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關稅同盟

德意志關稅同盟

德意志關稅同盟(德語:DeutscherZollverein)於1834年由38個德意志邦聯的邦國組成。在當時工業革命的浪潮,同盟的成立有助貿易往來、減少內部競爭。關稅同盟的建立是德國走向經濟和政治統一的重要步驟,它也促進了19世紀德國工業革命的發展。

德意志關稅同盟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德意志關稅同盟(德語:DeutscherZollverein)於1834年由38個德意志邦聯的邦國組成。在當時工業革命的浪潮,同盟的成立有助貿易往來、減少內部競爭。而同盟成立的主要功臣是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由於同盟充滿貿易保護主義的色彩,它不容許奧地利加入,這令奧國與普魯士的競爭更為激烈。1866年,由於同盟中的南德邦國在普奧戰爭中支持奧地利,同盟解散。但在1867年,這些邦國願意重返同盟後,它又重新成立。新同盟更具凝聚力,因為任何成員國都沒有否決權。

相關年表

德意志關稅同盟關稅同盟煤礦門口合影
1828年:普魯士與黑森公國達成最初的關稅協定。

1831年:黑森—卡塞爾加入。

1834年: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圖林根等邦國加入。

1851年:漢諾瓦與奧爾登堡加入。

1868年: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Kausenburg與梅克倫堡加入。

1871年:普法戰爭後,法國割讓阿爾薩斯與洛林予德國。兩地加入同盟。

基本簡介

德意志關稅同盟12號井架
普魯士為首的德意志關稅聯盟。1834年1月1日成立。它的成立是德意志統一的重要前提。1818年5月16日的《普魯士關稅法》是形成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基礎。該法的實施使一些德意志邦形成為統一的普魯士關稅區。1819年10月施瓦爾茨堡-松德斯豪森加入該關稅區。1826年建立北德六邦的關稅同盟。1828年2月普魯士與黑森-達姆施塔特建立關稅同盟。同年,巴伐利亞與符騰堡組成南德商業同盟;薩克森、漢諾瓦、庫爾黑森、圖林根等邦及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不萊梅等城市組成中德商業同盟。1829年5月,普魯士與南德商業同盟訂立關稅條約。1831年庫爾黑森加入普魯士關稅區。1834年普魯士、巴伐利亞、薩克森等18個邦把擁有2350萬人口的地區結成一個經濟共同體,德意志關稅同盟各成員之間消除關稅壁壘,制定統一關稅,擴大經濟和貿易區域,加速了德意志各邦統一市場的形成。1835~1851年,加入德意志關稅同盟的邦有:巴登、拿騷、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瓦爾德克、不倫瑞克、盧森堡、漢諾瓦。奧地利為了爭奪德意志的政治領導權,曾力圖解散這一同盟,但未能成功。1866年北德意志聯邦成立後,德意志關稅同盟又與未加入該同盟的德意志西南部諸邦簽訂關稅條約,從而促進了德意志各邦政治上的統一。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德意志關稅同盟解體。

歷史變遷

德意志關稅同盟生產流程
德國統一前以普魯士為首的各邦國為掃除相互之間的貿易障礙而結成的同盟。於1834年正式開始。19世紀初,德國仍處於分裂和割據狀態。在1815年新建立的德意志邦聯內部,存在著各自為政的38個邦國,其中有10個是帝國城市。直到1834年,德國境內依然關卡林立,並存著多種商業法規、度量衡制度和幾百種地方性貨幣。這嚴重地影響了國內市場的形成,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關稅統一問題被提上了日程。擁有1050萬人口的最強大邦國普魯士,當時積極促進關稅的統一。在新興資產階級的推動下,普魯士政府於1818年首先實行改革,在境內廢除關卡,取消消費稅和國內關稅的徵收,宣布商品流轉自由。對進口工業品僅課徵10%的從價稅,同時允許原料免稅輸入。前者符合容克地主的要求,但卻違反資產階級的利益,後者受到工業資本家歡迎,但引起了地主階級的不滿。雙方圍繞著稅率問題進行著尖銳的鬥爭。普魯士廢除內地關稅對其他邦國有很大影響。在普魯士帶動下,北德6個邦國於1826年成立關稅同盟,參加同盟的各邦國之間的關稅取消了。1827年,南德兩個大邦國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組成南德關稅同盟,後來其他一些南德邦國也參加進來。1828年,漢諾瓦、薩克森、圖林根各邦國和漢薩城市組成了對抗普魯士的中德關稅同盟。但在普魯士的壓力下,它於1831年瓦解了。

同盟組成

德意志關稅同盟德意志邦聯
1833年,由普魯士領導的德意志關稅同盟組成,參加的各邦國訂立了為期8年的關稅協定,協定自1834年1月1日起生效。以後每逢協定到期即再行延長。開始時,這一同盟聯合了北德18個邦國,1835年巴登公國拿騷公國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加入後,領土總計8.2萬平方英里(超過當時德國領土2/3),人口2500萬人。只有漢諾瓦等一部分邦國未加入同盟。關稅同盟的主要內容是:廢除內地關稅,同盟各邦國之間的貿易免稅;對國外貿易統一關稅制度和稅率。關稅同盟以普魯士1818年的稅法為藍本制訂關稅政策。參加同盟的各邦國之間從1834年起廢除全部關稅。在對外貿易方面,傾向自由貿易,但對從英國進口的棉織品和呢絨等則課徵保護性關稅。關稅同盟還致力於統一貨幣、度量衡制度和商業法規。各邦國於1838年和1857年簽訂一些專門協定,開始統一貨幣和度量衡,1868年又法令規定自1872年1月1日起在德國採用米突制,在1847年協定基礎上統一了票據章程,1857~1861年間又制定了在1869年付諸實施的共同商業章程。1837~1844年間,關稅同盟先後與荷蘭、希臘、土耳其、英國和比利時簽訂了商業協定,同盟的國際地位很快得到鞏固。德意志關稅同盟把德國境內大部分邦國結成了一個緊密的貿易和經濟區域。關稅同盟的建立是德國走向經濟和政治統一的重要步驟,它也促進了19世紀德國產業革命的發展。

作用

德意志關稅同盟紅點設計館
德意志關稅同盟(德語:DeutscherZollverein)於1834年由38個德意志邦聯的邦國組成。在當時工業革命的浪潮,同盟的成立有助貿易往來、減少內部競爭。而讓同盟成立的主要功臣是經濟學家弗里得里希·李斯特。基於同盟充滿保護主義的色彩,它不容許奧地利加入;最後,這令奧國與普魯士的競爭更為激烈。1866年,由於南德邦國在普奧戰爭中支持奧地利,同盟解散。但在1867年,這些邦國願意重返同盟後,它又重新成立。新同盟更具凝聚力,因為任何成員國都沒有否決權。同盟由普魯士建立。最初,成員國只包括普魯士與她的鄰國。由於普魯士當時的領土東西分隔,同盟能幫助貨物的運送。後來,經過普魯市政府多年的遊說,成員國陸續增加。那邊廂,奧地利也積極組成她的關稅同盟,但較為審慎,成員國也寥寥可數。有些如HelmutBöhme的經濟歷史學家,就根據這個同盟的成功,質疑一般認為俾斯麥統一德國的主調。他們認為,由於普魯士主導同盟的發展,以至能支配德國經濟,更達成政治、軍事聯盟。最後,邦國都願意接受小德意志的統一。故此,德國統一是必然的結果。而且,同盟成立三十多年後,普魯士人已經建立一貫的反奧立場。俾斯麥絕對不能在上任後短短几年內,做到這種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