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聞一中

徐聞一中

徐聞縣第一中學(Xuwen County No.1 Middle School)位於徐城鎮西北部,毗鄰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創建的貴生書院,東南與縣博物館接壤,正南方是聖殿塘(貴生公園),校園內有建於1501年的古蹟--文廟,校內古木參天,草綠花香,環境優雅。是徐聞縣歷史上最悠久的一所完全中學。

基本信息

簡介

徐聞一中徐聞一中

徐聞縣第一中學創辦於一九三八年,六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幾經滄桑。她曾五易校址(現址——曲界——現址——城北加樂園部隊營房——現址),六改校名(縣立初級中學——徐聞縣第一中學——雷南中學——徐聞中學——附城中學——徐聞縣第一中學)。四十年代屢遭戰火,或停或辦;五十年代設立高中,初具規模;六十年代崛起興盛,享譽雷州;八十年代走上正軌,逐步發展;九十年代快步前進,碩果累累。 

徐聞縣第一中學創辦於1938年9月,是徐聞縣辦學歷史最悠久的一間中學,曾用校名有“徐聞縣立初級中學”、“徐聞縣第一中學”、“雷南中學”、“徐聞中學”、“徐聞縣附城中學”,1980年恢復現名“徐聞縣第一中學“至今。

學校位於徐城鎮貴生路西側,占地75796平方米(校區占地56610平方米,農場用地119186平方米)。校區毗鄰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創建的貴生書院,南門前是貴生公園和博物館,校園內有建於1501年的古蹟—文廟,校內古木參天,草綠花香,環境優雅。

學校1997年被評為“湛江市一級學校”、1998年被評為“湛江市雙優學校”、1999年被評為“湛江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000年12月第一次通過複評,2004年12月第二次通過市一級學校複評。

2004年以來,辦學條件不斷完善,校容校貌變化巨大:現有教學樓四幢共88個教室,科學樓一幢六層共32個室,學生宿舍樓四幢共150個套間,可住1700人,學生食堂一幢3層,可供1500多人同時用膳,教工宿舍樓十二幢,基本實現了校園硬底化,校舍樓層化,功能分區化;有運動場、各類球場、升旗廣場、快樂體育園地、文化長廊等各種場地園廊15個;有圖書館、閱覽室、電腦室、電教室、美術室、舞蹈室、高考視頻監控室、實驗室、室內體育室及行政、級組、科組辦公室等各種室59間;還配備了多媒體電教室、校園安全視頻監控系統、校園廣播系統等。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基本按省一級學校標準配齊。

今天的徐聞一中,辦學規模較大,師資力量較強:現有教學班85個(高中61個班,國中24個班),學生6243人,教職工313人,教職工中研究生學歷3人、本科學歷265人、專科學歷16人,高級教師28人,一級教師106人,教師學歷達標率高中為98%,國中為100%,其中有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和“湛江市勞動模範”,6人被評為“廣東省優秀班主任”和“南粵教壇新秀”,有一大批市、縣級先進教師和優秀班主任。

學校榮譽

徐聞一中徐聞一中

學校屬縣直完全中學,1997年被評為“湛江市一級學校”、1998年被評為“湛江市雙優學校”、1999年被評為“湛江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005年被評為“湛江市文明單位標兵”。校區占地50多畝(未含征地部分的37畝),學校現有教學樓四幢共78個教室,科學樓一幢共32個室,辦公用房兩幢共8個室,學生宿舍樓三幢共150個套間,可住1600人,學生食堂一幢3層,可供1300多人同時用膳,教工宿舍樓十一幢共173套房,基本實現了校園硬底化,校舍樓房化,地域功能分區化。有實驗室等各種功能室43間;電教室還配有多媒體電教平台。50個教室配備了視頻監控系統和聽力系統。

學校現有教學班75個,學生5030多人,其中國中21個班1457人,高中54個班3573人,在職教職工278人,其中外省籍教師79人,教職工中本科學歷186人,專科學歷67人,高級教師20人,一級教師94人,教師學歷達標率高中為99%,國中為100%。有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和“湛江市勞動模範”;1人被評為縣勞動模範;6人被評為“廣東省優秀班主任”和“南粵教壇新秀”;2人當選市人大代表;有一大批市、縣級先進教師和優秀班主任。

