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山

慧山

慧山即惠山,是浙江天目山由東向西綿延的支脈,坐落於無錫城西,被乾隆皇帝譽為“江南第一山”。

慧山即惠山。惠山是浙江天目山由東向西綿延的支脈。山有九峰,由南向北望,猶如九龍。惠山別稱很多:老子《枕中記》稱西神山;《漢書》載“春申君時盛祀以牛,名歷山”;《隋書》稱九龍山;《太平寰宇記》《郡國志》稱冠龍山;唐顧歡《吳地記》稱華山;陸羽《游惠山寺記》稱鬥龍山、古華山。另據《蠡溪筆記》載:晉代開山禪師、西域僧人慧照,來到此山,他有很高的佛學造詣,又喜歡和文人雅士交往,一時名聲很大,後人以慧照名字命山,稱慧山,慧、惠相通,惠山一名由此而來。

慧山慧山(惠山)

概況

慧山惠山寺地圖
坐落於無錫城西,被乾隆皇帝譽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古稱歷山、華山、西神山,其山形猶如九龍騰躍,故又名九龍山。錫山是惠山的余脈,無錫地名的來歷與錫山有著特殊的淵源。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錫山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生活,閃耀著馬家浜文化的光芒。秦始皇曾在此屯兵駐戍,留有秦皇塢等遺蹟。後漢有樵客在錫山得碣石,其銘曰:“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為無錫地名來歷平添神奇色彩。

惠山的雛形形成於據今約1.8億年的華夏構造,經過1.5億至7千萬年前的“燕山運動”三次構造的抬升和剝蝕,造就了惠山逶迤磅礴,九峰九塢的優美林壑。在天崩地陷、鬼斧神工的造山運動中,因斷層的積壓切割,擠出了惠山的東峰—錫山,同時,又使組成惠山山體的砂岩具備了使地表水在岩石裂縫中運動、儲存、溢出成為泉水的自然條件。聞名天下的“天下第二泉”就在這裡。

惠山山高328米,周圍約20公里,其靈秀的山貌風光及歷史文化積澱在江南平原地區首屈一指。乾隆皇帝在評述江南諸山水時,認為“唯惠山幽雅嫻靜,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屬”。惠山九峰中最著名的有三個山峰,即頭茅峰、二茅峰、三茅峰。如欲上山縱覽美景,除已有的幾條山路外,位於錫山南麓的旅遊索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山下名園、古泉等古蹟眾多,山上則別有洞天。

惠山九峰,以頭茅峰、二茅峰、三茅峰最為著名。從頭茅峰至三茅峰一路名勝古蹟甚多。頭茅峰山門南側有一塊大石,刻有醒目的篆書“福”字,為西神山翁所書。西神山即惠山古稱,此刻石有惠山老翁向上山遊覽的人們祝福的意思。頭茅峰下坡,與錫山龍光塔相對,有古石台,長1.70米,寬1米,厚0.70米,上刻圍棋盤和象棋盤,側面刻“棋盤石”3字。在棋盤石旁的碣石上,刻蘇東坡登惠山所題“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風萬壑傳”詩句。由此上前,即到半山亭,可眺望錫惠公園龍光塔黃公澗等,成為登頭茅峰的第一景。二茅峰,高302米說到婉約派詞人秦觀,不由使人想起名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他的墓現靜靜地臥在風景奇絕的惠山南坡上。秦觀,江蘇高郵人(公元1049-1100年),於北宋元豐二年曾同蘇軾、僧人參廖同游惠山,寫下了“巒澹如洗,傑閣森欲翔。林籟含雨濕,岫日開雲光”讚美惠山之句,道出“岩阿相與鄰”的願望。身後由其任常州知府的兒子主持歸葬於惠山以慰其夙願。從二茅峰去三茅峰途中,有宋塢,俗稱把船灣,據傳八仙在此把船出太湖。此外並有鏡光石獅子石、涼棚石等奇石。臨近三茅峰,有明萬曆四十三年無錫人秦光啟題刻的“三吳第一山”五字,山脊路側石壁上,刻有蘇軾所題的“石路縈迴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詩句。蘇軾曾與北宋熙寧七年春來錫,自帶貢茶小龍團,看望好友,一同品嘗二泉水,再由二泉亭登山頂眺望太湖,寫下“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詩句。清嘉慶四年,無錫人將蘇軾詩句刻在石上,並刻“東坡題處”四字,紀念這位對二泉、對惠山有深厚感情的大文豪。

惠山地圖

慧山惠山古鎮

主要景點介紹

錫惠公園

慧山錫惠公園
錫惠公園是集清幽的山林秀色,眾多的文物古蹟和舒適的休閒遊樂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型園林。

