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放射性甲狀腺炎

急性放射性甲狀腺炎(acute radio thyroiditis)是指在急性輻射後兩周內發生的甲狀腺炎症通常甲狀腺對輻射直接作用的敏感性較低,但處於增殖狀態的甲狀腺對輻射較敏感因此,未成年人和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的甲狀腺對輻射較敏感,易引起甲狀腺炎。

基本信息

病因

引起甲狀腺輻射性損傷的原因主要有:
1.甲狀腺疾病的131I治療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患者在服用131I治療過程中,約1~5%的患者發生急性放射性甲狀腺炎;甲狀腺癌術後患者進行核素治療後,因殘留甲狀腺組織的多少不同,急性放射性甲狀腺炎的發生率可達2%~30%
2.放射性碘污染呼吸道消化道進入體內的放射性碘,經甲狀腺攝取在局部濃集而造成放射性損傷。
3.核事故引起急性全身輻射損傷輻射後患者局部表現為頸部皮膚癢疼不適,頸部有壓迫感吞咽困難甲狀腺觸疼明顯。全身反應可有微熱、乏力、心悸多汗、頭昏、手顫等甲亢症狀,甚至可導致甲亢危象。

發病機制

急性期病理改變主要為甲狀腺組織充血水腫,濾泡細胞受損,中性粒細胞浸潤繼之濾泡崩解濾泡上皮呈無一定結構的上皮巢,類膠質溢出濾泡外。濾泡上皮細胞發生嗜酸性變,胞漿豐富並出現嗜酸性顆粒,空泡變明顯,細胞大小、排列、核著色均不一致。核大小不一常有核肥大、畸形或深染。青少年患者,濾泡變小,呈不含類膠質的小濾泡少數病例可有甲狀腺結節或腺瘤形成小血管擴張,管壁增厚,可有纖維素樣壞死,亦有血栓形成。濾泡細胞間及小葉間纖維組織增生,輕度炎細胞浸潤。纖維組織增生隨時間增長而增多。最後整個甲狀腺濾泡萎縮,體積變小,呈灰白色瘢痕樣,留下小而不規則且不含類膠質的濾泡殘存於大片纖維組織中,稱放射後纖維化(postradiationfibrosis)。Kennedy和Thomson對131I治療和切除甲狀腺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殘留甲狀腺作了對比組織學觀察,發現輻射後濾泡上皮發生明顯的嗜酸性變,而甲狀腺炎不明顯是放射後較特殊的改變。生存者往往伴有甲狀腺功能減低。放射後乳頭狀癌的發生率增高。

臨床表現

放射性甲狀腺炎有放射性治療的病史,常在131I或125I治療甲亢和甲狀腺癌後1~2周內發生急性期症狀一般比較輕微,表現為突然發作的甲狀腺局部疼痛、觸痛,頸部腫脹等,有時可出現一過性的甲亢表現。

併發症:
在131I治療的部分甲亢病人會出現甲亢症狀加重甚至甲狀腺危象這主要是因為甲狀腺濾泡破壞後,大量甲狀腺激素迅速釋放入血所致。因此在131I治療甲亢之前2~8周,應先進行常規的抗甲狀腺藥物治療,以耗盡儲存的甲狀腺激素,停藥5天左右才開始進行放射性碘治療,治療後2~7天,仍可再次給予抗甲狀腺藥物。此外,在131I治療前後無需停用β受體阻滯藥,如普萘洛爾(心得安)等。

診斷

發病前1~2周患者有放射性核素接觸史或核素碘治療史;甲狀腺局部有突然發作的疼痛、觸痛和頸部腫脹或有一過性的甲亢表現,可明確診斷。

治療

對一般輕型的病例,無需特殊處理,症狀多可在3~4周后自行消失。疼痛明顯時可使用非甾體類消炎藥,對嚴重的病例,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潑尼松(強的松)等進行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