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羌汗國遺址

葉爾羌汗國遺址

葉爾羌汗國是由蘇丹賽德在1514年於原察合台汗國的舊地上創立的一個國家,維持至1680年為準噶爾所滅,歷時166年。

百科名片

葉爾羌汗國是由蘇丹賽德在1514年於原察合台汗國的舊地上創立的一個國家,維持至1680年為準噶爾所滅,歷時166年。汗國的首都在現在的莎車。疆域包括吐魯番,哈密,塔里木盆地。汗國版圖的東方是嘉峪關、南方是西藏、西南是克什米爾、西方與蒙兀兒帝國為鄰,與烏茲別克以費爾乾納谷地為界,北方以天山為界,與哈薩克相鄰。歐洲因早期統治中心在喀什噶爾,因此稱為喀什噶爾汗國,中亞則因其國是由成吉思汗後裔建立,因此稱為蒙古國。

簡介

葉爾羌汗國遺址葉爾羌汗國遺址
葉爾羌汗國,中國明代新疆建立的伊斯蘭教地方政權。史籍稱“蒙兀兒汗國”、“蒙古利亞國”、“賽義德汗國”等。《明史》對新疆各地政權統稱“地面”。因首府為葉爾羌(今莎車),故名。統治者系察合台後裔。轄地為“阿爾蒂沙爾”(即六城:喀什噶爾、葉爾羌、于闐、英吉莎、阿克蘇、烏什),盛時包括吐魯番、焉耆和費爾乾納。1514年建國到1680年亡,凡166年,歷11代汗的統治。境內居民為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等。居民從事農、牧業。遜尼派為國教。東察合台汗國的第12任汗阿黑麻在位時,把都城設在吐魯番。他死前,長子滿速兒在吐魯番即位,成為東察合台汗國的第13任汗。
15世紀初,在月即別(即烏茲別克)部大舉南下征服河中(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形勢下,帖木兒王朝和東察合台汗國均陷於分崩離析的境地。1514年春,流亡在喀布爾的察合台後王賽義德汗召集舊部5千人馬,從費爾乾納進攻南疆,擊潰南疆統治者杜格拉特部埃米爾阿巴拜克所率5萬軍隊,乘勝追擊至拉達克山,殺阿巴拜克,盡據六城,同年6月登上汗位。
葉爾羌汗國遺址葉爾羌汗國遺址
葉爾羌汗國建立之後,在東察合台汗國境內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1543年,滿速兒汗死,子沙汗繼位。後來,沙汗死於一次襲擊瓦刺的戰鬥中。葉爾羌汗國的第三代汗阿不都克里木(熱西德汗的次子) 乘機出兵占領了吐魯番、哈密等東部地區,結束了自東察合台汗國中期以後天山南路分為東西兩部的局面,實現了統一。
葉爾羌汗國後期,陷入嚴重的教派鬥爭之中,最後甚至導致準噶爾入侵而亡國。早在阿布都克里木汗時期(16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初),伊斯蘭教的“和卓”一派即開始進入葉爾羌汗國。阿布都克里木汗之子馬黑麻汗繼位以後,黑山派和卓受到汗王的大力支持,這一教派在葉爾羌汗國內迅速發展。稍後,白山派也進入該國,要求分享黑山派的權力。兩派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甚至發生血腥廝殺。1670年(清康熙九年),黑山派擁立伊思瑪業勒為葉爾羌汗。伊思瑪業勒汗鎮壓白山派。白山派首領阿帕克和卓經克什米爾逃往西藏。後來他假借達賴五世介紹的名義,前往準噶爾勾結渾台吉噶爾丹。噶爾丹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進軍葉爾羌,將伊思瑪業勒汗及其家族俘獲,帶回準噶爾,另立阿帕克和卓為傀儡國王。葉爾羌汗國亡。

