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口

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口,豐水多沙的強潮河口。位於印度洋孟加拉灣北部頂端。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口往下稱博多河,下游又有梅克納河注入,形成梅克納河口灣入海。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三角洲沿海寬度約500公里,其上水網密布,河汊相連。

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口

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平均流量分別為 11600及19200米3/秒,兩河年平均輸沙量約為 16.7億噸。相對而言,梅克納河的流量及輸沙量都很小。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口輸出的泥沙雖然是世界上最高的,但由於大部分泥沙都被輸送入附近的海下恆河海槽,形成巨大的海底沖積錐(見印度洋)。所以三角洲最近幾個世紀以來沒有明顯的增長。不過,也有人認為,三角洲地區的下沉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河口潮差大,大潮可達6米,小潮也有2米。鹽水影響可上溯達 150公里。由於潮差大,潮汐平原發育,可離開海岸伸入陸地達 150公里。三角洲西部的潮汐平原上有很多廢棄的分流汊道,因潮流作用,這些汊道仍可維持深達30米的通道。灣口較寬,漲、落潮流路明顯不同,口外有潮流沙脊。三角洲地區每年都要遭到氣旋性風暴的襲擊,以 8~11月最頻。孟加拉灣的南寬北窄的形狀,特別有利於風暴潮增水的加大。又由於潮差大,潮汐平原地勢平坦,因此,風暴潮來臨時常淹沒大片的土地,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的損失。
構造運動和地貌成因導致了三角洲西部抬高,近5~6 個世紀以來淡水出海卻明顯地偏向三角洲東部。因此,除了雨季外,西部的分流河汊淡水流量很少,致使鹽水沿河上溯距離較長。儘管三角洲西部由河流上游輸入的泥沙減少以及三角洲本身自然壓實下沉等原因,但強潮作用,沉積物仍然在高潮線附近淤積,造陸作用一直在進行,泥沙來源是岸灘的侵蝕。據統計,在過去的40年左右中,一些三角洲前緣後退了約15米。
胡格利河在三角洲的西部,歷史上曾是恆河的主要出海水道。該河感潮河段約 280公里長,河口為強混合型,沒有垂直鹽度梯度,洪水期灣口鹽度低達8,枯水期鹽水也可上溯到離灣口140公里處。恆河每年只有4%左右的泥沙輸入胡格利河,但由強潮流自外海向上游搬運泥沙的優勢在全年中持續的時間較長,使得河口灣上段變得越來越寬淺。大潮期間胡格利河口灣上段常有涌潮出現,最高時可達2.5米,前進速度為每小時30公里。為了解決鹽水入侵所帶來的灌溉、城市用水及河道淤淺問題,印度於1970年在恆河上建立了一個攔河壩,以保證長年都有淡水流經胡格利河。
三角洲濱海一帶生長有茂盛的紅樹林,共占地80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紅樹林區之一,當地的居民稱這裡為“美麗的森林”(Sunderbans)。由於人口的壓力,過去2~3個世紀中,紅樹林的覆蓋面積估計減少了一半。本河口區是一個生產率較高的區域。每年的6~8及11~2月是硅藻大量繁殖的季節。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