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明

徐文明

徐文明,1965年11月生,河南濮陽人。主要研究領域為佛教、中國哲學,在禪宗、佛教史方面著力較多,喜歡鑽研佛教史上的一些疑難問題,對禪宗西土傳承、早期禪學史、曹洞宗等較有興趣,並有系列論文問世。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徐文明徐文明

徐文明,河南濮陽人,1987年畢業於鄭州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

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武漢大學中國佛學及佛教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員特約研究員、河北禪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2002 年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項目資助計畫。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佛教學、禪學專家之一。

專家類別

培訓講師

專長領域

國學

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為佛教、中國哲學,在禪宗、佛教史方面著力較多,喜歡鑽研佛教史上的一些疑難問題,對禪宗西土傳承、早期禪學史、曹洞宗等較有興趣,並有系列論文問世。

主講課程

宗教學、哲學概論、佛教哲學、禪宗公案選講等。

主要作品

徐文明徐文明

主要論文
1、《菩提達摩考》,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94,1、2期合刊,收入《達摩禪學研究》下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2、《現實與超越》,馬克思主義與現實94,4。

3、《中台頂上大泉名稱的演變與二十八祖說的始起》,五台山研究95,1。
4、《新儒家與文化重建》,學術界96,1。
5、《慧光法師生卒年考》 ,佛學研究第五期(96)。
6、《論葛洪的文藝美學思想》,文藝研究97,3。
7、《出世之教與治世之道》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97,3。
8、《梁譯 <大乘起信論序>考證》, 國學研究第四卷 (97)。
9、《 <金剛三昧經>作者辨》, 中國文化研究97,4 。
10、《唐代詩僧皎然的宗系和思想》,收入《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書,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12。
11、《胡適<白居易時代的禪宗世系>指謬》,原學第六卷(98)。
12、《章安灌頂大師與隋煬帝的恩怨》 ,東南文化98增刊,1。
13、《天台宗玉泉一派的傳承》 ,佛學研究第七期( 98 )。
14、《最美的是和平》 ,佛教文化 99 , 3 。
15、《此湛然非彼湛然》 ,世界宗教研究 99 , 2 。
16、《“正信”才是“迷信”的天敵》,佛教文化 99 , 5 。
17、《龍樹的時代略考》 ,中國佛學第二卷第二期( 1999 年 10 月)。
18、《慈恩宗衰亡的原因探析》 ,載《玄奘研究-第二屆銅川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陝西師大出版社1999年11月。
19、《迦膩色伽王與大月氏王系》 ,中華文化論叢第二輯,商務印書館1999年12月。
20、《禪宗第八代北宗弘正大師》 ,敦煌學輯刊 99 , 2 。
21、《追星也成學界風》 ,粵海風 2000 、 1 。

22、《富那夜奢與付法傳承》 ,貴州社會科學 2000 , 2 。
23、《洞山良價與曹洞宗源》 ,浙江學刊 2000 , 3 。
24、《智詵與淨眾禪系》 ,敦煌學輯刊2000,1。
25、《藥山惟儼的宗系和禪風》 ,載《世紀之交的探索》(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成立2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26、《玄高從學佛跎跋陀羅的一樁公案》,中國哲學史2000,3。
27、《唐衡岳大律師希操考》 ,船山學刊2000,3。
28、《呂 澂 與佛學研究》 ,載《中國當代社科精華》哲學卷,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9、《禪門三百丈大師考》 ,佛學研究第九期(2000)。
30、《天命五年後金國的大福晉》 ,甘肅民族研究2000、4。
31、《慧瓚禪師的宗系和思想》 ,五台山研究2001、1。
32、《六祖惠能的生平和思想》 (碩士論文),法藏文庫第二輯,佛光出版社2001。
33、《師子比丘與後四祖》 ,貴族社會科學2001、2。

