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灸法

灸法,是指套用高溫(主要是艾藥或其他物質燃燒後產生的溫熱)或低溫,或者以某些材料(對皮膚有剌激作用的藥物或其他物質)直接接觸皮膚表面後產生的刺激,作用於人體的穴位或特定部位,從而達到預防或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是針灸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非藥物療法之一。

針灸學之急症灸法

灸治急症,套用最早。因其效速力宏、法便方簡,頗為歷代醫家所推崇。正如清?吳亦鼎所言:“風寒卒中,危在須臾,用藥有所不及,灸得其要,立可回生”(《神灸經綸》)。現代對灸法重視不夠,因此,系統整理研究古代醫家經驗更屬必要。有些內容在第二章中有所涉及,這裡再作一歸納,俾有利於套用。
急症灸治

灸法治療

【養生套用】
1.感冒 灸法對風寒感冒,有疏風散寒,調和營衛,解表宣肺之功效。取督脈、足太陽、陽明經腧穴,如風池、風門、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用艾條溫和灸,每穴再次灸10~15分鐘,每日l~2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穴,每穴灸5~7壯,每日1次。在本病流行季節,每日灸風門或足三里,有預防作用。
2.咳嗽灸法可健脾燥濕,理氣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脈、督脈、太陽經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風門、雲門、膻中、太淵、豐隆等。用溫和灸、艾炷灸或隔姜灸均可,每日1次, 5~7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7日。
3.哮喘灸法可健脾益氣,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背俞和任脈、督脈、陽明經腧穴,如肺俞、定喘、天突、風門、氣海、脾俞、。腎俞、太淵、太溪、足三里等。每日1次,5~7次為1個療程。
4.中風灸法可益氣固脫,回陽救逆;或開竅熄風,調暢氣血;或散風祛邪,通經活絡。取督脈、任脈、陽明經及少陰經腧穴,如百會、太沖、神闕、關元、氣海、人中、風池、足三里、豐隆等。可用艾灸,各3壯。
預防中風,用艾炷瘢痕灸,取足三里或絕骨;或用艾條溫和灸,取足三里、關元、氣海、百會、湧泉。每次15~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5.胃痛灸法可調中和胃,理氣消食。取任脈、足陽明經、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內關、公孫、梁門、胃俞、脾俞、商丘等。每日用溫針法,或輕刺激,針後再配合藥艾條灸。
6.腹痛灸法可溫中健脾,消食化滯。取背俞穴、任脈、足陽明經穴,如中脘、神闕、天樞、關元、脾俞、胃俞等。
7.泄瀉灸治可溫中散寒,清熱利濕,疏肝健脾,消食導滯及溫補脾胃。取俞募穴、任脈、陽明經、太陽經腧穴,如天樞、中脘、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脾俞、章門、腎俞、大橫、神闕等。
8.癃閉灸治可清濕熱,利水道,補腎溫陽通竅。取俞募穴、任脈、太陰經和太陽經腧穴,如腎俞、三焦俞、中極、膀胱俞、三陰交、神闕、委陽、關元等。
9.腰痛灸治可祛寒通經活絡。取足太陽、督脈經穴,如腎俞、腰陽關、委中、崑崙、人中、命門、志室、太溪等。
10.陽痿灸治可溫補腎陽。取任脈、督脈和太陽經穴,如腎俞、命門、關元、中極、三陰交、氣海、然谷等。
11.痹證灸治可祛風利濕散寒,泄熱通經,調和氣血。取病變相應經脈腧穴。如曲池、陽陵泉、腰陽關、環跳、大椎、風市、崑崙、肩髃、陽池、外關、懸鐘、犢鼻、足三里、解溪等。
12.肩凝症灸治可祛風散寒利濕,活血通絡止痛。取陽明、少陽、太陽經腧穴,如阿是穴、肩髃、肩髎、秉風、尺澤、風池、曲池、養老等。
13.頸椎綜合徵灸治可祛風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脈及病變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風池、肩髃、尺澤、大杼、後溪等。
14.坐骨神經痛 灸治可溫經通絡,祛風散寒利濕。取足三陰經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變壓痛點)、八髎、秩邊、風市、陽陵泉、足三里、崑崙。
15. 痔瘡 灸治以清腸通絡,活血化瘀為主。取督脈、足太陽和手陽明經腧穴,如長強、命門、脊中、次髎、奇穴(十四椎下旁開1寸一多灸)、承山等。
16.瘰癧 灸治可疏肝解郁,化痰散結。取病變局部和少陽、陽明經腧穴,如阿是穴、肘尖、天井、足臨泣、手三里、天牖、百勞等。以上各穴輪流施灸,每穴5—7壯,用小艾炷直接灸。瘰癧局部可用隔蒜灸
17.濕疹 灸治可清熱利濕,養血祛風。取病變局部及陽明、太陰經腧穴,如阿是穴、曲池、風市、膈俞、血海、百蟲窩等。可用艾卷溫和灸。
18.痛經灸治可溫經散寒,調補沖任。選任脈、督脈、足太陰、足少陰經穴,如內庭、中極、歸來、氣海、血海、次謬、水道、三陰交、地機等。艾條灸,每穴10~20分鐘。
19.胎位不正灸治本病以舒氣導滯為主。取足太陽經和手足太陰經腧穴,如至陰、三陰交、合谷。用艾卷溫和灸雙側至陰,艾火距穴位約半寸,以不產生灼痛為度,每次10~15分鐘,每日1次,連續4次為1個療程。
加.小兒遺尿症灸治可溫腎固攝,補中益氣。取任脈、足太陽經、足三陰經穴。如大敦、陰陵泉、橫骨、三陰交、膀胱俞、氣海、腎俞、命門、關元、中極等。
21.小兒營養不良 灸治可消食導滯,健脾和胃或益氣養血。取足陽明經、足太陰經、任脈及俞穴、募穴,如章門、囟會、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商丘、長強等。
22.牙痛灸治可疏風清熱,益陰降火。取陽明經、足少陰經腧穴,如合谷、承漿、頰車、內庭、列缺、魚際、太溪、陰谷、曲池等。用艾炷隔蒜灸,治療牙痛效較顯。

