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是一部由張今標執導的電影,該片由黃凱、姚剛、吳剛等擔當主演。

基本信息

主創團隊

編 劇:方濤初駱 炬

導 演:張今標

攝 影:楊 尉

美 工:李潤章曹 斌

作 曲:楊 青

錄 音:劉 伯

剪 輯:王小明

責任編輯:高士年

化妝造型:邁 新

化妝張穎華劉 路

服 裝:滿曉霞劉 念

道 具:葉曉青 劉小剛

副 導 演:葛 蓓

副 攝 影:程勝軍魯建新

照 明:張 誠

置 景:黃民憲

煙 火:劉克勤

擬 音:孫 岩

制 片:周 忠

演 奏:中央樂團

指 揮:閻惠昌

製片主任:黃迎春

主要演員

毛澤東........王 仁(配音 周貴元)

毛澤東(青年)........吳 剛

毛岸英........姚 剛

毛岸英(童年)........明 子

劉思齊........徐 揚

劉思齊(童年)........胡瓊瓊

彭德懷........丁笑宜

周恩來........黃 凱

朱 德........劉懷正

劉少奇........郭法曾

任弼時........路 希

鄧穎超........徐曉霞

王光美........劉袖傑

康克清........呂小萍

葉子龍........馬吉春

劇情介紹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韓戰爆發,剛剛享受到和平安穩生活的中華英雄兒女又迅速集結起來奔赴朝鮮前線,投身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戰鬥中去。

1950年夏,美帝國主義悍然出兵朝鮮,戰火很快蔓延到鴨綠江邊。毛主席決定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兼政治委員。臨行前,毛主席設家宴為彭總送行,並把長子毛岸英交給了彭總讓他到戰場接受鍛鍊。1950年11月25日,是志願軍入朝後第二戰役打響的第一天。凌晨,山谷里突然響起空襲警報,四架美國轟炸機飛掠而過。警報解除,毛岸英立刻走出防空洞,回到了指揮部。沒想到那四架敵機忽然又折了回來,扔下凝固汽油彈。木板房頃刻問被烈火吞噬了,毛岸英壯烈犧牲。毛主席的生活秘書兼機要秘書葉子龍拿著彭總打來的電報找到了總理,總理考慮到主席正集中精力指揮朝鮮第二戰役,且正患感冒,決定將電報壓一壓,並叮囑葉子龍不要讓新婚燕爾的劉思齊知道。第二戰役勝利結束,主席神采飛揚,興致勃勃,使準備向他報告毛岸英犧牲訊息的總理欲言又止。葉子龍鼓足勇氣,對主席講出了噩耗。毛主席渾身一抖,沉默良久。發出一聲催人淚下的嘆息:“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啊!”自得知愛子犧牲的訊息,主席幾天幾夜睡不著覺。這天,他又工作一個通宵後斜靠在藤椅上睡著了。睡夢中,他見到了心愛的岸英……不料,衛士不小心把他的夢境破壞了,毛主席不禁勃然大怒。院子裡,衛士在抹眼淚。主席走出門,默默地將手絹遞過去。衛士痛哭失聲,主席戚然無語,熱淚盈眶,用顫抖的手不住地為衛士擦拭著淚水。毛澤東強忍老年喪子的巨大悲痛,把全部心血傾注到國家大事上,竭力用工作沖淡對岸英的哀思。而一直蒙在鼓中的思齊每周的拜晤,成了主席的一場感情折磨。總理便想辦法勸主席去外地視察,換換環境。主席回京後,劉思齊又來向他訴說時岸英的思念。主席感到自己再也不能瞞下去了,終於向思齊道出了實情。思齊悲痛欲絕,撲到主席懷中放聲痛哭。忽然,她觸到了主席冰涼的雙手,思齊的心顫抖了,她強抑哭聲,一把抓住主席的手,緊緊貼在自己的面頰上……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志願軍勝利凱鏇。志願軍司令部請求把岸英的遺骨運回來安葬。毛主席語言鏗鏘:“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朝鮮志願軍烈士陵園中.“毛岸英同志之墓”的墓碑連同無數烈士的墓碑,屹立在青山的懷抱里,屹立在中朝人民的心中。

