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虐待

心理虐待

“心理虐待”又稱“心靈施暴”,是指那種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經常性或習性的發生的導致影響兒童心理健康並使其受到傷害的言行。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不少幼兒教師對幼兒的“心理虐待”的問題。

簡介
心理虐待早教易造成兒童的心理虐待

所謂心理虐待(又稱心靈施暴或情感虐待),是指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經常性或習慣性地發生的任何導致影響兒童心理健康並使其受到傷害的言行。教育專家認為,缺乏老師關懷愛護和鼓勵的幼兒,心靈所受的創傷比體罰更深,智力和心理發展所受到的損失更大。許多研究還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兒童更容易誤入歧途,走向犯罪,誘發嚴重的社會問題。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閻曉琴不主張對幼兒早教,即便是實施早教,也一定要與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最好是能在遊玩中學,遊戲中學,譬如領著孩子參觀公園時,隨時隨地向孩子灌輸知識,通過視覺、聽覺、觸覺讓孩子增長知識等,這樣的“早教”,遠比讓孩子一味地背書寫字要科學得多。

表現

威脅恐嚇

主要是嚴詞訓斥、罰站、罰睡等。

疏遠冷落

教師常常給出一副冷麵孔,對孩子不理不睬不去親近。

武斷專橫

某些教師在處事方式上“對人不對事”,對不喜歡的孩子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批評幼兒時總愛帶上“從來”、“每次”、“沒有一點”等誇大的字眼。

壓抑剝奪

對幼兒的天性進行無情的扼殺和剝奪,不允許幼兒有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要求苛刻

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評價和要求幼兒,給幼兒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導致幼兒頻繁地產生挫折感

愛算舊賬

心理虐待易發生在幼兒教育階段心理虐待易發生在幼兒教育階段

當某個幼兒犯錯時,個別教師喜歡翻舊賬,使幼兒背上極大的思想包袱。

造成原因

1、教師本身的心理素質不良。愛用心理虐待的教師自身存在心理問題,而以對幼兒實施心理虐待來逃避對幼兒做耐心細緻的工作。

2、忽視幼兒的獨立人格。有些教師認為幼兒年齡小,不懂事,更沒有什麼人格、尊嚴可言,因此在對待幼兒的態度上不認真謹慎,甚至肆無忌憚,從不考慮後果。

3、認知上的偏差。有的教師認為不打罵孩子就行了,其它的懲罰無可厚非,殊不知,“心理虐待”是更為嚴重的教育誤區。

4、教育方法不科學。沒有將管教和虐待區分開來,以心理虐待代替管教。

5、不恰當的情緒宣洩。有些教師將生活中的失望、沮喪、憤怒等不良情緒發泄到幼兒身上,孩子成了“出氣筒”和“替罪羊”。

6、與家長溝通不好所致。

7、旁觀者效應。當某個教師懲罰孩子時,其他教師或默認,或推波助瀾,給了施虐者一種間接的鼓勵。

解決方法

要使幼兒教師走出心理虐待這一誤區,可採取以下幾點對策:

1、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師要認識到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主體,他們有獨立的人格,有被愛、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要尊重幼兒,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幼兒。糾正認知上的偏差,高度認識心理虐待的嚴重後果。

2、教師要加強控制自身情緒的能力。幼兒教師要善於觀察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切記教育過程中的情緒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正確對待家長意見,加強與家長的聯繫與溝通,在教育的觀點、方法的方面與家長儘量達成共識,千萬不能把與家長的矛盾轉移到幼兒頭上去,更不能因此來逃避對幼兒教育的責任。

3、加強群體監督作用。當一個教師對幼兒實施心理虐待時,其他教師不應該保持沉默或隨聲附和,而應干涉和制止,這樣一方面可使施虐的教師有所收斂。另一方面使幼兒明白並非所有的教師都不喜歡我。這可以幫助受虐幼兒減少受虐造成的傷害。

4、要使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