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鑼鼓

“思鄉鑼鼓”亦稱做“絲弦鑼鼓”。是流行於鄂東民間的包含吹、拉、彈、揍等樂器共同演奏的一種表演形式。是民族打擊樂和民族弦樂組而合成的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陣容較大的民間音樂門類。思鄉鑼鼓在鄂東的流傳可上溯到清朝時期。思鄉鑼鼓班在早期大多是以家族形式組建,承擔本家族喜、喪慶典和祭祀祖先、春節玩龍燈、玩獅子等活動的演奏。
思鄉鑼鼓由拉弦樂、彈撥樂、吹管樂、打擊樂等四部分組成。拉弦樂有京胡、二胡、中胡、四胡;彈撥樂有三弦、月琴;吹管樂有小嗩吶、三節號、竹笛;打擊樂有大鼓(又名震天鼓)、小鼓、邊鼓、雲板、大鑼、馬鑼、小手鑼、大鈸、小鈸等。“思鄉鑼鼓”樂隊隊伍龐大,一人一樣樂器,大型廟會和春節舞龍燈時增加“抬鑼”,以渲染氣氛。樂隊的指揮是馬鑼。(也有的稱為“得鑼”)它是思鄉鑼鼓的重要樂器。演奏時左手用大拇指、食指、無名指夾著鑼身,不停地移擺轉動,右手用雪茄形的木槌連擊鑼心,木槌擊鑼心時,正好趕上鑼身與手指脫離接觸之際,故而音色及音的長短可以隨著左手擺轉幅度的大小而調整,發出奇特的悅耳之聲。思鄉鑼鼓的多種曲牌是由馬鑼領奏,並不時把馬鑼拋向空中,達到獨特的藝術效果,具有非同尋常的觀賞性和娛樂性。馬鑼的演奏者通常也就是鑼鼓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樂隊的規模可大可小,從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一般打擊樂不變,拉弦樂的京胡、二胡、中胡、四胡;彈撥樂的三弦、月琴;吹管樂的小嗩吶、三節號、竹笛等可根據人員進行增減。思鄉鑼鼓的曲牌分為三類:一是打擊樂和弦絲竹間奏的絲弦曲調;二是鑼鼓曲牌;三是絲弦曲牌。思鄉鑼鼓將戲曲音樂中某些特點揉人絲弦鑼鼓中,更覺風姿迥異,使思鄉鑼鼓的樂曲內容和演奏形式得到豐富和發展。
亂石窠現在能演奏的“思鄉鑼鼓”曲牌主要以嗩吶和打擊樂器組成。由“點鼓”作為曲目演奏的領奏指揮 。演奏以“點鼓”的“不咚,不咚,不咚哐咚”……開始,後面的鑼、馬鑼、小手鑼、大鈸、小鈸、嗩吶等樂器按照曲譜演奏,演奏的音調、速度由輕緩到歡快、激烈,以高昂緊湊的高潮結束。
目前,由於受到西洋器樂的影響,學習民間樂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有許多民俗活動衰退,隊伍後繼無人。又由於其曲牌、曲譜大都沒有曲譜粉本,主要靠口傳心授。因此,思鄉鑼鼓(絲弦鑼鼓)這種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