學校歷史

徐聞縣第一中學創辦於1938年9月,是徐聞縣辦學歷史最悠久的一間中學,曾用校名有“徐聞縣立初級中學”、“徐聞縣第一中學”、“雷南中學”、“徐聞中學”、“徐聞縣附城中學”,1980年恢復現名。學校1997年被評為“湛江市一級學校”、1998年被評為“湛江市雙優學校”、1999年被評為“湛江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文化氛圍

學校位於徐城鎮貴生路西側,毗鄰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創建的貴生書院,東南與縣博物館接壤,正南方是貴生公園,校園內有建於1501年的古蹟—文廟,校內古木參天,草綠花香,環境優雅。

學校有升旗廣場、文化長廊、宣傳櫥窗和校園石刻、校園廣播站、文學社團等。

學校現況

校區占地80多畝(未含23畝農場)。學校現有400米運動場一個,籃球場6個(在建);教學樓四幢共84個教室,50個教室配備了視頻監控系統和聽力系統,電教室還配有多媒體電教平台;科學樓一幢共20個室;辦公用房兩幢共8個室;各種功能室43間;學生宿舍樓三幢共150個套間,可住1600人,學生食堂一幢3層,可供1300多人同時用膳;教工宿舍樓十一幢共173套房。

學校基本實現了校園硬底化,校舍樓房化,地域功能分區化。

領導機構

學校現有中層以上領導幹部25人,其中校長1人、總支書記1人,副校長4人(其中1人兼任工會主席)、中層機構有辦公室、教務處、教研室、德育處、總務處、團委和婦委會。

學生人數

學校現有教學班81個,學生5600多人,其中國中23個班1700多人,高中58個班3800多人。

教師情況

徐聞一中徐聞一中

在職教職工310人,其中專任教師278人(外省籍教師96人、碩士學歷2人,本科學歷251人、高級教師29人,一級教師95人)。

教職工中有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和“湛江市勞動模範”;1人被評為縣勞動模範;7人被評為“廣東省優秀班主任”和“南粵教壇新秀”;2人當選市人大代表;有一大批市、縣級先進教師和優秀班主任。

學校成就

徐聞一中徐聞一中

近年來,學校按照教育法規指導和規範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科學管理學校,辦學質量持續提高,成績顯著:2004年4月被評為“湛江市優秀安全文明小區”。2005年12月被評為“湛江市文明單位標兵”。

2006年7月被評為“湛江市先進基層黨組織”。2004-2006年三年被評為“湛江市中考先進單位”。2004-2005二年被評為“湛江市高考進步單位”。2006年9月被評為“湛江市高考先進單位”。2007年3月被評為“實施《湛江市教學質量目標管理方案》和《湛江市普通高考評價獎勵方案》先進學校。 徐聞一中是徐聞縣一所面上中學,占地50多畝,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校容校貌大為改觀,辦學條件不斷完善,現建有教學樓二幢,科學樓一幢,學生宿舍樓三幢,教師宿舍樓十幢,建築面積22800多平方米,基本實現了校舍樓房化。學校還擁有運動場、各類球場、升旗廣場、生物園、地理園、文化長廊等各種場地園廊11人,擁有電腦室、電教室、語音室、音樂室、美術室、勞技室、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圖書閱覽室等多功能室23個,學校現有教職工170人,其中高級教師8人,一級教師54人,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高中為95%,國中為100%。

當你漫步於徐聞一中校園,看到一幢幢鱗次櫛比的大樓、一條條縱橫相通的水泥校道,一片片鬱鬱蔥蔥的花草樹木,你會覺得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歷史沿革

徐聞一中徐聞一中

徐聞縣第一中學,簡稱徐聞一中(也稱徐一中),位於祖國大陸最南端——廣東省徐聞縣徐城鎮西北部,東臨貴生路,西偎西門村,南近文塔路和粵海鐵路,北靠207國道和縣汽車站。氣候溫和,地靈泉甘,交通方便。

