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爾巴格鄉[洛浦縣]

恰爾巴格鄉[洛浦縣]

恰爾巴格鄉,中國地名,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叫這個名字的有很多,主要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洛浦縣恰爾巴格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恰爾巴格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莎車縣恰爾巴格鄉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楚縣恰爾巴格鄉。

基本信息

(圖)恰爾巴格鄉恰爾巴格鄉

恰爾巴格鄉位於莎車鎮東南9.5千米處,東靠葉爾羌河,屬莎車縣。1986年5月從阿熱勒鄉析置出來為鄉,鄉政府駐吐扎村。轄14個村,面積80.3平方千米。有12529人,其中有維吾爾族12126人,其他民族403人。“恰爾巴格”維吾爾語,意為“美麗的花園”,因其地風光旖旎,有如花園,故名。農作物有小麥、棉花、玉米、油料、水稻。企業有糧油加工、農具修理、淘金業(沙金)、砂石料業、燒磚業、農副產品加工。

概況

(圖)恰爾巴格鄉設施農業恰爾巴格鄉農業設施

恰爾巴格鄉位於洛浦縣城西部9公里,西與布亞鄉依喀拉蘇大渠為界,東以熱合曼普爾大渠為界與洛浦鎮為鄰,南接納瓦鄉,東北與杭桂鄉毗鄰,正北連線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南北長約36公里,東西寬約8公里,總面積288平方公里.下轄39個村委會,166個村民小組,2006年底全鄉共有9550戶、37656人,其中農業人口35687人,全鄉人口中維吾爾族37581人,漢族74人,其他民族1人,是洛浦縣最大的鄉鎮之一,鄉人民政府駐吾斯塘村,“315”國道橫穿本鄉中部。“恰爾巴格”,意為“四方莊園”。相傳約350年前阿拉伯人毛拉色拉木、毛拉西日瓦、毛拉多朗、阿瓦孜吾加四人來此定居。他們分別在四面建房,後連成一個整體方形大莊園,故得名“四方莊園”。後沿用為地名,“恰爾巴格”又簡稱“恰瓦克”。恰爾巴格鄉的另一俗稱是“都先巴扎”,因每逢周一為集市,故得名。

政府設定

政府下設黨政辦公室、黨建辦公室、農村經濟辦公室、財政所、計生辦、信訪辦、綜治辦等機構。鄉機關幹部35名,其中黨員28名,領導幹部13名。村兩委班子97名;站社所17個,幹部73名;學校7所(其中中學1所),教職工187名在校學生2600餘名。支部29個,黨員586人。 “三老”人員69人;農民理論宣傳員60人。全鄉已選樹的奔小康先進(示範)村 5個。其中地區級示範村3個,縣級先進村5 個。

“五好”村支部6 個,五好”學校支部4所、“四好”站所2個。清真寺53座,宗教人士69名。全鄉已選樹的奔小康先進(示範)村 5個。其中,地區級示範村3個,縣級先進村5 個。“五好”村支部9 個。

歷史沿革

(圖)恰爾巴格鄉恰爾巴格鄉
洛浦建縣前,恰爾巴格地屬於于田縣轄治,建縣時隨二十三莊撥歸為三普拉明轄地。1934年,恰瓦克為全縣六區之一的西鄉第四區,下轄六個村,1938年,改稱西鄉第三區。1942年,全縣改建為八個區,恰瓦克改稱第五區,下轄十九個村,1944年,全縣實行保甲制,恰瓦克分建為西盛、仁義、民豐三個鄉。1947年改建為格加、卡來、巴米牙、吉米牙鄉。1948年12月,全縣縮建為四鎮五大鄉,恰瓦克為其中之一鄉。1950年4月,成立縣人民政府後,恰瓦克建為第四區,下屬六個鄉,五十三個村,並成立鄉政府。1958年11月,恰瓦克分建光明、英雄兩個公社。1959年2月,合併兩社,成立星火人民公社,並成立公社管理委員會,下轄五個管理區、一個農場,計三十九個大隊,1968年改稱星火公社革命委員會。1973年改稱恰瓦克公社。1984年12月政社分設時,“恰瓦克”更名為“恰爾巴格”,並成立恰爾巴格鄉人民政府。

地勢與氣候

恰爾巴格鄉屬山前沖積平原地帶。地勢平坦,自南向北傾斜,平均高度海拔1370米,境內除東北和正北有部分沙丘荒漠地帶外,其餘均為綠洲耕地,氣候乾燥,多風沙,為典型的大陸沙漠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1.5攝示度,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4.5攝示度,一月份平均氣溫零下6攝示度,年均降水量34.5毫米,歷年平均無霜期212天

