《慧眼丹心》

《慧眼丹心》

本片是由伊琳導演,張安福、王辛等主演的一部反映在抗美援朝期間,一名雙目受傷的農機廠工人在未婚妻和廠領導的幫助下,重新回到機器旁邊,並進行技術革新最終獲得成功的故事。

基本信息

《慧眼丹心》 慧眼丹心
導演:伊琳
編劇: 張漠青 連裕斌 陳克
主 演:  張安福 王辛 林嵐 童靈犀 藍波 
攝影:蔣仕
美工:葛興萼
作曲:楊樺
地 區:  中國大陸 
顏 色:  黑白
類 型:  劇情片
珠江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

概述

1950年,農機廠工人馮志清為趕製抗美援朝的物資,在一次爆炸事故中,為搶救同志雙目受傷。在黨的關懷和同志們的激勵下,以極大的毅力戰勝視力減退的疾病,重新回到機器旁工作,在愛情問題上,他曾一度不願連累未婚妻李素芳,在李素芳和廠領導的幫助下,他解除了思想負擔,與李素芳結成了美滿姻緣,為生產抗美援朝急需的物資努力工作。他大膽地進行技術革新,終於獲得成功。

內容簡介

《慧眼丹心》 《慧眼丹心》
1950年, 美帝國主義發動侵朝戰爭,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女紛紛報名參加志願軍,要求到 朝鮮打擊侵略者。南海之濱的紅星農機廠青年工人馮志清在廠內第一個報名,卻沒被批准。他懷著激動的心情送別了老戰友李華,回到廠里繼續工作。美軍在朝鮮燃起了細菌戰的毒焰,紅星農機廠趕製大批噴霧器支援朝鮮前線。在緊張的生產中,焊接噴霧器用的電石在一次運輸中受潮,引起爆炸,為了搶救青年工人小周,馮志清受了重傷,雙目有完全失明的危險。雖然組織上想盡辦法為他治療,但僅恢復了他右眼 微弱的視力。他身邊所有的同志都關心和幫助他,李華也從朝鮮前線來信安慰和鼓勵他。同在醫院休養的 志願軍殘廢軍人老溫和工人黃麗堅的樂觀性格和堅強不屈的意志感染了他,他決心好好鍛鍊,恢復視力,回廠工作。馮志清告別了醫院,回到南方。回到廠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人們在進行填海工程,農機廠改成了拖拉機廠。看到這些,馮志清更加不能平靜。當天晚上,他就向剛從填海工地趕來看他的廠黨委劉書記提出了工作要求,劉書記答應安排他在廠長室守電話。當他知道廠里生產汽車 螺絲的關鍵問題還沒有解決,心裡很著急,他深知自己的崗位是在機器邊,離開了機器什麼也幹不成。他一面極為艱難地在紙上畫著,捉摸著能夠攻下生產難關的機器設計,一面下決心要使自己能在車間行動自如,鍛鍊熟悉機器。在大家休息的時候,他拉著小周悄悄來到了車間,讓小周告訴他車間的情況和機器位置,他牢牢記著。每到深夜,他一個人去車間摸索、記憶,來回走動,加強記憶。頑強的鬥志和艱苦的鍛鍊使他完全熟悉了車間的環境,視力也有了提高。最後, 領導讓他參加技術改革小組,支持他的新機器設計工作。經過多次 試驗,他們終於設計成功了一部雙刀軸臥式銑邊機,工作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六倍,解決了朝鮮前線所急需的 汽車螺絲的生產問題。在黨和同志們的支持幫助下,馮志清的意志越來越堅強,視力也有所提高,在技術革新方面不斷的創新,他終於回到了機器旁邊,回到了他盼望已久的 工作崗位。

角色簡介

演員表
張安福 .... 馮志清
王辛 .... 李素芳
林嵐 .... 劉書記
童靈犀 .... 小周
宋藍波 .... 李華
高淬 .... 金鳳
謝國華 .... 顧師傅
張錚 .... 哈爾濱醫院院長
簡瑞超 .... 溫連長
劉家麟 .... 老鄭