學校周圍文物古蹟眾多。校內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遷建的文廟(孔廟)和泮池,東面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謫任徐聞時創辦的貴生書院、輪跡深陷的古石道和仿古式的縣博物館,南面有美麗典雅的貴生公園及園內碧波蕩漾的聖殿塘,東北面有著名的華捍寺,文化氛圍十分濃厚。

徐聞一中前身為徐聞縣立初級中學,創辦於民國27年(1938年)9月。經過70個春秋的不斷擴建和修葺,現已發展成為一所規模較大、設施齊全、師資雄厚、業績顯著的市一級完全中學。學校用地面積110畝(含五里25畝),建築總面積40600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6135萬元。校園基本實現樓房化和功能分區化,有教學區、生活區、住宿區和運動區,布局合理,整然有序;植被達標,古杷參天,榕影婆娑,花草掩映,環境十分優美。

2008年秋學校共有79個班級(國中21個班、高中58個班),學生5469人;教職工297人(未含退休教工37人),專職教師264人,其中本科學歷的228人,專科學歷的36人,高級職稱的28人,中級職稱的99人。教師勤教善導,學生勤奮好學,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是年參加高考的學生1245人,其中640人被錄取,升學率51.4%。

從宋代起,徐聞文化教育事業頗有起色,先後辦有學宮、書院、社學和義學。尤其是明代創辦貴生書院後,全縣學風日濃,考取功名者日增。據縣誌記載:明清兩代出進士8名,舉人61名,貢生(拔貢、恩貢、歲貢、稟貢、增貢)共562名。但由於民國初年徐聞發生了舉世駭人的延綿18年的匪患,其間19萬人被殺害,5萬人逃亡,以致千村荒廢,白骨鋪路,商絕市,旅絕途,學絕教,全縣經濟文化受到嚴重摧殘。民國22年(1933年)匪患平息後,各項事業雖有所恢復,但因人口稀少,經濟蕭條,故教育十分落後。直至民國26年(1937年),全縣只有國小40餘所,中學教育仍為一片空白。

1938年抗日戰爭已全面爆發。徐聞當局審時度勢,順其民意,撥出專款,利用鄉村師範(初師)停辦後遺下的桌椅和教具,在文廟旁邊的縣立第一高等國小的舊址上,因陋就簡地辦起一所國中,這就是當時徐聞的最高學府——縣立初級中學。是年9月招收首屆初一新生1個班,學生46人。

學校幾經滄桑,先後三更隸屬,四遷校址,五易校名。1939年1月,為避日寇空襲,遷往曲界圩。抗戰勝利後,1945年底遷回縣城原址。1950年10月,改為徐聞縣第一中學。1959年改名雷南中學,屬雷南縣(徐聞縣與原海康縣南渡河以南部分合併稱雷南縣)管理。1960年秋改名徐聞中學,屬徐聞縣管理。1962年在大水橋建分校,高中部分班級遷往分校上課。1964年春,遷往嘉樂園,以部隊舊營房為校舍。1968年春,遷返縣城原址。1969年劃歸附城公社管理,改名附城中學,並設立五里分校,大辦農場。1980年春,歸縣教育局管理,復現名。

該校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歷次政治運動的洗禮,在風風雨雨中跨越了70個春秋。在歷次運動中,學校受衝擊最大的是“七縱”假案、反右鬥爭,“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在1952年發生的“七縱”假案中,校長陳大應和5名教師被捕,多位教師受株連,導致教學工作失常。1957年反右鬥爭擴大化,副校長邱瑞芸和10多位教師被劃為“右派分子”,造成不良的政治影響。在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中,師生長時間參加“土法煉鋼”,得不償失,嚴重影響文化課教學。尤其是1966年開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否定了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煽動“打、砸、搶”和“反潮流”壞風,導致派性鬥爭尖銳,4名學生在武鬥中喪生。回眸70年的辦學征途,真可說是崎嶇不平,曲折迂迴,其變遷大體可按年代分為6個不同階段:

