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

心地

指人的存心、用心; 佛教語。指心,即思想、意念等; 心胸、氣量。 總能夠似寶玉這般人材心地?——《紅樓夢》。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後宋儒也指心性存養為心地,《朱子語類輯略·持守》:“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後見於詩文中運用,如唐·白居易《狂吟》:“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灑掃淨無塵。《朱子語類》卷六七:“蓋其心地虛明,所以推得天地萬物之理。

基本解釋

1. [intention]∶指人的存心、用心

心地善良

2. [mind]∶佛教語。指心,即思想、意念等。心能生萬法,如地能長萬物,儒家用以指心性存養

願問第一義,回向心地初。——杜甫《謁文公上方》

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朱子全書·學二》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鏡花緣》

3. [mood]∶心情,心境

心地輕鬆

4. [breath of mind]∶心胸、氣量

總能夠似寶玉這般人材心地?——《紅樓夢》

基本含義

以大地來比喻心,謂心如大地,能產生世間、出世間和善惡等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又《大日經疏》卷三:“如世人舉趾動足皆依於地,菩薩亦如是依心起行,故名此心為地。”總之,心地有三義:一是心萬法之本,能生諸法。二是修行者依心而修行。三是身口意三業中,心業最勝。後宋儒也指心性存養為心地,《朱子語類輯略·持守》:“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今用以表示多種意義:一、指人的用心、存心或居心,如“心地善良”、“心地坦白”、“心地單純”等。二、指心胸、器量,如“心地狹窄”、“心地寬闊”等。“心田”與“心地”相類似。如《五燈會元·溈山靈佑禪師》:“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又如南朝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澤雨無偏,心田受潤。”後見於詩文中運用,如唐·白居易《狂吟》:“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灑掃淨無塵。”(禹振聲)

1.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曰心地。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曰心地。

引證解釋

1. 佛教語。指心。即思想、意念等。佛教認為三界唯心,心如滋生萬物的大地,能隨緣生一切諸法,故稱。語本《心地觀經》卷八:“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壇經·疑問品》:“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 唐 寒山 《詩》之二六七:“我自觀心地,蓮花出淤泥。” 唐 王縉 《東京大敬愛寺大證禪師碑》:“開心地如毛頭,掃意塵於色界。”

2. 宋 後儒家用以稱心性存養。

《朱子語類》卷六七:“蓋其心地虛明,所以推得天地萬物之理。” 明 高攀龍 《語》:“然人之心地不明,如何察得人心術?”

3. 居心,用心。

明 葉盛 《水東日記·陳古庵經紀梁氏》:“朋游中,惟鄰居同年 陳汝同 心地好,且有家法,孤子女可托也。” 梁啓超 《上粵督李傅相書》:“故倡民權之人,其心地最純潔。”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是個少爺,你心地混帳!”

4. 器量,胸襟。

《水滸傳》第十七回:“ 王倫 那廝,心地褊窄,安不得人。”《紅樓夢》第五八回:“也有心地狹窄猶懷舊怨的。”

5. 心情,心境。

唐 司空圖 《偶詩》之五:“甘得寂寥能到老,一生心地亦應平。”《元詩紀事》卷十引 元 黃肖翁 《題水村圖》詩:“幽人心地本翛然,此境相諳七十年。” 魯迅 《故事新編·採薇》:“打定主意之後,心地倒十分輕鬆了。” 王西彥 《古屋》第二部四:“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否認一個年青女子的心地是和一個中年男子是不相同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