徐文明作品《中國佛教哲學》徐文明作品《中國佛教哲學》

34、《論五行中的金》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1、2。
35、《德山與洞山二支關係初探》 ,北京大學學報2001、2。
36、《曹洞宗歸宗青原一系的原因初析》,普門學報2001、2。
37、《曹洞宗禾山一支歸宗南嶽之一證》,宗教學研究2001、1。
38、《曹山本寂禪師的禪法思想》 ,世界宗教研究2001、2。
39、《末田地與付法傳承》 ,華林第一卷,中華書局2001年。
40、《志遠與<法華傳記>的著作時代》,《光山淨居寺天台宗研究》,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41、《六家七宗與般若性空論》 ,少林文化研究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年。
42、《漫話彌勒佛》 ,世界宗教文化2001、4。
43、《通貫大小 融鑄古今》 ,普門學報2002、1。
44、《“四日並出”只是傳說嗎?》 ,法音2002、2。
45、《一枝三葩 三車一乘》 ,世界宗教研究2002、1。
46、《洞山良價與曹洞宗風》 ,普門學報2002、2。
47、《蘇洵王安石思想異同論》 ,清華大學學報2002、2。
48、《神會早期史事及其在六祖門下的地位》,圓光學報第六期。
49、《<永嘉證道歌>與二十八祖說的始起》,中國禪學第1期。
50、《試論禪宗的“不說破”與西方語言教學理論“默教法”的關係》,(合著)《曹溪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51、《試論八宮的內在規律》,宗教學研究2002、3。
52、《僧 叡 的生卒年代與思想》,《覺群·學術論文集》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2年11月第1版。
53、《阿育王與前七祖》 ,中國哲學史2002、4。
54、《東塔宗的傳承與流布》,戒幢佛學第二卷,嶽麓書社2002年12月。
55、《涅 槃 無名論》真偽辯,圓光佛學學報第七期。
56、《 彌勒形象的定型與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載《布袋和尚與彌勒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57、《 洛書與黃金分割 》,社會科學研究2003、3。
58、《付法藏經》與前二十四祖,中國禪學第2期。
59、《禪宗戒律革命在人間佛教中的意義》,普門學報第16期(2003年第4期)。
60、《壇經》諸版本考釋與六祖思想新論,曹溪禪研究第二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61、《佛教與當代社會道德倫理建設》 ,載《大乘佛教與當代社會》,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62、《僧 叡 慧 叡 非一人辯》,正觀第25期。
63、《唐中期至五代時的兩京天台宗略考》,宗教研究第1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64、《都市佛教的作用與意義》,載《都市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2月。

發表著作

徐文明著作《中國佛教文化大觀》徐文明著作《中國佛教文化大觀》

1、《智 信 勇》(合著),中國青年出版社97年。
2、 《中國佛教文化大觀》(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中土前期禪學思想研究》,法藏文庫碩士、博士論文集第六卷,佛光出版社2001年。
4、《輪迴的流轉》,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5、《出入自在——王安石與佛禪》,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6、《傳統與超越: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合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7、《中國哲學教程》(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8、《靈魂面面觀》(合著),天恩出版社2003年8月版。
9、《六祖壇經譯註》,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10、《中土前期禪學思想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待出版
1.《曹溪原本六祖壇經校注》,中華書局(收入淨慧法師主編之《中國禪宗典籍叢刊》中)

代表性研究成果

1、《中土前期禪學思想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2、《輪迴的流轉》,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年;
3、《出入自在:王安石與佛禪》,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十一世紀的王安石》,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5、《中國佛教哲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所獲榮譽

曾獲第九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演講摘要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徐文明在第八屆覺群文化周上發表了《和諧宗教引領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主題演講。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徐文明在第八屆覺群文化周上發表了《和諧宗教引領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主題演講。

建設和諧社會是時代的共識,在這一方面,宗教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和諧社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和排頭兵,在提升人的素質和社會文明方面起到帶頭的作用,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宗教是人類文明的源頭,也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這是由於宗教在人類文明中的特殊地位決定的。人類本來和其他動物一樣,是大自然中的一員,之所以能夠從中脫穎而出,一方面是由於體質的進化和蛻變,更是由於道德精神的形成和躍遷,在人性和人類文明產生髮展的過程中,宗教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道家強調世間有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中,地代表人類的母親,即大自然,也代表人類的出發點,即動物界與動物性,天則代表神性與宗教,代表人類的理想和追求目標。人在天地之間,人性既離不開自然本能和動物性,更離不開神性的引領和提升,人性本身就是由神性改造動物性而形成的,因此也可以說是神性與動物性的混合體。如果沒有神性的引領、改造和提升,人類還會停留在動物的階段,就不能稱其為人,也無法從大自然中獨立出來,成為特殊的高級動物。