40年代——戰火連年,學校動盪。1939年春,日機不斷濫炸縣城,縣府大院、平民醫院和學校損失慘重,南門塘居民區茅屋全被燒光。全城學校停課,本校東遷曲界圩。那裡山深林密,瘴氣瀰漫,虐疾流行。為防日機空襲,師生們白天到山林中上課,夜晚棲身於破屋竹床,三餐盡為粗飯素菜。生活雖然十分艱苦,但教學工作從不鬆懈。不少學生在地下黨員和進步教師的指點下,一邊學習,一邊參加抗日宣傳工作,有的還投身革命隊伍。1948年後,中共領導的革命鬥爭在全縣開展,白色恐怖不時籠罩校園。進步學生符世錦,金漢發等常散發革命傳單,組織同學開展反暴政宣傳和遊行示威活動。1949年,粵桂邊縱和徐聞獨立營多次在縣城附近同國民黨反動軍隊激戰,本校學生紛紛配合革命部隊征糧征槍。徐聞解放前夕,學校領導自動離職,大部分師生回家,部分學生參加革命,迎接解放軍南下,學校暫告停課。

50年代——設立高中,初具規模。1952年秋,“七縱”案被否定後,縣委、縣政府加強對學校的領導,縣長孫秉禮兼任本校校長,邱瑞芸任教導主任(次年任副校長,主持全面工作),從此學校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當時,全國正開始對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緊跟形勢,本校從1953年起,每年擴大招生。至1956年,共有11個班級,學生575人,分別比1950年增長83%和80%。由於國中教育迅速發展,高中教育自然應運而生。1956年9月,開始招收高中一年級1個班,學生46人。從此,學校逐步發展為一所完全中學。至1959年,初具規模,全校有國中12個班,學生648人;高中4個班,學生184人;教職工50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占85%。

60年代——崛起興盛,譽滿雷州。1960年後,貫徹了國家制定的《中學工作條例》,學校各項工作日益正常。黨和政府對學校的發展給予較大的支持,校舍逐年擴建,設備日臻完善,師資得以加強,教學質量穩步提高。1960年至1962年高考,本校50多人考上大學,其中黎照、殷學成、林望重等同學分別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創徐聞高考歷史新紀錄。1964年學校遷往嘉樂園後,辦學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教學與勞動安排較恰當,亦學、亦農、亦軍,文娛體育活動也很活躍,學校發展進入興旺時期,其規模不斷擴大,達16個班級,學生816人。教風、學風、校風良好,教學質量顯著提高。1965年高考,40多位學生被大專院校錄取,受到湛江地區的好評。勤工儉學也搞得較好,師生利用原部隊農場種植甘蔗、水稻、蔬菜,大大地改善了師生生活。

70年代——開門辦學,質量下降。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停課“鬧革命”,領導靠邊站,教師被批判,圖書被搶劫,文廟被破壞,學校處於混亂狀態。1969年秋,本校劃歸附城公社管理,撤銷國中,只辦高中,學制2年,教材自編。新生入學由基層學校推薦,當年招2個班100多人。在“四人幫”的極左路線影響下,學校以社會為大課堂,以階級鬥爭為主課,以勞動為中心,大搞開門辦學,走“五七道路”。為回響“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學校與社隊掛鈎,師生常下隊宣傳和參加勞動,接受“再教育”,還在五里農中辦分校和在附近農村設立教學點。1974年,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開荒造田活動,提出了“萬錘千擔一分地,石頭山上煉紅心”的口號。當時,不管是節日,還是星期天,師生們枕鋤待旦,隨時準備“出擊”。有打油詩云:“春節將來到,學校放石炮。師生造梯田,開門辦學好。”經過一年的苦幹,師生們在石頭山上開墾出梯田20多畝,並修建了1座30米長的提水壩和1條1000多米長的引水渠。1976年,學校被評為省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受到省、市的表彰。開門辦學,對師生思想教育從某個角度上看有一定作用,但勞動和社會活動過多,忽視放鬆了文化課教學,連自編的簡單教材都無法教完,教學質量嚴重下降。1977年恢復高考,此期間畢業的幾屆學生能考上大學的寥寥無幾。