主演簡介

王辛個人檔案
原名王同麗,漢族,江蘇無錫人,出身無錫西沙王家書香門第,生於1926年8月。1944年十八歲就參加抗日東

《慧眼丹心》 《慧眼丹心》
江縱隊。抗日戰爭勝利後,赴香港從事進步戲劇、電影工作,演出過話劇 《朱門怨》、《阿Q正傳》、《升官圖》、《芳草天涯》、歌劇 《白毛女》等,1946年加入香港中原劇藝社任演員,參加話劇《朱門怨》、《阿Q正傳》等的演出。同時應香港南國、崑崙、國聯、大江等各影業公司的邀請在 《靜靜的嘉陵江》、《逼上梁山》、《阿女》、《蝴蝶夫人》、《想入非非》、《四代同堂》、《油漆未乾》、《結親》、《戀愛之道》、《東去春來》和《珠江淚》等二十多部影片中飾演不同人物形象的角色。在王為一導演的影片 《珠江淚》飾演女主人公—牛嫂,該片1957年榮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榮譽獎。
回到內地後的她先後在南影劇團和華南人民劇團出演了話劇 《美國之音》、《母親的心》,1952年調到上影,在影片 《偉大的起點》、《霧海夜航》、 《誰是被拋棄的人》、《鐵窗烈火》、《老兵新傳》中擔任角色,1959年調入珠江電影製片廠,在影片《慧眼丹心》、 《小螺號》中擔任角色,演出過話劇 《雷雨》等。上影全稱為上海電影製片廠,上影曾分為天馬、海燕、江南三廠,王辛分到海燕電影製片廠。
1946年加入香港中原劇藝社任演員,參加話劇《朱門怨》、《阿Q正傳》等的演出。同時在 香港大江、南群、南國影業公司任演員。1950年回廣州,任華南人民劇團演員,演出話劇 《美國之音》、《母親的心》等。1952年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在《鐵窗烈火》、 《老兵新傳》等影片中扮演角色。1959年入珠江電影製片廠,在《慧眼丹心》中扮演角色。
上影全稱為上海電影製片廠,上影曾分為天馬、海燕、江南三廠,王辛分到海燕電影製片廠。

