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陷於孤立。是由孟子以及他的弟子編寫。孟子,名軻,字子輿,鄒(現在山東鄒城市)人,是孔子之孫伋的再傳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人稱孔子為“聖人”,而孟子為“亞聖”,與孔子合稱“孔孟"。他繼承孔,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君主要“與民同樂”,他希望人們能安居樂業,生活有保障。

基本信息

注釋譯文

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注釋

(1)[天時]包括時令、氣候,乃至政治形勢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條件。
(2)[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3)[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有所向,內部團結。
(4)[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城:內城。 [城非不高也]城牆並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在城外加築的一道城牆。
(6)[環]圍。
(7)[之]代這座城
(8)[而]連詞錶轉折。
(9)[夫]句首發語詞,不譯。
(10)[而]連詞表遞進。
(11)[是]這。
(12)[也]表判斷語氣,“是”。
(13)[非]不是。
(14)[池]護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冑,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16)[堅利]精良。堅,堅固。利,鋒利。
(17)[米粟]糧食
(18)[多]充足。
(19)[委]放棄。
(20)[而]連詞表順承。
(21)[去]離開。
(22)[之]代詞,代“城”。
(23)[故]所以。
(24)[域]這裡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25)[以]憑藉。
(26)[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疆,邊疆。界,界限。
(27)[固]鞏固。
(28)[國]國防。
(29)[山溪]山河。
(30)[險]險要。
(31)[威]震懾,樹立威望。
(32)[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33)[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34)[寡]少。
(35)[之至]到達極點。
(36)[畔]通“叛”,背叛
(37)[順]歸順,服從
(38)[以]憑藉。
(39)[之]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0)[故]所以。
(41)[有]要么,或者。
(4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4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44)[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戚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鬥,(如果)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文言文總結

通假字

(1)畔(pàn),通:“叛”,背叛。

古今異義

(1)城
古義:內城
今義:城市
(2)池
古義:護城河
今義:池塘
(3)委
古義:放棄
今義:委屈、不甘心
(4)國
古義:國防
今義:國家
(5)親戚
古義:泛指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或血統關係的家庭或其他成員,親屬,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義:離開
今義:往、到
(7)域
古義:這裡用作動詞,限制。
今義:地域
(8)是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9)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
(10)然而
古義:雖然這樣,但是
今義:錶轉折的連詞。

一詞多義

(1)利
天時不如地利:有利條件
兵革非不堅利:銳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詞
多助之至:到
天下順之:代詞,指得道者。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代指這座城
(3)時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氣候,時令
(4)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諧,和樂
(5)去
委而去之:離開,逃離,逃亡
(6)勝
環而攻之而不勝:取勝
(7)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8)亡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逃跑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城
城非不高也:城牆
(10)而
環而攻之而不勝,連詞錶轉折
委而去之,連詞表順承
環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

詞類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鞏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特殊句式

判斷句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原文節奏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解析探究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後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運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於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這一觀點。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範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向背,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餘的閒筆。
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么,什麼叫“正義”?《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個著名論斷。《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裡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對的意思。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么不戰,一戰必勝。
孟子在這裡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通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於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說,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和幫助。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關愛和保護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們聚積起來,人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人民所希望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認為,這是行仁政的根本著眼點。做到了這一點,然後民心歸服、天下歸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戰必勝矣”的主要原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探究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
本文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後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因此認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不是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色?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論證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3)文章上部分運用舉例說明,下部分運用對比說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論點。

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應該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並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後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後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整體把握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釋是:“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本文語句整齊、流暢,一氣貫注,很有說服力。比如在論證地利不如人和時,作者先用四個並列的雙重否定句,充分鋪張防守一方所具備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條件,然後陡然一轉,說出失敗的結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結論有了很強的說服力。又如在闡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時,作者也是先用了三個否定的排比句,順理成章地推導出結論;然後又把“多助”和“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寫作特色

(1)文章善於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2)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宏,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採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
名言警句
1、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2、家和萬事興。
3、兄弟同心金不換,妯娌同心家不散。
4、眾人拾柴火焰高。
5、團結就是力量。
6、人心齊,泰山移。
7、一雙筷子輕折斷,一把筷子抱成團。
事例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
4、隋末隋煬帝楊廣失道寡助,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5、瓦崗軍首領失道寡助,英雄豪傑紛紛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淵(唐)。
6、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
7、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現山東省鄒城市)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