80年代——走上正軌,逐步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經過撥亂反正,教育又迎來了明朗的春天。此期間,本校主要做了如下幾方面工作:一是開展大批判,肅清“四人幫”在教育界的流毒,提高師生思想認識;二是協助上級平反冤假錯案,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三是貫徹國家頒布的《中學生守則》,制訂各種規章制度,使學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軌;四是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實現上級提出的“一無二有”(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桌椅);五是採取多種形式培訓教師,不斷提高教師文化業務水平。由於政府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和師生們的共同努力,學校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先後建起2幢共2800平方米的有28個教室的教學樓和1幢130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樓、1幢1200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樓,還建起2座水塔,安裝了自來水,添置了一批教學儀器、器材和圖書。學校規模擴大到27個班級,學生2011人;教工增至97人,專任教師82人,其中本科學歷的24人。專科學歷的50人,高、中級職稱的24人。教學質量逐步提高,1984年考上大學、中專的學生61人,獲湛江市人民政府頒發的“面上中學高考獎”。

90年代後——深化改革,碩果纍纍。90年代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端正辦學思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改革,進入快速發展,全面提高的新階段。學校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例如制訂了《校長任期目標責任制》、《教師聘任制》、《常規教學管理若干規定》等等,使學校管理制度化、科學化;改革課堂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收費制度,試收“擇校生”,多方籌集資金,以解決學校經費之不足;高標準建設校舍,爭取“升級”。1991年至2008年,共投入資金3697萬多元,先後建起了科學樓、教學樓、師生住宿樓、學生食堂樓共18幢(面積34986m2)和各種輔助教學功能室46個,以及修校道、鋪硬底化地板和征地35畝建運動場。學校規模日益擴大,2000年發展到37個班級,學生2399人,教職工126人。師生素質明顯提高,1991年以來,被評為國家、省、市、縣級優秀教師的有201人次,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知識競賽獲國家、省、市級獎的有443人次,被評為省、市、縣級優秀學生的有486人次。1990年以前的32年中,考上大學、中專的學生僅413人;1991年以後的18年中,被大學、中專錄取的有4003人,其中本科生739人。1997年,學校被評為“湛江市一級學校”。市教育局主要領導在評估會上說:“徐一中發展速度最快,面貌變化最大,資金使用最省、是本市同類學校中的佼佼者。”

徐聞一中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辦學以來為徐聞培養了28000多名國中、高中畢業生,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批優秀學生,為社會造就了許多棟樑之才。在革命戰爭年代,方堃、方野、李世華、李世英、譚國強、張典橋、周天祥、何凱家等革命志士,投筆從戍,為救國救民,為建立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在抗美援朝期間,余成銳、吳連榮、符開翠、楊正卿等22位同學,參加志願軍赴朝作戰,為保和平、衛祖國做出重大貢獻。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黃繼光式戰鬥英雄”楊朝芬、屢建奇功的現任雲南省武警總隊副總隊長莊華山等革命軍人,為保衛祖國立下卓越的功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校友舉不勝舉,如原雲南省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鄭均,原新華社江蘇記者站站長殷學成,原海南三亞市副市長黃錦生,原廣西桂林市副市長陳賢,原全國人大僑務研究室副主任楊正炎,廣東省法制局副局長林魏,廣東核電集團實業開發公司部門經理、高級工程師鍾國英,國家機電部第十三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林望重,中國原子能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駱大星,原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吳明炬、廣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教授黃振位,廣西師大研究生部主任、教授林祥任等。還有不少校友在港澳台地區或外國定居立業,為人類的進步事業做出貢獻。如香港金華國際貿易公司經理楊明喜,台灣中山大學教授馮少強,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政府經濟發展顧問董遵圻博士,美國堪薩斯立大學博士陳碩等。以上知名人物,在中學階段都是徐聞一中的學生,是該校28000多名畢業生的優秀代表。真是:春風化雨,桃李芬芳;英才輩出,為國爭光。

憶往昔,歲月崢嶸;望末來,豪情滿懷。跨進21世紀的徐聞一中,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與時俱進,繼續深化改革,不斷開拓創新,為建設省一級學校而努力拚搏,再造輝煌!