建國

葉爾羌汗國(1514-1680) 的奠基者是察合台後裔賽依德,他是東察合台汗國滿速爾汗的三弟,為爭奪權利,聯合另一兄長赫力烈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發動暴亂反對滿速爾汗,並顛覆了亦力把里政權。不久,暴亂被滿速爾汗平定,赫力烈被殺,賽依德逃亡到帕米爾高原,並控制了費爾乾盆地。由於在塔里木盆地以南擴張的屢次受挫,他逃往阿富汗的喀布爾城,投奔遠親帖木蘭的後裔巴布爾。
1512年,賽依德隨巴布爾的軍隊回到撒馬爾罕城。但1512年,烏孜別克軍隊攻占費爾乾盆地,巴布爾軍潰敗。賽依德再次進入塔里木盆地南緣。
1512年秋,賽依德率兵攻占阿圖什,切斷了阿克蘇與喀什的聯繫,圍困了杜格拉部的統治者阿巴拜克。暴君阿巴拜克被困三個月,突圍逃往葉爾羌城
1513年,喀什、阿克蘇、葉爾羌相繼被賽依德的軍隊攻陷。在葉爾羌城城被攻陷前阿巴拜克讓位給兒子,自己攜大批財寶外逃,他將大批財寶倒入喀浪沽河,企圖拖延賽依德軍隊追擊的速度,但他仍舊在崑崙山被俘,在押往葉爾羌的途中被秘密處死。
1514年9月,賽依德正式稱汗,定都葉爾羌,建立了葉爾羌汗國。

疆域

汗國版圖的東方是嘉峪關、南方是西藏、西南是克什米爾、西方與蒙兀兒帝國為鄰,與烏茲別克以費爾乾納谷地為界,北方以天山為界,與哈薩克相鄰。歐洲因早期統治中心在喀什噶爾,因此稱為喀什噶爾汗國,中亞則因其國是由成吉思汗後裔建立,因此稱為蒙古國。
葉爾羌汗國最強盛時的疆域,包括天山南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伊賽克湖地區、費爾於納盆地,巴達克山和瓦汗地區,管轄著祖國西部的實際版圖。

政治

汗國信奉伊斯蘭教,各和卓的勢力很大。速檀賽德曾經想成為一位德爾維希(即托缽僧),投身和卓馬黑麻·尤素福的門下,後來及時受勸阻。由此時起,和卓家族興起。後來分為黑山派和白山派,兩派互斗不已,直到亡國。
白山派的支持者是哈薩克人,黑山派的支持者是吉爾吉斯人。白山派在喀什噶爾統治,黑山派在葉爾羌統治。因為後來很多大城市由吉爾吉斯人管理,因此葉爾羌汗國有時被稱為吉爾吉斯汗國,由於汗國大部制度和成吉思汗時代無異,只是信奉伊斯蘭教。汗國的官員分為軍事官員、宮廷官員、中央官員、宗教人士官員。汗由庫里爾台推舉。法官由宗教官員與世俗官員出任。由案情決定,官教案件由哈的負責,習慣法由伯克負責。亡國後,阿帕克和卓充當噶爾丹的傀儡政權繼續在葉爾羌的統治。