灸治部位

(1)病所:

即直灸患處。一般多用於治療疔瘡癰疽,犬蛇咬傷之類。如“疔瘡一證,……甚則以蒜膏遍塗四圍。只露毒頂,用艾著肉灸之”(《類經圖翼?十一卷針灸要覽》)。《針灸大成》亦記述:“狂犬咬傷人:即灸咬處瘡上”,“蛇咬傷人:灸傷處三壯。”

(2)奇穴:

急症灸治,多用奇穴,此類奇穴,均系古代醫家長期針灸實踐之結晶,如《肘後備急方》記載華佗用以治療霍亂已死的肘椎穴,“已試數百人。皆灸畢即起坐,”說明進行過反覆臨床驗證。奇穴特點,治病專一而療效特殊,如《備急灸法》載述之騎竹馬灸穴,各種發背癰疽,“並用此法灸之,無不安愈。”至今仍有人灸此穴而獲效。奇穴之效雖較專,但也並非均局限於一病一疾,特別在近代奇穴的治療範圍似有擴展之勢。

(3)經穴:

經穴灸治急症,最為普遍,且早已套用。如“狂而新發……灸骶骨(長強穴)二十壯。”一般用作灸治的經穴;大多可治療急症。《黃帝明堂灸經》所載成人灸穴169穴,近160穴主治項下列有急性症候。但古代醫家在實際臨證套用中似有以下特點:
1)肘膝以下五輸穴多用於卒閉實熱之急候:井穴,乃陰陽交接之處,常用以灸治因陰陽氣機一時逆亂之卒死,“一切急饜暴絕,灸足兩大指內,去甲如韭葉”(《醫學入門》)。“滎主身熱”(《難經》),《針灸資生經》載有:妒乳“急灸魚際二七壯。”原穴為臟腑元氣經過留止之處,“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難經》)。經穴“主喘咳寒熱”(《難經》)。有些醫家喜合用而治療更為複雜之病候,如:“熱厥心病者,身熱足寒,痛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知為熱也,其脈洪大,當灸太溪及崑崙”(《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合穴,“主逆氣而泄”(《難經》),故對逆氣奔豚,驟然積聚作痛之急候有效,“肺積,名息奔在右脅下。尺澤、章門、足三里”(《神灸經綸》)。
2)陰盛陽微厥逆暴脫之重症,常取胸腹腧穴,多用募穴:因胸腹之穴,特別是募穴,或為元氣聚集之處,如膻中,《肘後備急方》中以:“灸膻中穴二十八壯”救治卒死屍厥症;或為元氣化生之源,如中脘、氣誨,故張景岳云:“便血,中脘、氣海,上二穴灸脫血色白;脈濡細,手足冷……其效如神”(《類經圖翼?十一卷針灸要覽》);或為元陽所根,如關元,《針灸聚英》記載:“陰病盛,則微陽消於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臍腹築痛,厥逆或冷,六脈沉細。陰毒,灸關元、氣海。”
當然,上述界限並非絕對。如神闕(臍中)穴,多以此灸治元陽暴脫,“凡卒中風者,此穴最佳”。(《神灸經綸》)。還有人灸之瀉熱通閉,如《外台秘要》引《古今錄驗》之“療熱結小便不通利方”,即是“取鹽填滿臍中,大作艾炷灸令熱為度,良。”