辦學理念

徐聞一中徐聞一中

近幾年來,學校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鄧小平同志倡導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以“質量立校、特色強校、和諧理校”為理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教育法規指導和規範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按照複評組提出的整改意見認真整改,科學管理學校,辦學質量持續提高,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效。

(一)明確辦學目標,注重文化育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2007年起,我校把“創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作為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把“建設湛江市一流的面上中學”作為近三年奮鬥目標,採取有力措施,積極推進。

一是加大基礎建設力度,夯實發展基礎。為解決辦學用地不足問題,學校先後投入資金700多萬元,歷時六年,搬遷了58戶民眾,完成了運動場征地工作,校園面積增加了24000多平方米(約37畝,按現在土地價格估算,學校固定資產增值2000多萬元);三年來,新建了1幢教師宿舍樓、6間實驗室、2間藝術室和1間綠色網咖。2009年下半年,我校建起了一個標準田徑運動場、5個籃球場;投入20多萬元改造學生食堂,改善了學生用餐環境,被縣有關領導稱讚為我縣示範性學生食堂。所有這些都為建設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打下了基礎。

二是以文化育校為理念,培育校園文化。我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除原有的文廟、泮池外,逐步在校園中增添石刻、燈飾、名貴樹木。加上校道旁名言警句、宣傳櫥窗、文化長廊等,整個校園充滿文化氣息,全校師生沐浴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市教育局領導到我校視察時,讚譽我校校園是“湛江地區一流的校園”。

三是堅持全面發展方針,強化素質教育。我校在加強常規教學管理的基礎上,正確引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積極組織文藝晚會、運動會、朗誦比賽、畫展及書法比賽等文體活動,為學生展示個性和特長提供平台。2008-2010年,我校學生參加學科競賽,15人獲國家級獎勵,19人獲省市級獎勵。施政同學獲廣東省青少年書法大賽一等獎,黃光穎同學進入全國青少年象棋賽11強。

四是狠抓高考中考備考,以獎促教促學。我校堅持高考、中考常抓不懈,並建立獎教獎學機制,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從2008年起,我校高考成績不斷被刷新,2008年本科上線104人,專科上線率61.2%;2009年本科上線175人,專科上線率89.2%;2010年本科上線214人,專科上線達94.3%,連續三年都超額完成市縣下達的高考指標,2009和2010年,我校高考質量評價排名分別居湛江市面上中學第三名和第一名。我校中考備考工作一直走在全縣前頭,連續七年被評為湛江市中考先進單位。2010年中考成績特別顯著,22人被湛江一中、湛江二中錄取;800分以上學生31人,占全縣該分數段總人數1/3。

(二)重視隊伍建設,強化師德教育,打造優秀教師團隊

我校重視師德教育。我校有專任教師270多人,這些教師的特點是學歷高(本科率98%,研究生3人)、年輕人多(1980年後出生的占一半)、外省籍教師多(80多位)。他們是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力軍和生力軍,但工資相對較低,其中部分教師思想不太穩定。我們在注重情感交流和適當提高獎金的基礎上,以“敬業、愛崗、無私奉獻”為師德核心,引導教師正確對待暫時困難,著眼未來,樹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師德觀。2009年,我校黨總支組織了一次“師德演講比賽”。2010年,我校又組織了一次“師德徵文比賽”。此外,還通過多種形式,宣傳和表彰優秀教師,有效地穩定隊伍,樹立起徐聞一中教師的良好形象。

我校重視教師業務能力培養,每年舉行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活動,使青年教師逐漸成熟,大批青年教師在教學比武中脫穎而出。兩年來,我校陳木蘭、鍾小貞等46位青年教師參加市、縣教師技能比賽和教學比賽獲得獎勵。

我校關心教師生活,千方百計為青年教師解決住房問題、子女入學問題、婚姻問題、養老送終問題等。尤其關心外省教師,為他們報銷探親旅差費,主動為教師購買回家火車票等。

(三)實施科研強校,探究有效教學,推進教研教學工作

我校重視教研教改工作,努力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堅持組織好每周兩節課的科組活動,積極開展“有效教學”等課題研究,獎勵課題立項,鼓勵教師通過教研把自己塑造成名師。還採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做法,先後組織教師到湛江、廣州等地學習取經,邀請李尚武等外地專家到學校做專題講座,有力推動我校教研工作的深入開展。2008-2010年,我校教師在各級刊物發表或參評獲獎教研論文共89篇,編印教師論文集1冊,教師整體理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重視制度建立,推行民主治校,推動教師參與管理