滅亡

隨著東察合台汗國的衰微,葉爾羌汗國的勢力滲入伊犁河谷和巴爾喀什湖一帶。1516年,滿速爾汗向賽依德稱臣。之後,依德相繼征服了巴達克山和帕米爾高原南部的瓦罕地區,並一度深入到今巴基斯坦俾路支地區。隨後賽依德領兵進攻克什米爾,突入克什米爾腹地,並逼近克什米爾都城,但不久遭到當地軍民的反抗,1533年,賽依德撤軍,病死在返回葉爾羌的途中。
汗位的繼承權引發統治階級內部紛爭。汗國宰相賽依德陰謀篡權未遂,被賽依德汗的長子熱西德處死。1533年,熱西德成為葉爾羌汗國的第二代汗。他是一個對文化活動相當重視的君主,葉爾羌汗國進入了文化繁榮期。他在位期間,其妻子阿瑪尼沙罕開始組編《木卡姆》,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1570年,熱西德死後,其子阿不都克里木繼位。當東察合台汗國的沙汗戰死後,阿不都克里木趁機出兵占領吐魯番、哈密等東部地區,重新統一西域。東察合台汗國就此消失。此時,葉爾羌汗國達到鼎盛時期疆域包括天山南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費爾乾盆巴達克山、和瓦罕地區,管轄著祖國西部實際的版圖。
阿不都克里木之後熱西德的五子穆罕默德稱汗。穆罕默德之後,其子艾合買提有過短時間執政。熱西德的九子阿不杜熱依木進軍葉爾羌企圖稱汗,但在阿克蘇遭到打擊,1594年,阿不杜熱依木在吐魯番建立政權統轄東起哈密西至賽拉米(今拜城)之間的塔里木盆地的北緣地區。並一度越過天山,使準噶爾盆地以東的七個小汗國臣服於他。葉爾羌汗國開始分裂。之後,葉爾羌汗國的統治權又回到熱西德汗諸子手中。新可汗是阿不都里提夫。葉爾羌汗國的衰敗自此開始。他死後,其婿穆罕默德繼位。
1627年,吐魯番統治者阿不杜熱依木之子阿不杜拉繼位。乘其兄弟爭奪吐魯番統治權之機,阿不杜拉帶領葉爾羌汗國軍隊出兵吐魯番,再次統一了葉爾羌汗國,並使哈密地區臣服。他任命胞弟蘇里唐為吐魯番阿奇木,直接行政管轄吐魯番地區。接著,他出兵伊犁河谷,在鞏乃斯草原擊敗了準噶爾汗國軍隊,重新控制伊犁河谷和巴爾喀什湖一帶。經過一系列戰爭,葉爾羌汗國再次統一塔什乾和費爾乾。葉爾羌汗國大體恢復到賽依德時期的疆域。
1655年,阿不杜拉與清朝建立聯繫。第二年,阿不杜拉向清朝稱臣,並遣使入貢。1665年阿不杜拉朝覲歸途中在印度德里死去。
1665年,阿不杜拉長子堯勒瓦斯繼承汗位,兩年後,堯勒瓦斯被謀殺。其弟司馬依繼位。此時,葉爾羌汗國的統治範圍急劇縮小。塔什乾、費爾乾等帕米爾以西地區脫離了葉爾羌汗國。
在伊犁河谷和巴爾喀什湖一帶準噶爾汗國取代了葉爾羌汗國的統治。司馬依的統治勉強維持了十二年。1678年伊善教派的白山派首領和準噶爾可汗推翻了司馬依的統治。賽依德家族的葉爾羌汗國結束了。
葉爾羌汗國從1514年建立,歷經6代、11位汗主政,到1678年被準噶爾部滅亡,存在了165年。

統治者

葉爾羌汗國 (公元1514--1680年)
1、賽義德 1514--1533
2、拉失德 1533--1559
3、阿不都.哈林 1559--1591
4、馬黑麻 1591--1609
5、阿黑麻 1609--1618
6、沙拉夫.丁.速檀 1614--1615
7、忽來失速檀 1618(只在位9天)
8、阿不都.拉提甫 1618--1630
9、速檀阿黑麻 1630--1632
10、速檀馬合木 1632--1635
11、速檀阿黑麻(復位) 1635--1638
12、阿布都拉哈 1638--1667
13、尤勒巴爾斯 1667--1670
14、阿不都.拉提夫 1670
15、伊斯瑪業勒 1670--1680
葉爾羌汗國在吐魯番的統治者
1、馬黑麻 1571--1574
2、馬黑麻阿力卜把都兒 1575--1579
3、阿卜納西兒呵里麻 1579--?
4、馬黑麻虎答遍迭 1583--1594
5、阿都剌因 1595--1634 (先為吐魯番總督,後成為葉爾羌汗國東部可汗)
6、阿不倫.穆罕默德 1634--1653
7、阿不都拉哈 1634--1667 (先為葉爾羌汗國東部可汗,1638年成為整個葉爾羌汗國的可汗)
8、巴拜 1653--1678 (為哈密、吐魯番的統治者)
9、伊卜喇伊木 1653--?
傀儡統治者
1、阿卜都.里什特 1678--1681
2、馬哈麻特.額敏 1681--1692
3、雅雅和卓 1692?--1694?
4、馬哈麻特.木明 1694--?
5、速檀馬合木 1694--?
6、米爾咱.阿來木.沙伯克--?