幕後花絮

《慧眼丹心》 《慧眼丹心》
五十年前,當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隊伍開赴朝鮮戰場時,廖振鐸與李 舒勤的相戀也拉開了序幕。
當時廖振鐸任39軍117師作戰科 科長,李舒勤是117師建團工作隊的幹事。說起兩人的相識,緣於半個世紀前的那一張照片。50年的“三八”節,117師的全體女軍人照了一張合影,事後,師長的愛人--在組織科工作的王英拿著這張照片來找廖振鐸,問他是否該 考慮一下個人的事情。在這張照片上,廖振鐸看到一張熟悉的笑臉,她就是李舒勤。雖然兩人沒有過接觸,但李舒勤作為軍里新成立的建團隊的女幹事,一直是大家關注的對象,廖振鐸對這位姑娘的工作認真、辦事潑辣也早有耳聞。可是望著照片上李舒勤燦爛的笑臉,廖振鐸猶豫了。在戰爭年代戀愛情並不是件浪漫的事,部隊馬上就要開赴朝鮮,等待他的是嚴峻的戰爭生活,哪裡有時間顧及小家庭呢?沒幾天,部隊向朝鮮開進,廖振鐸進沒來得及給王英回話,帶著那張照片上了 朝鮮戰場。
翌年春天,軍委召集在朝的團以上幹部回國到瀋陽學習聯合作戰,王英趁機安排兩人見了面。照片上陪伴廖振鐸渡過一個個遠離祖國的日子的姑娘,早已深深地走進他的心中,而李舒勤對這位年輕又有才華的作戰科長,也是又敬又佩,相識後,兩人很快訂了婚。
戰爭年代的戀人往往面臨著更多的離別, 學習結束了,廖振鐸準備回朝。分別之後不知何時才能相見,也不知是否還有重逢的一天,李舒勤的心追隨戀人去了朝鮮。這一天,李舒勤得知師里有人去朝鮮,便琢磨著給廖振鐸帶些什麼東西去。揣著剛發的工資,李舒勤在遼陽的街頭轉了大半天,用全部工資買了三斤當時最高級的小人酥,連同她的惦念帶到了朝鮮。李舒勤並不知道,她的這三斤糖救了戀人一命。當時廖振鐸正被一種叫回歸熱的朝鮮傳染病折磨著,幾天高燒不退,衛生部長護理了幾天幾夜,仍不見好轉,不得已,警衛員已開始為他準備後事。收到李舒勤從國內帶來的小人酥, 警衛員泡成糖水,一勺勺地給他餵下去。不知是物質的能量起了作用,還是愛情的滋潤,靠著這三斤小人酥,廖振鐸奇蹟般地病癒了。
《慧眼丹心》 《慧眼丹心》
5月,第二批女志願軍入朝,李舒勤作為政工幹部,踏上了 朝鮮的土地。在第四次戰役結束後的休整期,李舒勤到廖振鐸任參謀長的349建立團組織。剛到政治部報到,廖振鐸的警衛員便 匆匆趕來,帶給她一張廖振鐸的條子。雖然同在朝鮮,但戰爭的激烈使得他們顧不上兒女私情,兩人很少聯繫,他是怎么知道我來了呢?李舒勤的臉上禁不住盪滿了笑意,急急展開,一行剛硬的字型映入眼帘:“今晚咱們結婚。”真是打仗打的,結婚也是命令式!李舒勤嗔怪地皺起眉,鏇即又理解了他。戰爭使得部隊的休整時間很短,今天休息,明天可能就要打仗,戰爭間隙是多么寶貴啊!李舒勤急忙寫結婚申請報告,幾個小時後軍里批准了。晚飯後,李舒勤找出一身八成新的 軍裝,等廖振鐸接她去司令部舉行婚禮。
司令部與政治部隔了一條大河,那一夜是個無月的黑天,伸手不見五指,一對新人和警衛員各騎一匹 ,摸黑朝河對面走去。也許是新郎結婚心切,直到走到對岸,才發現把新娘丟了,只得摸黑回去,邊喊邊找,費了一番勁,才找到在河裡亂撞的新娘。在司令部,團領導為他們舉辦了簡單又熱烈的婚禮,當時團里還有一對新人,在緊張而又殘酷的戰場上,婚禮為戰友們帶來了歡樂和希望。
洞房是朝鮮老百姓的房子,床是兩塊門板搭成的,跟隨廖振鐸征戰多年的舊軍被,是兩人唯一的財產。細心的新郎白天已布置好了新房,朝鮮的房子小門大窗,廖振鐸撿回敵人扔的照明彈,用降落傘做了一個大窗簾,還跑到河邊采了一束野花,插在杯子裡,給空蕩蕩的房間增添了些許喜氣,那一夜,隱約傳來的爆炸聲成為他們婚禮上的爆竹。
第二天,廖振鐸趕回司令部研究下一次戰役的作戰計畫,李舒勤也深入到連隊調查團的工作,同在一方土地卻不能相見,李舒勤並不以為苦,她感到愛人時時都陪伴在她的身邊,看到敵人扔的照明彈,就想起家中純白的窗簾,看到路邊的金達萊,又想起新房中 鮮艷艷的花束。遙遠的異國他鄉呵,灑滿了 志願軍的足跡,也灑滿了志願軍的愛情,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會有這么多的異鄉人這樣深厚地愛著它?
五十年後的今天,廖振鐸與李舒勤幸福地生活在古城 西安,綿延半個世紀的愛情,使他們的生命如一本厚重的圖書,半個世紀前的朝鮮之戀,成為他們百讀不厭的篇章。

