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素丹國

德里素丹國

德里蘇丹國 (Delhi Sultanates,1206~1526),共存在了320年,是13~16世紀突厥和阿富汗軍事貴族統治北印度的伊斯蘭教區域性封建國家的統稱,以其建都德里得名。1526年,德里蘇丹國被莫臥兒王朝取代。

簡介

德里素丹國(Saltanah Delhi)
中世紀突厥人在印度北部建立的伊斯蘭教國家(1206~1526)。因各王朝均以德里為首都,統治者稱作素丹,故名。1206年,古爾王朝素丹吉亞斯丁·穆罕默德在出征花刺子模時被殺,國家陷於分裂。古爾王朝駐德里的總督、突厥奴隸出身的庫特布丁·艾伊拜克(1206~1216)宣布獨立,自立為素丹,占有以德里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建立印度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教國家。德里素丹國經歷了5個朝代,它們是奴隸王朝(1206~1290)、卡爾基王朝(1290~1320)、圖格魯克王朝(1321~1414)、賽義德王朝(1414~1451)和羅第王朝(1451~1526)。德里素丹國有320年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前130年由小到大,為不斷擴張其版圖的階段,後190年中各種矛盾交錯,政治不穩定,為逐漸衰落的階段。14世紀前半期其疆域最強盛時,西起印度河流域,東至今孟加拉地區,北抵喜馬拉雅山下,南至科佛里河流域。它奠定了伊斯蘭教在印度次大陸的地位,對後來的印度社會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產生過重要的影響。1398年,帖木兒率大軍侵占德里,劫掠財富,殺死俘虜約10萬名,促成圖格魯克王朝崩潰。在賽義德王朝素丹阿拉姆沙在位(1445~1451)時,其統轄範圍只限於德里城及周圍的一些村鎮。阿富汗人的羅第王朝統治前期,曾恢復中央權力,領土一度重獲統一,但不久走向衰落。北印度分裂為孟加拉、古吉拉特、馬爾瓦、克什米爾、拉其普坦等小國,彼此混戰,各地信奉伊斯蘭教及印度教的農民和市民紛紛起義。1526年,帖木兒後裔巴布爾趁羅第王朝內亂之機,統率莫臥兒軍隊在德里附近的帕尼帕特戰役中打敗羅第王朝軍隊,占領德里,德里素丹國滅亡。
德里素丹國是一個軍事封建貴族統治的國家。素丹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擁有行政、軍事、立法、司法和宗教大權。素丹下設行政會議,由大臣、高級軍事將領和穆斯林貴族組成。將占領的地區劃分為省,派遣穆斯林總督進行管理,所有高級軍、政官職統由穆斯林貴族充任,印度教徒只能擔任下級官吏。土地歸素丹國家所有。素丹把占領的土地劃分為一些“伊克塔”,分給穆斯林貴族管理。素丹國在強盛時,修築運河,發展灌溉,改進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發展城市和國內外商業貿易,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首都德里成為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宗教文化

德里素丹國奉伊斯蘭教為國教,早期的素丹承認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宗教領袖地位。素丹和穆斯林貴族屬於遜尼派,許多下層穆斯林為什葉派和蘇菲派。歷代王朝採取政治和經濟措施,大力傳播伊斯蘭教,素丹下令在各地修建許多清真寺和宗教學校,推行伊斯蘭教法,大量印度教徒改宗伊斯蘭教,中亞穆斯林成批遷到各地,使伊斯蘭教在印度獲得很大發展。隨著伊斯蘭文化的傳播,傳入印度的波斯語和印地語長期融合,形成了烏爾都語。素丹宮廷詩人埃米爾·霍斯魯(1253~1325)最先用烏爾都語創作詩歌。素丹修建的許多清真寺、宮殿和陵墓,體現了波斯和印度建築風格的結合。德里附近的庫特布·米納爾清真寺的尖塔建於奴隸王朝,是印度早期伊期蘭建築的典型。北印度的音樂、舞蹈和繪畫等藝術,受到中亞伊斯蘭文化的影響,而有新的變化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