經濟貿易

葉爾羌汗國鑄幣

葉爾羌汗國經濟為園地業,商業,畜牧業。以農業為主,土地分別為國有土地,私人物土地,宗教莊園土地。官地由佃農種植,稱為塔里雅齊(塔蘭奇taranchi,農奴)。把收成五成交給汗國。私人土地則是一成,這是經教確定的。黑汗王朝已有此制度。
葉爾羌汗國同明朝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其中主要的是“馬—一茶貿易”,同清朝也有著密切的政治、貿易往來。
葉爾羌汗國把同明朝的貿易往來視之為“金路”,一旦誰妨礙其暢通,就會遭到汗國的反對。17世紀中葉,葉爾羌第9任汗阿不都拉恢復了與清朝的貿易往來,並遣使進表,確立了與清朝的臣屬關係。1656年,阿布都拉汗派遣三十名貢使到北京,進貢了獨峰駝、蒙古馬、建玉等方物;清朝回賜大量的絹綢。 葉爾羌汗國境內的居民主要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統治者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察合台和杜格拉特部的後裔。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黑山派和白山派兩支和卓勢力,在葉爾羌汗國統治者們的支持下得到了發展,並終於形成為以奪取葉爾羌汗國政權為目的的兩個政治派別。
“和卓”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聖裔”,是對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後裔的尊稱,因而也成為某些並非聖裔的伊斯蘭教中的上層人物自我標榜的稱呼。
葉爾羌汗國第三代汗阿不都克里木執政時,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把和卓伊斯哈克·瓦力從中亞地區請到葉爾羌。待到葉爾羌汗國後期,伊斯哈克·瓦力家族已成為左右葉爾羌汗國政局的一大勢力。
當伊斯哈克·瓦力家族勢力蒸蒸日上的時候,伊斯哈克異母兄長的兩個兒子,即尤素甫與阿帕克和卓來到了喀什噶爾,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宗教派別.熱西德汗之孫阿布杜拉汗統治的後期,將其長子堯勒瓦斯排擠出統治集團核心,派往喀什噶爾出任總督。堯勒瓦斯決意扶植當地這一新的教派,以打擊伊斯哈克 瓦力家族的勢力,進而削弱其父阿布杜拉的地位。這樣,過了不到一年,尤素甫與阿帕克和卓兄弟在喀什噶爾得勢,從此在天山南路便形成了兩派和卓勢力。以伊斯哈克·瓦力家族為代表的一派,稱為 “黑山派”;以尤素甫和阿帕克和卓兄弟為代表的一派,稱為“白山派” (亦稱“黑帽回”、“白帽回”)。

葉爾羌汗國鑄幣

葉爾羌汗國銅幣葉爾羌汗國銅幣
有關葉爾羌汗國錢幣史料記載甚少,其實物傳世也極為少見,因此,對汗國錢幣的研究和探索比較滯後,近些年來才引起新疆錢幣收藏愛好者及錢幣學術界較多的關注。現在以珍藏多年的葉爾羌汗國錢幣實物為依據,並借鑑王永生《新疆歷史貨幣》一書中的新資料,結合自己初步形成對葉爾羌汗國錢幣的一些認識,簡略介紹如下。