學校管理的關鍵在於制度。近年來,我校先後制定了各項管理制度52條,運用制度管人管事。同時,堅持民主管理,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促使學校工作有序化,學校運作規範化。一是以廉樹立典範。我校領導班子自覺執行黨風廉政建設制度,勤儉節約,不搞特殊化,不買豪華轎車,團結協作,同甘共苦,堅持在簡陋的辦公室里辦公,恪守“清白做人,乾淨幹事”原則,為民主治校帶好頭。二是實行塊條結合。學校領導實行塊條管理制度,校長主持學校全面工作,四位副校長分別分管高一、高二、高三和國中部,同時分管德育、教學、教研和後勤。這樣,既有“主心骨”,又有相對獨立性,讓每一位副校長都能充分發揮特長,形成副職之間互相競爭、激勵的良好機制。在年級管理上,學校給每年級配備一至兩位年級組長,增強管理力量,有效地實現學校管理階段性目標。三是重視工會作用。2009年,我校通過民主選舉產生新一屆工會領導,教代會以民主形式通過了《績效工資分配方案》等學校一些重大決定和方案,充分發揮工會在落實重要方案和決議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校工會負責的校務公開工作,對學校重大項目進行公開或公示,使學校接受教職工和社會監督。2009年,我校被評為湛江市校務公開先進單位。

(五)堅持以人為本,健全德育網路,構建平安和諧校園

我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德育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德育管理網路,高度重視學生養成教育,緊抓“校安工程”,有力地維護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我校堅持實行“雙優檢查評比”制度,加強對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管理,天天檢查、周周評比,每學期兩次總結表彰。

我校始終把校園平安建設放在首位,加強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設施、重視安全教育。堅持開展“關愛生命、關注安全”主題活動,加強安全管理力度,每天5個值班領導和8個保全24小時值班,安裝了16處視頻監控設備並與公安有關部門加強警校聯防。有效地維護了學校正常秩序和保證師生安全,多所學校到我校學習校安工作經驗。

(六)實施特色教育,充分發揮特長,著力突破發展難題

“抓特色,破難題”是我校作為面上中學所確立的發展思路。為了突破上國本線人數難題,壯大學校發展後勁,我校堅持實施“一年高考三年抓”的特色教育。從高一抓起,最大限度挖掘學生潛力,在三年內扭轉生源基礎差的劣勢,與其他學校一較高低,爭創面上中學“品牌”。

重點培養特長學生,也是我校破解發展難題的一個突出特點湛江市教育局給我校的評價是:“注重特長、培優挖潛,打造高考新的增長點”。我校對特長學生進行歸類編班,強化訓練,“小灶”輔導。2010年,我校體藝類學生高考上線的人數由幾年前的20多人猛增到70多人。特別是梁聲依同學被北京體育大學錄取,有力地證明我校特色教育思路的正確性,展示了我校特色教育的魅力。