評論

北朝與中共:50年電影真相

《慧眼丹心》 《慧眼丹心》
50年歲月如流, 彈指一揮間,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已經整整50周年了。北緯三八度線上的炮聲已遠去,三千里江山的戰火 硝煙已散盡。 回眸塵封的歷史,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已拍了整整半個世紀,曾經激勵和感動了幾代中國人,成為愛國主義的活教材。志 願軍英雄們打擊侵略者的銀幕形象在今天依然時時喚醒人們記憶中久違的熱情與激動,跨入新世紀,在中國軍事片和戰爭片中抗美援朝題材依然閃爍著永恆的藝術魅力。警醒我們: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還未結束時,大型紀錄電影 《抗美援朝》就與觀眾見面了,當時在全國44個城市上映,《人民日報》在短評中稱之為“在人民電影的歷史上占有輝煌的地位”。以後,新中國的電影藝術工作者拍攝了大量的電影故事片,謳歌這場壯烈的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這一拍,就拍了整整半個世紀,留下了眾多輝煌的銀幕經典和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自1956年長影推出故事片 《上甘嶺》以來,至1999年八一廠拍攝的故事片《北緯三八度線》止,我國共拍攝了近30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故事片,為中國 電影畫廊奉獻了一個又一個不朽的銀幕形象。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
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的拍攝,50年間大致分三個階段:一、全部是取材於真實生活原型進行創作,謳歌革命英雄主義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以革命的現實主義風格塑造志願軍英雄的銀幕形象,代表作《上甘嶺》、《奇襲》、《打擊侵略者》、 《英雄兒女》等,以史詩般的氣勢和不朽的藝術形象永遠載入中國電影史冊。
《慧眼丹心》 《慧眼丹心》
在抗美援朝剛剛結束時,新中國的電影工作者便開始拍攝故事片,長影廠編導林杉、沙蒙等人三次赴朝慰問,於1956年拍攝完成電影《上甘嶺》,《上甘嶺》是我國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他們歷時2年採訪了幾十位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官兵,記錄下20萬字的筆記,把志願軍在上甘嶺驚天動地的艱苦經歷呈現在銀幕上,以藝術家高度概括才能,通過一個連隊在主峰的 戰鬥——八連從接收陣地、最初進行陣御戰、轉入坑道和最後反攻,以23天的戰鬥表現了驚心動魄的上甘嶺之役。影片中高寶成飾演的英雄連長張忠發,哈爾濱人劉玉茹飾演的衛生員王蘭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敵方出現,一群志願軍和一個女兵的《上甘嶺》中不乏精彩的場面,嚴重缺水的坑道里,一隻蘋果,在傷員們手中傳來傳去,誰也捨不得吃;一排長講起“望梅止渴”的故事;衛生員王蘭為傷員們唱起《我的祖國》,在“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歌聲中,戰士們在憧憬著祖國美好的未來;張忠發用軍帽撲住一隻松鼠,身處絕境的戰士們把松鼠一直餵養到大反攻勝利,又把松鼠放回大自然;不僅充分表現了 志願軍官兵捨生忘死、英勇殺敵、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寬廣胸襟,從電影的節奏上講,也給觀眾以張弛有度、饒有風趣的審美感受。通訊員楊德才為了大反攻的勝利,用胸膛頂著爆破筒爆破敵人的碉堡,表現了人民戰士不屈不撓、不畏艱險、一往無前、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