無論是站在宗教立場本身或外部來看待神性,神性都代表人類的未來和理想狀態,是完美的最高的人性的象徵,正如動物性代表人類的過去和起源、是人性的基礎一樣。一棵樹苗要想茁壯成長,成為參天大樹,既離不開大地的滋養,大地決定了大樹的深度,更離不開陽光的照射和引導,太陽決定了大樹的高度,不斷奔向太陽是每一棵大樹的理想。要想成為一個完善的人,一個精神和道德的巨人,就離不開宗教的塑造和神性的引領。

宗教代表文明的形態,宗教決定文明的程度,宗教影響社會的進步,因此要想建設和諧社會,推進人類文明,就必須首先建設和諧宗教,一個宗教要想對社會進步起到推動的作用,就必須首先完善自身的建設,先使自己成為和諧宗教。

建設和諧宗教,首先必須實現宗教自身的和諧。佛教強調六和敬,主張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這是保證僧團內部和諧共存的法寶。由於六和敬法的實施,在佛教內部一直保持著團結和睦的傳統,雖然作為一個世界性的遍布各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多個宗派和長達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大宗教,佛教內部也曾經出現過很多見解的分歧,甚至也有激烈的爭論,但迄今為止,基本上未出現過武力相向、暴力衝突的局面,更未出現宗教戰爭等大規模的流血事件,這正是佛教在內部和諧方面做得比較好的例證。

佛教在內以六和敬等實現內部和諧,在外則以四攝法等來攝護眾生,實現外部和諧。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攝即以布施攝化眾生,若有眾生喜歡財寶則布施財,若喜歡佛法則布施法,由是令其生親愛之心,心甘情願地接受佛道;二愛語攝,即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以眾生愛聽的軟善語來攝化眾生,由是令其生親愛之心,依從受道;三利行攝,即修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眾生得到現實的利益,改善他們的生活,使其由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同事攝,即以法眼觀察眾生根性,隨其喜聞樂見的方式而分形示現,與其共同作務,共得利益,由是受道。總之,四攝法的原則就是依照所化眾生的要求和利益,和這些眾生打成一片,讓他們從佛法中得到歡喜和真實的受用,從而使其心甘情願、自覺自愿地接受佛教,而傳播佛教同樣是為了眾生的利益,不是只為了讓佛教得到擴張。

由於佛教堅持以四攝法以攝化眾生,因此佛教在傳播過程中一直採取和平、勸導的方式,讓大眾自覺自愿地接受佛法,以佛教精神的魅力來攝服人心,從未使用暴力手段強迫他人接受。由於佛教對內對外都是採取和平的方式,因此佛教本身就是一個和諧宗教,其和諧化程度應當是最高的。

佛教的內外和諧與其根本教義是分不開的。世界之所以不和諧,關鍵在於人心不和,人的三毒太盛,特別是貪慾過多,老是不滿足,因此才會向外求取,大家都覺得不夠,才會相互爭奪,各種矛盾乃至暴力和流血衝突才會發生。去除貪慾,讓眾生心足,這是社會和諧的首要條件。佛教從兩個方面來解決這一問題。一是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有如來藏,即是眾生本心,由此本心,能夠出生世間出世間一切功德善法,三千大千世界盡在其中,因此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具足一切,絲毫也不欠少,既然沒有任何欠缺,又何須向外求取,又何必與人競爭!永嘉玄覺大師指出:“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悋。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其實每人心中都具有這份無價珍寶,不僅自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還能應機利物,救度眾生。每個眾生都是《法華經》所說的“貧子”,並非真的貧窮,而是有無量財富而不自知,不會使用,一旦認識到自性本心,就掌握了財富的密碼,就能隨意使用。一旦明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知道自己並不貧窮,就不必與人競爭,不會巧取豪奪,人心一平,這個世界就太平了;人心一和,人類社會就和諧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