錫惠公園地處無錫城郊、南臨古運河,背倚惠山,古地687畝。園內峰疊巒秀,翠拔藍天。錫山、惠山隔映山湖相望。作為無錫城市標誌的龍光寶塔巍然聳立在錫山之巔,湖光塔影,相映生輝。園因山得名,山為園增色。園內亭台倚山,樓閣臨水,泉水淙淙,古木參天。峰迴路轉,遊人如置身畫中,移步換景,山水間變化無窮。全園環境清幽,景色秀麗,林泉之勝,莫過於此,且遍布歷代文化遺存紀念性建築。其中有開鑿於唐大曆年間的“天下第二泉”、有建於明代的江南名園――寄暢園,有春秋戰國時春申君黃歇飲馬處――春申澗等國家、省、市級文物單位18處。名勝古蹟,集江南地區數千年燦爛文化之精華,悠久歷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二泉映月,春申飛瀑、山色溪光、勝地名泉――錫惠公園一直被譽為無錫的“天然博物館”。

近年來,錫惠公園加快建設步伐,改善投資環境,不斷發掘文化內涵,充實瀏覽內容,本著“保護、利用、開發”的建設方針,先後建成了動物園、杜鵑園、龍光洞、兒童樂園、大型音樂噴泉、鳳鳴谷鳥園和錫山森林滑道等景點和遊樂項目,使古老園林煥發了青春。九四年建成的錫惠旅遊索道,連線錫惠兩山,全長1000米,遊人乘坐索道扶搖直上,登臨惠山南峰,可盡情欣賞太湖煙波和錫城風光。

天下第二泉

慧山天下第二泉

天下第二泉開鑿於唐大曆年間,經過松根蓄存和砂岩過濾,含多種礦物質。水質明淨,甘冽可口,是煮茗精品。

唐代名士陸羽詳品天下泉水二十種,把它列為第二,“天下第二泉”由此得名,唐相李紳酷愛家鄉此泉,並攜泉水赴京,分贈友好,同僚宰相李德裕品嘗後,特命驛站把二泉水千里迢迢專送長安。於是二泉名滿京城。北宋文豪蘇東坡多次前來品泉,並吟有“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詩句。宋徽宗還欽令二泉水為貢品,“月進百壇”宋高宗南渡時,特題“源頭活水”於四字於泉上,並下令建亭護泉.元代書法家松雪道人特書泉額,至今石刻尚存泉亭.明代精雕石螭首,置於二泉下池,構成“螭吻飛泉”的勝景.清代康熙,乾隆兩帝分別六次前來巡遊品泉。

現在二泉庭院有上中下三泉池,有元明清的石刻石雕,有泉亭,猗瀾堂以及明代移此的“童子拜觀音”的太湖巨石,院景古樸有致。

愚公谷

慧山愚公谷

愚公谷荷塘之水引自惠泉,400餘年前,“愚公”看到惠泉水浪費驚人,又受到污染,不禁發出“罪孽深重”的呼籲,因為惠泉如此大量浪費,水愈用愈少,勢必乾涸,當時的情景是“惠水涓涓,由井之澗、之溪、之池、之廚,以滌、以濯、以灌園、以沐浴、以淨溺器,無不惠山泉者。“古人的警示,對今人來說,不失為一帖清醒劑,許多泉水(如揚州大明寺第五泉,上海靜安寺第六泉)都報廢了,我們難道不應從前車之鑑中引出教訓,更加愛護祖宗留下的富貴文化資源。

映山湖

此湖在錫惠兩山之間,是1975年開挖的,為蒼翠的群峰,開創了一片明淨開朗、碧波蕩漾的水城,使翠峰、古塔、秀亭倒映其中,兩山景色融為一體。

寄暢園

慧山寄暢園

寄暢園,初史鳳谷行窩,又名秦園,位於惠山寺北側,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元時為僧舍。明嘉靖六年,歷任兩京戶、吏、工、兵部尚書的無錫人秦金,構成別墅園林,名“鳳谷行窩”。後經秦耀改成“寄暢園”。康熙年間,請疊石巨師、華亭人張漣從子張氏疊石理水,使園景更為完美。康熙乾隆南巡,均曾到寄暢園駐蹕。乾隆並在清漪園(熙和園)仿建此園,即今“諧趣園”。1952年秦氏後人秦亮工將園獻給國家,無錫市人民政府進行整修保護,逐漸恢復古園風貌。1993年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聽松石床題刻

慧山聽松亭
惠山寺中,有天然大石,俗稱偃人石。石呈褐色,表面平坦,宛如臥榻,上有許多唐宋題刻。最有名的為“聽松”兩字,世傳系唐李陽冰書。字蒼勁古樸,頗精健。唐皮日休詩:“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即詠此。

李綱草倉祠詩碑

南宋紹興二年(1132),抗金名將李綱再次被謫,途中寫下了草倉祠詩:“不愁芒屨長南謫,滿願靈旌助北征;酹沏一杯抵淚眼,煙云何處是三京?”充滿了緬懷故國的感情。清代李朝欽復刻石上,置於惠山李忠定公祠東壁。原石今存無錫市碑刻陳列館(以下簡稱碑刻館)。

點易台銘

無錫惠山二泉以北山坡,原有邵寶點易台。為邵寶讀《周易》之所。明正德十五年(1520)邵寶寫下了點易台銘,刻於石。碑作明式四面碑。正面為“點易台”三個大字,其餘三面為邵寶行草書點易台銘。石久埋土中,近年始出土,移置錫惠公園原玉皇殿舊址所建之拜石亭中。