葉爾羌汗國鑄幣

該幣製作工藝系採用希臘傳統打壓法製成,紅銅材質,圓形無孔極不規範,厚薄、大小、重量不等。錢幣正面銘文為察合台文“真主安拉”之類的清真言,或有圖紋或有汗王的名字。背面註明鑄造地“扎爾普雅爾看特”,即葉爾羌打造。從我所藏這些錢幣況概來看,包漿自然,銹斑根深,形體多異,圖紋粗獷俗雅,具有濃郁的西域部落民族氣息。經過觀察、研究和多方檢驗,確認應屬葉爾羌汗國流通貨幣無疑。現精選品相上乘的錢幣實物,按形制分為三類簡述如下:
第一類厚餅型。餅塊狀大、厚、重,直徑在15~18.5毫米,厚度3.3毫米左右,重量在4.9~5.8克之間,是較重的一類錢。
由於印模比打制的銅坯大或壓力不夠均勻,致使錢幣上銘文不完整,難以完整識讀,只有綜合多枚錢幣相互拼湊才能解讀。多數正面中心為石榴圖紋,石榴圖內五個圓點,圍繞石榴圖的銘文“達錢五普爾”,維吾爾語“普爾”指的是銅幣,也可能與汗國貨幣計量單位有關。也有的錢幣銘文僅為汗王的名字(圖10~15)。背面銘文基本是一樣,由下向上讀為“扎爾普雅爾看特”,即葉爾羌打造,另如圖13、14背面出現的紋飾,顯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花押,其含義待解。
第二類薄餅型。餅塊狀小、輕薄,直徑最大為4.5毫米,最小為10.8毫米,平均厚度2.4毫米,平均重量2.4克。正背面銘文、圖案普遍存在不完整或模糊不清,但有的能識讀出打造地名的字母和圖案紋飾。這類錢幣較第一類更少。
第三類圓柱型,亦稱“筷子頭幣”。其形狀不甚規整,長短、粗細不一,直徑10~12毫米,長度7~9毫米,重量在5.5克左右。從此類幣型看,其系用定製的粗壯紅銅筋條,切割後再在剖面上打壓而成,圖紋或文字極為簡單,但也有部分幣面可識讀出“雅爾看特”地名和王名的字母。有不少人認為該類幣可能是葉爾羌汗國流通找零貨幣,有明顯的流通痕跡。因為其形如截斷的一小段筷子而得名。這類“筷子頭幣”為汗國錢之別種,以奇、稀見稱。

文化

葉爾羌汗國時期,伊斯蘭教滲透到維吾爾族社會生活的各方面,蘇菲派得到迅速發展,教團首領掌握著眾多的穆里德(即信徒)和經濟特權。拉失德汗(1533~1559)時,中亞賽蘭人穆罕默德·謝里夫在葉爾羌創建了亞薩維教團的分支——烏瓦伊西耶,這是新疆重要的蘇菲教派之一,他被汗尊為宗教導師。1540年前後,中亞撒馬爾罕納格什班迪耶教團謝赫麥赫杜姆·阿扎姆走訪葉爾羌,其後,他的兒子伊斯哈格·吾里和長子穆罕默德·伊敏(依禪卡朗)之子穆罕默德·優素福等先後到國內傳教,逐漸形成以葉爾羌為中心的伊斯哈格系和以喀什噶爾為中心的伊禪卡朗系,並演化為黑山派、白山派之爭。這時期重要的蘇菲主義團體除烏瓦伊西耶外,還有伊薩克耶、依乃克耶、米斯克耶和達瓦尼耶,均屬納格什班迪耶教團在新疆的分支。這些教派對中國內地的回族門宦產生了一定影響。汗國時期,維吾爾族文化取得成就。“察合台文學”的創作十分活躍,著名音樂《木卡姆》在拉失德汗時代整理定型,重要的歷史文獻有穆罕默德·海達爾的《中亞蒙兀兒史一拉失德史》、馬哈茂德·楚拉斯的《編年史》等。後期至和卓統治時代,“蘇菲文學”統治了文化領域,出現了大量神秘主義著作和聖徒傳記。在賽義德汗統治時,曾以“聖戰”的名義對周鄰非穆斯林的民族發動了多次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1532~1533年對西藏拉薩的遠征,以失敗告終。葉爾羌汗國時期,由於政治、宗教、文化、文字等方面實現了統一,形成近代維吾爾民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