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辯證法

心靈辯證法

托爾斯泰善於通過描寫心理變化的過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變;他最感興趣的是這種心理過程本身,是這種過程的形態和規律;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樣轉變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動形態的多樣性與內在聯繫。這就是車爾尼雪夫斯基評價托爾斯泰心理描寫技巧時所說的心靈辯證法。——自鄭克魯主編《外國文學史》第305頁,高等教育出版社99年版。

基本信息

《復活》

從思想到行為
引起他變化還有是聶赫留朵夫對土地的處理,從母親留下的庫茲明斯科耶莊園到兩位姑媽要他繼承的巴諾伏莊園,從把土地低價租給農民到徹底放棄土地,把土地交給農民,這和對待卡秋莎一樣,他心中堅強的信仰使他感到快樂。他認為,這是在執行深銘在心靈的主的意志,是他力所能及的,這樣做,讓他心安理得。說到底,他這樣做,還是為了自己靈魂的安寧。
這時候的聶赫留朵夫不停地受到來自自身的和外來的影響,外表美麗的瑪麗愛特的誘惑使他的頭腦一片混亂,卡秋莎與醫士的“調情”讓他一時感覺大難要臨頭,他處理土地時人們的不理解和嘲諷等等,這些都讓他困惑過彷徨過,但是卡秋莎的變化讓他倍受鼓舞,她從重見時對他的憤恨,從心裡的抵制到慢慢地接納他,重新愛上他,為他而改變自己,她的心在復活。卡秋莎心靈的變化,給了他心的溫暖,他的精神升華到空前的高度,“他產生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樂平靜的心情,覺得一切人都很可愛……他聶赫留朵夫愛她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她,為了上帝。”瑪絲洛娃又重新變成了卡秋莎,而聶赫留朵夫愛她是為了她,為了上帝,這樣的思想也已經超越了對自己靈魂的拷問。
聶赫留朵夫也終於徹底地完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復活,他對於卡秋莎所犯的錯,他對土地的那份感情,他對自己的貴族生活,他對自己生活的那個圈子都有了重新的認識。
馬斯洛娃
是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平民婦女,原本天真、善良,曾與涅赫柳多夫產生了純潔的感情。但自從被欺騙和拋棄後,便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不相信善了,在孤苦無依的情況下,淪落為妓女。她開始抽菸、喝酒,由一個善良、純潔的少女變得麻木、病態,之後又蒙受不白之冤,流放西伯利亞,成為罪惡社會的犧牲品。涅赫柳多夫的真誠懺悔和深切關懷,使她的精神狀態慢慢發生了變化,她開始憎惡自己的墮落,一個正常的、真正的人的感情在她身上逐漸復甦。同時,在流放西伯利亞途中,政治犯的高貴品質感染著她。最後,已愛上涅赫柳多夫的馬斯洛娃為他的幸福而拒絕了他的求愛,與政治犯西蒙松結合,走向新生。

《安娜·卡列寧娜》

安娜·卡列寧娜安娜·卡列寧娜
是作家這種“心靈辯證法”的大展現和大匯合。在這部偉大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每一個主要人物的心理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卡列寧從安然平靜的家庭生活忽然陷入妻子與他人私通的尷尬境地後,他內心世界的複雜狀況;伏倫斯基一旦與安娜相遇,他整個生活、事業、前程、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的變化所帶來的心理變化;列文在他追求吉蒂失敗,到他終於求婚成功,又結婚成家、生兒育子的過程中,在他力圖把他的農場辦得出類拔萃,而又處處遇到種種和自己理想相左的困難並極力進行鬥爭的過程中,在他苦思冥想,探索人生真諦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複雜的內心活動;吉蒂從她最初迷戀伏倫斯基到她成為列文愛妻的艱巨經歷中所體驗的心理發展,……都是托爾斯泰這種“心靈辯證法”的妙筆。而《安娜·卡列寧娜》中最為激動人心的心理描寫,莫過於安娜·卡列寧娜本人的心理發展和變化。
伏倫斯基在安娜生活
中出現給她心靈世界帶來了震盪,隨著他們感情的發展,安娜的心理狀態出現種種複雜的變化。她體驗過偷偷當一個情人的甜美和緊張,品嘗過生私生子的痛苦和與死神相見的恐怖,經受過懺悔、認罪、再反悔、再決心私奔的掙扎,享受過與伏倫斯基相伴出國旅行的幸福舒暢……到後來,她陷入死路一條的絕望中,不得不投身在火車輪下。而在她臨死以前的那一段時間裡,她的心理狀態達到了空前複雜的程度。在這部作品的第七部最後幾節中,托爾斯泰對安娜臨死前的變態心理,做了極其詳盡的出神入化的描寫,這段描寫是托爾斯泰“心靈辯證法”的範本,也是世界文學史上難以超越的篇章。
安娜臨死以前反常心理
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是猜測、懷疑和誤解。這時,她不信任任何人。她懷疑伏倫斯基和索羅金娜幽會,懷疑對她真心相愛的吉蒂和朵麗看不起她;她的思想行為處處走向極端,覺得她“從來沒像恨伏倫斯基這樣恨過任何人”,決心要用死來報復他,一會兒跟他大吵大鬧,一會兒又低三下四地向他認錯;她突然有了許多錯覺,一會兒好像見到了兒子謝遼沙,一會兒好像伏倫斯基在親吻她,一會兒又聽見伏倫斯基在說粗魯的話;她忽然夢見一個小老頭兒在敲一塊鐵板;她莫名其妙地恐懼,不敢一個人呆在家裡;她竟會忘記自己梳過頭髮沒有,忘記自己身在什麼地方;她茫然不知所措,煩躁不安,胡思亂想;她忽然想起她十七歲時跟姑媽去朝拜三聖修道院的情景;她一反常態,滿懷惡意地對待別人,故意在吉蒂面前說,“你丈夫來找過我,我非常喜歡他。”並且明知自己是不懷好意;她忽然熱衷於梳妝打扮,心想只要打扮得漂亮了伏倫斯基就不會丟棄她;她一會兒決心去死,一會兒又自言自語說,“不啊,怎么都行,只要能活著!”……安娜就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混亂和自我誤導下一步步走到那節火車輪下的。托爾斯泰的這些具體入微而又真實細緻的描寫,真像是一部變態心理學的實驗記錄,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實在是世界上最為高超的描寫藝術。
此外,《安娜·卡列寧娜》中安娜兒子謝遼沙思念母親的心理描寫,奧勃隆斯基的妻子朵麗回憶自己少女生活的心理描寫,科茲內舍夫和瓦蓮卡在樹林中散步時,兩人慾言又止,終於好事難成的那段獨特的戀愛心理的描寫,……都寫得極為真實而美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