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門鎮

恭門鎮

恭門鎮位於張家川縣縣城東部,距縣城14公里。總土地面積22.26萬畝,總耕地面積4.53萬畝。平均海拔1760米,年平均氣溫6°C,年均降雨653毫米,全年無霜期157天。轄27個村民委員會。鄉鎮總戶數5117戶,鄉鎮總人口24860人,鄉鎮從業人員14927人。27個村全部通電、通公路、通郵、通電話,自來水受益村6個。有醫院、衛生院2所,醫生29人,病床12張。各類學校29所,在校學生4526人,教師155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張家川縣恭門鎮位於縣城以東14公里處,是古“絲綢之路”要道,地理坐標為東經106°17′、北緯34°56′,東接閆家鄉,西連張川鎮,南鄰清水縣新城鄉,北靠華亭縣麻庵鄉,是張家川縣東部四鄉鎮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305省道橫穿全境,天平鐵路正式開工。樊河自東北向西南流入清水牛頭河匯入渭河。全鎮現有27個行政村、137個村民小組、5815戶、2621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15人,農業人口25341人,行政區劃面積240餘平方公里。截止2009年低,全鎮社會總產值4216.35萬元,人均純收入1780.4元。
秦昭王(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302年)命大將白起築弓門寨,漢光武時稱弓門寨為上邽東城,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在西山築白起堡,在北山建白起寺;宋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年至1094年)改名弓門寨。民國初年始改“弓門”為“恭門”,1953年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後設恭門區,1958年組建恭門公社,1982年改恭門鄉,2004年恭門鄉改鎮。

區位交通

 305省道橫穿全境,天平鐵路正式開工。樊河自東北向西南流入清水牛頭河匯入渭河

置鎮沿革

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302年,秦昭王命大將白起築弓門寨,漢光武時稱弓門寨為上邽東城,公元1097年(宋哲宗紹聖四年),在西山築白起堡,在北山建白起寺;公元1086年至1094年(宋哲宗元祐年間)改名弓門寨。1912年(民國初年)始改“弓門”為“恭門”,1953年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後設恭門區,1958年組建恭門公社,1982年改恭門鄉,2004年恭門鄉改鎮。

自然資源

恭門鎮屬高寒陰濕地區,是一個傳統農業大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有蠶豆、胡麻;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礦產種類繁多,主要有鐵、銅、銀、金、石英石、矽鈣、水晶等。得益於礦產資源優勢,昊峰集團、隴興公司落戶該鎮。礦產業、畜牧業、商貿流通業和交通運輸業四大產業成為拉動恭門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便捷的交通運輸優勢,2010年,該鎮將實施工業園區建設和物流園區建設,從而使恭門鎮形成輻射全縣各鄉鎮和周邊縣區的二級市場網路,形成產品—市場—物流為一體的市場體系。

基礎設施

為了加快鄉村道路建設,改善生產環境,至2007年底,全鎮27村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計畫,建成鄉村公路主幹線6條,輻射全鎮27村,主幹線總里程76公里,從而使全鎮鄉村公路總里程數達到91公里,寬度達到7米。2009年開始,投資8億元的天平鐵路項目開工建設,結束了張家川縣無鐵路的歷史。

小城鎮建設

為了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恭門鎮於2005年11月編制了《恭門鎮小城鎮建設規劃》,規劃編制面積136.65公頃,其中可供城市建設選擇的用地約為85公頃。從總的用地狀況來說,整個用地劃分為三塊,即東部的工業用地,東西部的居住、辦公等綜合用地,南部的遠期發展預留地。根據“張家川縣恭門鎮政府網站”資料,建設區域面積達35.9公頃。依據《恭門鎮總體規劃》,恭門鎮加快了建設發展步伐,街道編制命名於2006年底完成,城區總體規劃布局為“四橫五縱”的網狀格局,主體框架以凰翔路、團結路和合作巷、勝利巷為主體。同時,自2000年開始,在南山實施綠化工程1100畝。

社會事業

恭門鎮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和電力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根據“張家川縣恭門鎮政府網站”資料,鎮區有中心國小1處,重點中學1處,全鎮共有國小25處,中學2處;有中心醫院1所、分院1所,計畫生育服務所1處,有村級衛生所27處,有各類大藥房18所。有各種樓房24處,其中用於住房和商業鋪面的有11處,全鎮共有各類鋪面176家,各類攤位86家,有變電所1處、農用供電站1處。

歷史文化

恭門鎮歷史文化悠久,史前文化(齊家文化)在境內被發現。戰國時,秦非子牧馬於秦家園,是秦人的發祥之地。秦大將白起屯兵於白起堡,有校場遺址和點將台。凰翔府治縣至南宋,為金兀書所破,1995年在凰翔府內開溝種樹時,發現了大量的兵器(鎧甲、箭頭)和厚厚的文化堆基層,證實凰翔府毀於戰亂非謠傳。清代,陝西三十六坊回族約10萬人為了反抗清統治,在首領崔偉的領導下起義,失敗後朝廷招撫,落戶恭門,崔偉授予騎都尉之職(武二品),在恭門鎮東堡子建學堂,開啟了張家川縣近代教育的先河。在解放戰爭中,沈俠璽率領地下共產黨經常活動在靈台、毛麽等村,為張家川的解放做出了貢獻。

文物遺產

鎮區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凰翔府遺址1處,有修建於清代的恭門清真南寺和雙喜寺(毀於文革)。距離鎮東5公里處,有修建於唐開元年間的佛教寺院——老庵寺,距離鎮東14公里處,有國家一級文物漢碑保護地1處。以上三處文物古蹟,坐落在風景優美、風光旖旎的關山自然林區,與陝西關山風景區自成一脈、相映成趣。在恭門鎮以西6公里處,有修建於漢代的著名的韃靼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