長影1964年拍攝的《英雄兒女》是一曲震撼人心的革命英雄主義頌歌,影片是毛烽、武兆堤根據巴金的小說 《團圓》改編的,影片有兩條線索——一是志願軍戰士王成由重傷、重返前線,要求參戰直至壯烈犧牲的表現戰爭的動作線,另一條是王文清、王芳、王富標從失散到團聚的線索,著重在表現父女、兄弟之間的感情,英雄王成在影片中從出現到犧牲,僅占影片的1/5篇幅,但編導抓住這個時代英雄的典型,精心刻畫,特別是王成在二號陣地上英勇殺敵的場面,可謂大氣磅礴,驚天地、泣鬼神,王成“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呼喊,配以獨特的跳出戰壕、拉燃爆破筒的充滿力度和陰剛之美的造型,如一尊雕塑般矗立在觀眾的記憶中。影片中的主題歌 《英雄讚歌》至今久唱不衰,影片中唱王成、學王成以及王芳父女團圓的情節,在戰爭題材中探討人性,謳歌了英雄兒女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田方塑造的王文清、劉尚嫻塑造的王芳,劉世龍塑造的王成,趙文渝塑造的朝鮮姑娘血肉豐滿、激情滿懷、栩栩如生。這一時期拍攝的電影還有八一廠1958年拍攝的 《長空比翼》、1960年拍攝的 《三八線上》、1962年拍攝的《英雄坦克手》、長影1960年拍攝的《烽火列車》等,從不同角度表現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志願軍英雄。其中,電影工作者特別注重影片的樣式和風格,長影1959年拍攝的《鐵道衛士》是部反特片,描寫我公安人員同破壞抗美援朝物資輸送的特務的鬥爭;同一題材還有上影廠1954年拍攝的反特片《斬斷魔爪》,八一廠1962年拍攝的《奇襲》是部驚險片,取材於 張魁印飛兵奇襲武陵橋的英雄事跡,張勇手飾演的偵察連長方勇氣宇軒昂、英氣逼人;1965年拍攝的《打擊侵略者》當年是家喻戶曉,張良飾演的丁大勇一角和小豆豆吃辣椒治打磕睡的情節至今令人難忘。天馬廠1958年拍攝的《前方來信》是根據李準小說改編的,表現志願軍烈士家屬的生活;珠影廠1960年拍攝的 《慧眼丹心》是反映後方支援抗美援朝前線的經歷;由於技術原因,以上電影均為黑白故事片,再加之主創人員均是戰場上走來的,影片的時代感強,場面真實,膠片中充滿了戰場的硝煙。
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
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做和聲,
人民戰士驅虎豹,捨生忘死保和平。
《慧眼丹心》 《慧眼丹心》
二、在戰爭題材中挖掘人性,探索詩意和悲情,以浪漫主義的風格反思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代表作《心靈深處》;長影1982年拍攝的電影 《心靈深處》是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的另一種嘗試,這部由劉曉慶和陳國軍主演的電影,以一個嶄新的視角審視戰爭,女軍醫歐陽蘭受戰友臨終之託,照顧烈士留下的兩個孤兒,她捨棄了愛情,承擔起撫養孩子的責任。劉曉慶塑造的歐陽蘭平易親切,折射著母性的愛的力量,顯示出她卓越的表演才情。上影廠1981年拍攝的 《心弦》是一部音樂故事片,通過一個志願軍文工團員和朝鮮老媽媽的一段經歷,弘揚了國際主義精神;八一廠1983年拍攝的 《戰地之星》是描寫志願軍英語對敵廣播的戰鬥生活,蓋克飾演的女大學生白露的軍人形象讓觀眾耳目一新;長影廠1976年拍攝的 《長空雄鷹》取材於志願軍空軍英雄王海、張積慧擊落美國王牌飛行員戴維斯的傳奇經歷, 宮喜斌、劉衍利參加了拍攝;西影廠1975年拍攝的 《碧海紅波》是表現志願軍雷達兵同美軍的鬥爭;八一廠1975年拍攝的《 激戰無名川》是表現志願軍鐵道兵修復無名川大橋的故事,其中連長郭鐵肩扛鐵軌讓列車通過的情節有些失真,但那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卻讓人歷久難忘;長影廠1972年拍攝的京劇故事片 《奇襲白虎團》是當年著名的“八出戲”之一,這部電影是根據英雄楊育才奇襲白虎團的事跡改編的,宋玉慶飾演的嚴偉才一段《決不讓美李匪幫一人逃竄》盪氣迴腸。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三、注入新的思維與視點,在創作中突破與創新,代表作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鐵血大動脈》;1991年瀟湘廠拍攝的《毛澤東和他的兒子》取材於毛澤東將長子毛岸英送到朝鮮戰場,毛岸英光榮犧牲,領袖承受失子之痛的史實,刻畫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偉人,把晚年喪子的痛苦升華為一種榮譽感,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博大的胸襟和巨大的人格力量。毛澤東的台詞:“戰爭嘛!