經濟產業

(圖)恰爾巴格鄉恰爾巴格鄉

沙質土壤,耕地64178畝,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兼作油料、蠶桑、瓜果。2006年,全鄉生產總值為7925.78萬元,同比增長11.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495元,比上年增加171元。增幅為13%。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種植棉花14130畝,畝均單產132公斤;種植玉米29000畝,畝均單產506公斤;種植小麥面積為31000畝,畝均單產320公斤;認真實施“六個30萬”富民工程,新建精品園10771.7畝,完成8公里的核桃種植帶,把5個村建成經濟林示範點;新建日光大棚446座,單面拱棚121座,累計建成1142座,棚均收入1760元;牲畜年末存欄畜9.1萬頭;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連片、原址重建、整村推進”的思路,投入資金444.6萬元,完成了 2396戶抗震安居任務和2600戶庭院改造任務;完成了10個村的整村推進任務,收到各類物資和資金幫扶折合人民幣171.63萬元,做好扶貧項目的引進工作;積極引導農民從二、三產業,勞務輸出收入達689.25萬元,為農民增收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將林果業作為繼棉花之後的又一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來抓,依據本鄉水土條件,大力發展紅棗產業。該鄉計畫在今明兩年內完成10000畝的紅棗定植任務,其中今秋明春完成6000畝的紅棗定植,明年秋季定植4000畝。2005年4月招商引資188萬,在3村3組新建200畝紅棗育苗基地,約200萬株,品種均為曾獲新疆農產品博覽會金獎的灰棗,成活率達90%以上。

恰爾巴格鄉為加快畜牧業發展,從解決飼草料平衡入手,進一步加大飼草青貯能力,提高貯藏量,採取獎勵機制,鼓勵農民自建青貯窖,並給農戶補助2噸水泥。按照15%的增長速度,計畫三年後使青貯窖達到2000座以上(永久型800個,簡易型1200個),青貯黃貯飼料完成10.3萬噸,使該鄉草畜逐漸趨於平衡。

醫療衛生

鄉衛生事業不斷改革創新,醫務人員職業道德高尚,業務素質明顯提高,設備得到改善,接受病人範圍不斷擴大。新型合作醫療積極推廣,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率達99.2%,為本鄉農民就醫看病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有效地控制重大傳染疫病的發生。進一步了提高人口素質,控制人口增長,順利完成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目標,出生率0.2%,自然增長率達1.4%,計生率100%,長效節育率70%,綜合節育率達74%。計畫生育連年獲地縣先進,無超生現象。衛生院1所,擁有醫務人員41人,病床40張。

人民生活

(圖)恰爾巴格鄉恰爾巴格鄉

通信設施、飲水條件和道路建設得到改善。做到村村通電話,手機普及率達到10%;新建水塔1座,90%的農戶喝到了自來水。硬化道路11公里。電視普及率達到90%,鄉村均文化站和娛樂場所。認真做好抗震安居工程工作,引導農民民眾改變建房觀念,今年開工535戶開工率達104%,,竣工戶320戶,竣工率60%戶,累計開工抗震房1454戶,占全鄉總戶的62%,累計竣工1099戶。住房得到改善。切實加大扶貧力度,2006年在職黨員與貧困農民黨員建立了“一幫一、二幫一”的扶貧幫困制度。全鄉幹部職工累計捐款23000元。為實現了共同發展富裕奠定了基礎。

2006-2008年間,農村基本建設發展很快,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以條田、道路、林帶、渠道互為一體的林網化布局結構,隨著文化衛生教育事業的發展,全鄉有中學2所,在校學生2620人;國小18所,在校學生4074人。各類教師345人,漢族教師11名。年末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電視人口覆蓋率80%。有圖書室40個,擁有各類圖書16000本,有文化活動室40個,衛生院1所,擁有醫務人員41人,病床40張。

2006年底,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31萬元,安居工程投資176.2萬元,完成建築面積84915.86平方米。新建柏油路30餘公里(包括:和洛公路貫穿全鄉約10公里;315國道至鄉三管理區四管理區公路、鄉政府到瑪麗艷開發區)、鄉辦企業磚廠七個,2006年出磚43億2千萬,完成了全鄉人民建房有磚的需求。建有軋花廠一個,給農民交售棉花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全鄉有織毯架1500個,每年地毯業創收可達75萬。現共有蔬菜大棚1142座,年產蔬菜1500噸, 2006年蔬菜大棚共創效益60餘萬元。

鄉辦企業有小水電站一座,裝機容量300千瓦,可供農村照明、農副產品加工用電,另外還有玉石、織毯、建築等,現擁有大小汽車146輛,大型拖拉機11台,小型拖拉機479台。另外還有文化站、廣播站、獸醫站、糧站、郵電、銀行等,商業網點遍布全鄉,呈現出一派經濟繁榮、購銷兩旺的興隆景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