湛江市高中學校

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本任務盤點湛江市高中學校。
吳川市林屋中學
吳川市樟鋪鎮第二中學
吳川市板橋中學
吳川市中山鎮唐祿中學
吳川市中山鎮三柏中學
吳川市黃坡鎮平城中學
吳川市川西中學
吳川市塘尾中學
吳川市覃巴中學
吳川市蘭石中學
吳川市淺水鎮第二中學
湛江市吳川文武學校
吳川市同舟中學
湛江市第五中學
吳川市第三中學
吳川市第二中學
吳川市城東中學
湛江市實驗中學
雷州市北和中學
雷州市龍門中學
雷州市龍門鎮第三中學
雷州市龍門鎮第二中學
雷州市南興中學
雷州市松竹鎮寬儀中學
雷州市紀家鎮紀家中學
雷州市紀家第二中學
雷州市唐家中學
廣東省國營幸福農場中學
廣東省湛江農墾火炬中學
雷州市烏石中學
雷州市流沙鎮流沙中學
雷州市東里中學
雷州市東里鎮第二中學
雷州市雷高鎮中學
雷州市沈塘中學
湛江市華僑管理區中學
雷州市客路中學
雷州市客路鎮第二中學
雷州市新城中學
雷州市實驗中學
雷州市雷城中學
雷州市附城中學
雷州市附城鎮第二中學
湛江市第十三中學
雷州市第三中學
雷州市第六中學
雷州市第二中學
雷州市白沙中學
廉江市吉水中學
廉江市河唇中學
廣東省湛江農墾紅湖中學
廉江市塘蓬中學
廉江市塘蓬鎮第二中學
廉江市石嶺中學
廣東省湛江墾東升中學
廉江市雅塘中學
廉江市青平中學
廉江市青平鎮沙鏟中學
廣東省湛江農墾紅江中學
廉江市營仔中學
廉江市安鋪中學
廉江市安鋪鎮第四中學
廉江市安鋪鎮第三中學
廉江市安鋪鎮第二中學
廉江市安鋪第一中學
廉江市橫山中學
廣東省國營紅江農場晨光中學
廉江市新民中學
廉江市營仔三中
廉江市新華中學
廉江市平坦中學
廉江市平坦鎮二中
廉江市良垌中學
廣東省湛江農墾黎明中學
廉江市育才職業高級中學
廉江市石城中學
廉江市石城鎮第二中學
廉江市羅州中學
廉江市廉江中學
廉江市第四中學
廉江市第三中學
湛江市培才學校
廣東省湛江農墾綠洲中學
徐聞縣第一中學
徐聞縣五一農場中學
廣東省湛江農墾南華中學
徐聞縣下橋中學
徐聞縣下橋第二中學
徐聞縣城南中學
徐聞縣邁陳中學
徐聞縣角尾中學
徐聞邁陳第二中學
徐聞縣海安中學
徐聞縣龍塘中學
徐聞縣龍塘第二中學
廣東省國營紅星農場中學
徐聞縣前山中學
徐聞前山第二中學
徐聞縣下洋中學
徐聞縣外羅漁業中學
徐聞縣新寮中學
徐聞縣錦和中學
徐聞縣曲界第二中學
徐聞一中
徐聞縣徐聞中學
徐聞縣徐城中學
徐聞縣五里中學
徐聞縣立品中學
徐聞縣和安中學
徐聞縣第二中學
徐聞縣大黃中學
徐聞縣城北中學
遂溪縣楊柑中學
遂溪北坡鎮興文學校
遂溪縣城月中學
遂溪縣洋青鎮西捅中學
遂溪縣茂戌中學
遂溪縣第一中學
遂溪縣第三中學
遂溪縣大成中學
遂溪附城中學
湛江市第七中學
湛江農墾實驗中學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中學
湛江市麻章中學
湛江市麻章區麻章鎮城家中學
湛江市麻章第一中學
湛江市民安中學
湛江市東海島試驗區民安鎮新民中學
湛江市覺民中學
湛江市東海島試驗區東山鎮第二中學
湛江市硇洲中學
湛江市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東南中學
湛江市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德才中學
東海島東簡中學
湛江市南三德成中學
坡頭區麻斜中學
湛江市乾塘中學
坡頭區米稔中學
湛江市坡頭第二中學
湛江市愛周中學
湛江市寸金中專學校
湛江市坡頭區南調中學
湛江市坡頭區第一中學
湛江市坡頭區上圩中學
湛江市坡頭區龍頭中學
湛江市坡頭區南三第二中學
湛江市坡頭區官渡鎮石門中學
湛江市官渡中學
湛江港務局第一中學
湛江市第九中學
湛江市第十四中學
湛江市第二十二中學
湛江鐵路中學
湛江鐵路工程公司職工培訓中心
湛江市第十一中學
湛江市第十六中學
湛江第二中學
湛江市第十二中學
湛江市第二十中學
湛江氣象學校
湛江海濱中學
湛江市第十中學
湛江港務局第二中學
湛江港務局第三中學
湛江市第十七中學
湛江市坡頭區南三鎮南三中學
吳川市第一中學
湛江師範學院附屬中學
廉江市第二中學
湛江市第六中學
雷州市第一中學
廣東省遂溪縣第二中學
湛江市第四中學
湛江第一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