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陽虛

心陽虛

心陽虛證是指心之陽氣不足,虛寒內生所引起,臨床以胸悶胸痛,心悸冷汗,惡寒肢冷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心悸、胸痹、奔豚氣及現代醫學的心律失常、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

基本信息

概述

心陽虛證是心中陽不足,氣血失於溫運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的概稱。中醫術語,即“心陽不振”。是心氣虛的重症。

病因

心陽不足多繫心氣不足病情嚴重發展而來;亦可由於寒濕、痰飲之邪阻抑心陽;或素體陽虛,心陽不振;或思慮傷神,心氣受損;或久病失養等所致。
由於心陽受損,不能溫煦肢體,故見畏寒肢冷;陽虛則生寒,寒凝經脈,心脈痹阻,胸陽不展,所以又見心胸憋悶,或作痛,甚或口唇指甲青紫,舌淡胖,苔白滑,脈象沉弱等虛寒之象。因汗為心液,若心陽虛進一步發展到心陽暴脫,不僅心液隨之外脫,而大汗淋漓,肢體溫度亦由寒涼變為厥冷,以致影響肺主氣、腎納氣的功能,出現呼吸衰微;更因陽氣虛脫,精神隨之渙散,而致神志模糊,甚則昏迷,脈微細欲絕,呈心陽衰亡之象。由於心陽本於腎陽,所以互相影響:腎陽虛衰,水氣凌心時,可致心陽亦虛;而心陽虛亦能損傷腎陽,出現尿少、水腫等症。

表現症狀

面色恍白,心胸憋悶,心悸,心中空虛,惕惕而動,形寒肢冷,氣短息促,自汗,倦怠無力。舌淡苔白,或舌體胖嫩,脈細弱或結代或遲。見於:心悸,怔仲,厥心痛,真心痛,虛勞。心臟神經官能症,心臟病,心肌病,心肌炎等。

除了心氣虛的症狀外,還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脈微欲絕。多見於心力衰竭休克等病症。

心陽虛證的中醫病機

1心陽虛

心陽虛衰,溫運失司

1、心陽不足多因久病體弱,年高髒氣虛衰;

2、汗出太過,耗傷心陽;

3、稟賦不足,而致心陽不振,不能溫運氣血;

4、思慮過度,勞傷心神而致;

5、心陰虧耗日久,陰損及陽,導致心陽不足。

心陽虛證的病位在心,多數虛證,常可影響肺、脾、腎三髒功能。當導致病理產物痰飲、淤血的產生後則為虛實夾雜的證候。

臨床表現

陽虛則寒自內生,氣虛則血運無力,心神失養。故心陽虛的基本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心神不足、陽虛陰盛和血運障礙等幾個方面。
1.心神不足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陽氣的鼓動和振奮,則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減弱,易抑制而不易興奮。臨床可見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應遲鈍、迷濛多睡、懶言聲低等病理表現。
2.陽虛陰盛
陽虛則寒,心陽不足,溫煦功能減退,故臨床可見畏寒喜暖、四肢逆冷等虛寒之象。心氣虛與心陽虛相比較,心氣虛為虛而無寒象,而心陽虛則是虛而有寒象。
3.血運障礙
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心陽不足,心主血脈的功能減退,血行不暢而致血瘀,甚則凝聚而阻滯心脈,形成心脈瘀阻之證。可見形寒肢冷,面色蒼白或青紫,心胸憋悶、刺痛,脈澀或結代等。
若心陽虛極,或寒邪暴傷陽氣,或瘀痰閉阻心竅,均可導致心陽衰敗而暴脫,從而出現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識模糊、脈微欲絕等宗氣大泄,陽氣將亡之危候。

辨證施治

1.心陽虛證

證候:心悸氣短,動輒益甚,神疲乏力,畏寒喜暖,舌淡胖,苔白滑,脈象沉弱。治則:補心氣,溫心陽。主方:桂枝甘草湯合人參湯。

2.心陽暴脫

證候: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識模糊、脈微欲絕。治則:回陽救逆。主方:參附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