寄暢園碑

寄暢園建於明嘉靖年間,為無錫秦金之別墅,初名鳳谷行窩。傳至第四代秦梁,大加修葺,構園景二十,取王右軍“寄暢山水蔭”而命名。園既鼎新,請王犀登為記。犀登,字伯谷,詩人,居蘇州。此碑為寄暢園第一次擴建之詳細記錄,描寫了寄暢園的優美景致和特色,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碑為書條式,今存寄暢園。

顧光旭書海瑞詩碑

碑原存惠山秀嶂街史家弄顧洞陽先生祠。顧洞陽奉即顧可久,為海瑞老師,以直諫著稱。後海瑞親為老師顧可久建祠紀念,書額“抗疏名臣”。清乾隆年間顧光旭書海瑞《謁洞陽公祠》詩,鐫刻於石,書法遒勁古樸。原石今存碑刻館。

石門摩崖刻石

石門在惠山三茅峰下距峰頂不遠處。有天然石壁,排列如巨扉,頂出一泉,飛湍而下,劃開一線,兩門翼然。此即是著名之石門。清人書中記有“若要石門開,要等邵寶來”之諺。懸崖上原有明邵寶所書石門兩字,歲久剝落。後由清末無錫知縣廖綸再書重刻。石門旁還有廖綸書“疊嶂棲雲”、金渭濱書“洞庭春色”,皆為摩崖大字。

惠山禪悅院碑

故址在錫山南麓,始建於南宋。明成化元年(1465)道岩禪師集資重修。建靈山大殿,塑世尊、大士、二十諸天、十八羅漢。後弟子濟禪師續建祖師、伽藍金剛諸殿,寺廣60餘畝,為惠山諸寺之首。不久廢敗無聞,惟二石塔尚存,俗呼為雙塔寺。現僅存明成化二十二年所立之碑。碑文邑人張九方撰,陸儀書丹,書法嚴謹式整,剛拔有力。原碑現存碑刻館。

張中丞廟兩廡塑像

慧山張中丞廟

明弘治十三年(1500),邑人改塑張巡為正笏垂紳之像。又於兩廡加繪壁畫,描寫張巡自器廟起兵抗安祿山,堅守孤城,抵抗至死等事。張巡保全江淮,其功卓著,世代受到江南人民的敬愛。碑現存錫惠公園張中丞廟,陳賓撰文。

青山寺碑

青山寺在惠山二茅峰南面之青山麓,地極幽勝。每至秋日,香火極盛。寺於明代即有,原祀水帝。清乾隆年間建有五百羅漢堂,毀於1860年。民國年間住持覺靜等大力募化,得到無錫實業家祝蘭舫、陸培之等人資助,恢復了觀音殿、羅漢堂、孟婆殿等眾多建築。碑即為這次重建而立,由無錫人秦岐農撰並書。碑今存青山公園。

相關詩選

憶惠山 [唐] 李紳

故山一別光陰改,秋露殘蟬歲月多。

松下壯心年少去,池邊衰影老人過。

白雲生滅依岩谷,青松榮枯托荔蘿。

惟有此身長是客,亦驅旌旆寄煙波。

游惠山並敘 [宋] 蘇軾

余昔為錢塘倅,往來無錫,未嘗不至惠山。既去五年,復為湖州,與高郵秦太虛、杭僧參寥同至,覽唐處士王武陵、竇群、朱宿所賦詩,愛其語清簡,蕭然有出群之姿,追用其韻,各賦三首。

夢裡五年過,覺來雙鬢蒼。

還將塵土足,一步漪瀾堂。

俯窺松桂影,仰見鴻鶴翔。

炯然肝肺間;已作冰雪光。

虛明中有色,清淨自生香。

還從世俗去,永與世俗忘。

潘葑望惠山真如龍形 [宋] 楊萬里

惠山分明龍樣活,玉脊瓊腰百千折。

錫山泉止吐一珠,簸弄太湖波底月。

蒼石為角松為須,須里黃金古佛珠。

請君更向潘葑看,龍尾激到珠南畔。

過惠山 [元] 倪瓚

重過湛公宅,因嘗陸於泉。

佛香松葉里,僧飯石岩前。

市駿唯憐馬,池荒憶種蓮。

清心有妙契,塵事久終捐。

憶惠山 [明] 王紱

我昔九龍山下住,結廬正在雲深處。

日日看山還看雲,常教剪卻當檐樹。

無端一別猿鶴群,馬蹄南北徒紛紜。

塵途底事拂衣晚,回首負卻山中雲。

詠惠山 [明] 袁宏道

柳色漸舒枝漸齊,流鶯澀澀弄春啼。

青山何意成相識,流水公然似故溪。

鷓鴣不引終戀侶,鵓鳩無屋懶呼妻。

一瓶暖貯惠泉酒,過得層蠻日又低。

擥秀閣 [明] 董其昌

煙景駐征騎,晴林踏落花。

因聽綠水曲,忽到赤松家。

魚鳥向人近,樓台俯郭斜。

更攜餘興在,絲管隔窗紗。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