操作方法

古籍記載之操作法,常見者如下:

(1)直接變:

此法套用於急症,最早也最為廣泛《備急灸法》所列二十二類急性病證中,有二十一類系用直接灸法,即證明急症灸治中直接灸之重要。但直接灸有疼痛及遺留疤痕之弊病,所以從宋代開始就不大受士大夫貴族的歡迎。然而,直接灸火力足取效快,在急重病人的搶救中,是否可適當採用此法,筆者以為頗有考慮的必要。近年來,有人以直接灸防治哮喘取得良效,便是例證。

(2)隔物灸:

此法首載於《肘後備急方》,歷代都有發展,至清朝已達37種之多。主要用於外科急症,如隔蒜灸、隔椒麵灸、隔豆鼓餅灸等治療發背癰疽、犬咬蛇傷之類及“一切毒腫疼痛不同忍者。”但也有用以治療內科急症的,以隔鹽灸臍中最多,如“凡霍亂將死者,用鹽填臍中,灸七壯立愈”(《類經圖翼?十一卷針灸要覽》)。另如前述之中風脫症,熱郁膀胱之淋閉等。亦有以治陰毒結胸,用“巴豆十粒研爛,入面一錢,搗作餅子,實搽臍中心,上用艾炷如豆許,灸七壯”(《針灸大成》)。

(3)天灸:

此法為《針灸資生經》所首創,治療瘧疾發作,具體操作為:“用旱蓮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當兩筋中,以古文錢壓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謂之天灸。”天灸法,後代無論在貼敷的藥物以及治療急症的病種上都有發展。

(4)艾卷灸:

艾卷灸起於明代。在操作辦法和名稱上都和現代有所區別。最早,用治陰症:“以紙實卷艾,以紙隔之點火。於隔紙上用力實按之,待腹內覺熱,汗出即瘥(《壽域神方?卷三》)。實際上近似於熨法。後來的雷火針法、太乙針法大致相似,只是在艾葉中再添加藥物,以增強功效。其中雷火針法可治跌打損傷的傷科急症,如”治閃挫諸骨間痛“(《針灸大成》)。目前,由於艾卷熏灸易掌握火力強弱、灸治時間長短、灸治面積大小,以及施用簡便等,已經成為灸治急症的主要方法了。

灸治要求

(1)須令火氣至病所:

“氣至病所”不單指針治而言,灸治亦應強調,即“火勢乃至病所”(《備急千金要方》)。在急症灸治中,更要求灸感到達病痛之所,以提高灸治療效。否則,“火氣不行,不能除病也”(《外台秘要》)。這是古人長期實踐所得,《備急灸法》等均有詳述。如何才能促使火氣至病所?除了操作正確、壯數足夠而外,選穴準確也是關鍵之一。所以《黃帝明堂灸經》日:“灸穴不中,即火氣不能遠達”。關於灸感至病所及其與療效的關係,最近已有人作了較為細緻的觀察。證實古人觀點的正確性。

(2)關於壯數:

灸治急症,究竟以多少壯數為宜,古人看法略有不同。一種意見認為,應據病情而定,危急程度愈重,壯數相應愈多,“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小疾不過三、五、七壯而已”(《扁鵲心書》);一種則認為宜按身體不同部位而定,“若卒暴百病……灸頭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過五十,其少不減三、五、七、九壯”(《備急千金要方》);還有一種意見是,不必機械規定壯數,以去病為度:“故灸者,必令火氣直達毒處,不可拘定壯數”(《類經圖翼》)。這些意見均有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