關於導演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是張今標拍攝的一部較有反響的影片。該片以史實為依據,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可歌可敬的毛澤東的形象。展示了一個偉大思想家的倫理親情和美好的思想境界。描寫了毛澤東作為一個領袖,更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情感。影片把偉人的宏大氣魄和真實感情以紀實手法風格很好地結合起來,同時又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鏡頭以靜態為主,運動中速偏慢,以中景為主。在場面調度、布局、人物服飾和道具方面,都力求真實地再現歷史的本來面目,增強歷史感和可信性,影片獲得1991年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故事片獎。

張今標的另一部偉人題材的影片是《劉少奇的四十四天》,影片著重從領袖與民眾的關係入手,表現了作為國家領導人的劉少奇對民眾對親友深厚的愛,表現了他憂心、內疚和自責的豐富內心世界。影片營造了沉重的、壓抑的、灰色的環境氣氛,畫面內信息量大,注重色彩的運用和時間的選擇,多用雨霧場面,比較好地襯托出人物的心境。影片受到好評。

幕後製作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影片根據毛澤東同志失去長子毛岸英的史實改變,用與其他描繪主席的作品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主席作為一個普通人,面臨喪子之痛所做出的反映。同時,著重刻畫了主席在這一沉重打擊面前所體現出了博大胸襟和人格力量。影片力求呈現出一種記實片的感覺,在場景布置、人物服飾用具等方面都儘可能貼近歷史真實,增強影片的歷史感和可信度,加之演員的精彩表演,成功塑造出一個既是領袖又是父親的主席形象。

觀眾感言

每當我回想起《毛澤東和他的兒子》這部電影,我的眼前就浮現了一代偉人毛澤東那高大偉岸的身軀,和他那親切慈祥的面容。仿佛看到了他向彭老總“求情”,讓兒子毛岸英到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去的畫面,我的耳邊仿佛還回想著他那洪亮的聲音:“讓岸英去吧,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

我記得,魯迅先生曾有詩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愛子之心,人皆有之。就連號稱“森林之王”的狂獅,也懂得細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何況是有豐富細膩感情的人,一國的領袖?在愛子這一方面,毛澤東與平常人是一樣的。早在毛岸英在蘇聯留學的時候,毛澤東勉強擠出時間,寫信給在國外留學的兒子,激勵兒子要認真讀書。毛岸英回國後,毛澤東還讓兒子去鄉村學種田、種菜。還讓兒子學醫術,學教書。去培養毛岸英與勞動人民的感情和愛國之情。愛子情深,可見一斑。可是,毛澤東明明知道當時的朝鮮氣候嚴寒,到處冰天雪地;明明知道那裡的戰地十分生疏,九死一生,但他還是把千般憐愛、萬種惦念藏在心底,把愛子送到了血與火的戰場上。那是為什麼?去拼搏,去奪回億萬人民的幸福、安康,與世界的和平……。

看著這樣的父親,我想到了現在家長。現在的家長也“愛”孩子,只是這種愛變味了,孩子一回到家,又是扇風,又是拿吃的,從不讓孩子做家務,說是不要累壞了,只要能認真讀書就行,就連掃地這種小事也不讓孩子乾。真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可是,這樣的孩子永遠是一棵柔弱的樹苗,能真正長大嗎?當今時代,我們雖不要像毛岸英一樣上戰場打仗,可還是要儘自己的所能幫爸爸媽媽分擔家務,養成勤勞的好習慣,鍛鍊各方面的能力,培養自己的意志力,長大了才能挑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描寫韓戰的影視作品

時值那場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戰爭過去五十年了,對於這場戰爭,中國人與美國人有著一些截然不同的記憶,當這種記憶體現在文藝作品中的時候,除了表達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錯位,還在於對這場戰爭勝負的模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