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戰士,為國際共產主義獻出了生命,他盡了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不能因為他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了大事,世上哪有這樣的道理呀? ”怎能不讓觀眾心靈震顫、淚如雨下呢?另外,八一廠拍攝的《鐵血大動脈》、 《神龍車隊》是以美軍對志願軍採取絞殺戰,空中封鎖後備物資,我志願軍保障鋼鐵運輸線的史實為背景拍攝的;《北緯三十八度線》、 《三八線上的女兵》從不同的視角審視抗美援朝戰爭,用電影進行理性思考,在這些影片中,與其說是在敘述一則故事,倒不如說更多地是在傳達和表述一種思想,一種判斷,一種對生命、生死、價值問題的深刻思慮。濃厚的理性色彩賦予戰爭影片以深遂的思想力度。
《慧眼丹心》 《慧眼丹心》
英雄吼叫出戰壕,一片烈焰掠長空,敵人腐爛變泥土,勇士輝煌化金星,還應提出的是我國拍攝過 《歐陽蘭》(與《心靈深處》同一故事)、《中國戰俘》等抗美援朝題材電視劇,由已故著名作家劉子成編劇、著名導演高迪拍攝的《硝煙散後》是根據魏巍的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所描寫的慘烈的“松骨峰戰役”中的倖存者老英雄 李玉安的英雄事跡改編的,不僅榮獲國家級電視大獎,在電視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創新,實屬電視精品。電視連續劇《壯志凌雲》也用了相當的篇幅表現了人民空軍在朝鮮戰場戰鬥里成長的經歷;中央電視台現正在拍攝30集電視連續劇《抗美援朝》,由李前寬、肖桂雲夫婦共同執導,預計明年夏天同觀眾見面。另外,在抗美援朝勝利40周年時,新聞電影廠推出了記錄片《歷史並不遙遠》,90年代中期,一部大型文獻記錄片 《較量》,放映當年非常轟動。創下票房之最。中央電視台近期又推出大型電視文獻記錄片《半個世紀的迴響》,這幾部記錄片加入歷史學家新的研究成果,從朝鮮記錄片《正義的戰爭》、美國記錄片《火鳳凰》借鑑了大量資料鏡頭,既客觀又有權威性。
朝鮮也拍攝了多部表現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戰鬥友誼的故事片,像1958年拍攝的 《戰友》,1988年拍攝的《路》等,表現了中朝兩國人人民的友誼和志願軍戰士的國際主義精神,二八藝術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寬銀幕彩色故事片 《沸流江的新傳說》是以表現志願軍英雄、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為主人公的,羅盛教由朝鮮演員金承悟扮演,長影陳汝斌配音,全部主創人員均為朝鮮電影工作者。1988年拍攝的寬銀幕彩色故事片 《火紅的山脊》是志願軍英雄黃繼光的傳記片,影片選取了黃繼光生命中最後幾天來表現他的犧牲精神,片中還出現了志願軍英雄邱少雲的英雄形象。片中叫 吳少雲,他和黃繼光去搶水,戰友們不斷犧牲,敵人把草叢變成火海,潛伏的吳少雲被淹沒在烈火中。很顯然,吳少雲是以邱少云為原型創作的。 《火紅的山脊》中的黃繼光由朝鮮演員金明奎扮演,長影張雷配音,吳少雲由朝鮮演員宋齊國扮演,這兩部朝鮮拍攝的 志願軍英雄傳記片戰爭場面 氣勢恢泓,人物性格鮮明,上映時得到我國電影觀眾的一致認可。抗美援朝為電影提供的不只是表現的內容,還提供給影片進行深入的藝術探索和思想開掘的一個又一個契機,使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來重新審視 昨天的戰爭

參考資料

http://ent.sina.com.cn/m/c/f/hydx.html
http://redage.a.lunqun.com/archiver/detail595494_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a46a6010009lo.html
http://www.chinasights.com/shtml/movie_1960_huiyandanxin.shtml
http://www.mdbchina.com/persons/3715/others/?#movieIntro

描寫韓戰的影視作品

 時值那場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戰爭過去五十年了,對於這場戰爭,中國人與美國人有著一些截然不同的記憶,當這種記憶體現在文藝作品中的時候,除了表達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錯位,還在於對這場戰爭勝負的模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