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

怙是一個漢字,讀作hù,本意是指依仗,憑藉,引申義是指父親、父母。柳宗元的《封建論》和《祭十二郎文》均有記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動〉

1.依仗,憑藉

怙,恃也。――《說文》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小雅·蓼莪》

怙其俊才。――《左傳·宣公十五年》

怙勢作威。――柳宗元《封建論》

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又如:怙氣(仗持勇氣);怙終(仗恃作惡,終不悔改);怙勢(倚恃權勢);怙險(憑恃險固)

2.堅持

鄭玄曰:“怙其奸邪,終身以為殘賊,則用刑之。”——《史記集解》

怙 <名>

1.父母的合稱

孩失其怙,幼喪所親;旁無弟兄,藐然一身。――白居易《寄烏江十五兄文》

2.父親

怙、恃二字,分言之,父曰怙,母曰恃…合言之,父母。

成語

【注音】hù è bù quān

成語:怙惡不悛

【英文】to be steeped in evil and refuse to repent;to persist in evil and not repent  【解釋】怙:依靠,堅持。悛:悔改,改過。堅持作惡,不肯悔改。亦作“諱惡不悛”、“怙惡不改”。  【用法】作賓語、定語。  【結構】連動式  【同義詞】惡性難改、屢教不改 【反義詞】痛改前非、幡然悔悟 【同韻詞】一柱擎天、逆理違天、毋食馬肝、重於泰山、戒奢以儉

《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

原文

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人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尚書·盤庚上》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周任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成語:怙才驕物  【注音】 hù cái jiāo wù  【解釋】 猶言恃才傲物。仗著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原文】 《南史·劉祥傳論》:“若夫怙才驕物,公旦其猶病諸,而以劉祥居之,斯亡亦為幸焉。”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驕傲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侯古切《集韻》《韻會》後五切,音戸。《說文》恃也。《書·舜典》怙終賊。
又《畢命》怙侈滅義。
又父曰怙,母曰恃。《詩·小雅》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又父母通謂之怙。《詩·唐風》父母何怙。 亦通作。《揚子·太經》赫河之曜,何可也。《注》與怙同。

拼音是hu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