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一中

徐州一中

徐州一中的歷史源頭,可以追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溯到清康熙六十年(1721)雲龍書院的興辦。在清末“新政”時期,徐州地方政府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將雲龍書院改辦為新學——徐州中學堂,1906年又創辦了徐州師範學堂,這兩所官立的新式中等學校就是徐州一中的前身。1912年.始名為江蘇省立第十中學。

基本信息

簡介

徐州一中徐州一中
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創建於1917年11月8日,原名江蘇省立第十中學,1929年更名為江蘇省立徐州中學,解放後至1953年初名為山東省徐州市第一中學,1953年使用現名,至今已有八十八年的辦學歷史。學校現有64個高中班和所屬擷秀中學高、國中54個班,合計在校師生近7000人。
1963年,學校被江蘇省教育廳確定為首批16所重點中學之一,1998年3月底學校通過國家級示範高中評估驗收,成為全省首批全市第一所國家級示範高中,經省教委推薦,徐州一中以優良的校風、優秀的質量、優美的環境和悠久的歷史入選《江蘇名校》、《中國名校》。2004年被江蘇省教育廳評為“四星級高中”。
學校連續5度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兩次被評估驗收為“江蘇省模範學校”,“江蘇省德育工作先進學校”。2001年學校被江蘇省數學會授予“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培訓基地”。2000年學校被國家教育部表彰為“全國德育先進學校”,2003年1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表彰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歷史沿革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省立第十中學與省立第七師範學校奉令合併,成立第四中山大學區立徐州中學;翌年9月始定名為“江蘇省立徐州中學”。省立徐州中學是一所完全中學(高中部設普通、師範兩科),全校共12個班級、約五百名學生。1932-1937年間,在嚴立揚校長的主持下,學校“領導得方,教師陣容整齊,人事和諧安定,讀書風氣濃厚,畢業生的升學率逐年上升”,一躍成為省內“校譽隆升”的名校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省立徐州中學被迫在西遷武漢後於1938年春宣布停辦。抗戰勝利後,江蘇省立徐州中學於1946年2月復校,有16個班、465名學生。復校後的省立徐州中學匯集了一批教學有方的優秀教師,教學質量提高很快,但戰爭再度迫近徐州。1948年冬,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下令將省立徐州中學遷往無錫,但大部分師生選擇留在家鄉以迎接解放。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人民政府隨即接收了江蘇省立徐州中學,並將省立連雲中學和立達女子中學等私立學校併入,命名為“徐州市立第一中學”,丁志剛任校長,隨行政歸屬的變更而改稱“山東省徐州市立第一中學”。1953年6月4日,因徐州市劃歸江蘇再改為“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至今。1998年起停止招收國中學生,逐步過渡到獨立的高級中學,同時創辦了主要培養國中學生的擷秀中學。目前全校共有66個高中班,54個國中班,在校師生計7000餘人。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新校區擬占地175畝,約需資金3.2億元,設備、綠化等投入約需0.8億元,規劃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據2014年03月中國徐州官網顯示,在新校區寬敞的連廊內,可適當放置圖書資料、電腦、智慧型複印設備,設定小型休閒討論區等。標準化數、、地、技術等實驗室與一般教室、學科專用教室相結合,提高使用率,新建的800人的禮堂有可容納80人交響樂團演出的標準舞台。

辦學規模

截至2010年10月,學校共有66個高中班,54個國中班,在校師生計7000餘人。學校擁有主校區和擷秀初級中學兩個校區,徐州一中新城區校區也已開工建設。

師資力量

截至2010年10月,學校有230多位專任教師中,40歲左右及以下者占到了五分之四。其中30多人具有或在讀碩士、博士學位;3人在國家級、17人在省級、40餘人在市級優質課評比中獲得了一等獎;有20多人次被評為學科帶頭人、青年名教師和教學能手等,25人擔任學校中層幹部和學科主任。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1)在解放前和“文革”前的17年中,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每年都有過半的畢業生升入本科高校;改革開放以來,本科及一類本科院校的升學率始終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進入新世紀後,儘管辦學規模急劇擴大,而本科上線人數基本上保持在90%以上,70%左右的學生能夠升入一類本科。
(2)從1982年凌楓獲得全國數學競賽第一名起,先後有40多人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學科的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全國一等獎。
(3)由江蘇省物理特級教師、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物理學科主任王忠雲擔任班主任或任教的學生有20多人考取北大、清華,並有1人在全國高考中獲江蘇省理科狀元。
(4)2006屆參加高考人數1100人,本科上線1030人,高分段的考生數均列省內各中學之首位。
(5)在2013年的高考中,徐州地區的文理科高考狀元全部是來自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的張鳴鶴和桑雅芳。
(6)2014屆參加高考人數1147人,達二本錄取線以上共1033人,達一本錄取線共716人。

教師成績

在2011年徐州市中國小教學優質課評比中,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的老師再創佳績。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體育八個學科有十一位老師分獲大市一、二等獎。其中,陳洪仁、王昉、李健閆峰趙彬、薛輝六位教師獲一等獎,王化剛、劉睿、楊慧、王健寧、程猛五位老師獲二等獎。
在中國教育學會第21次全國學術年會論文徵集和評選中,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卞東華老師的“語文課題研究與校園文學活動”、李因林的“考場作文必須這樣‘深刻’嗎”、莊雯娟的“探析學生寫作心理,激發寫作熱情”獲二等獎,張穎震的“扣問審美――淺談美術審美創造思維在素質教育中作用”、王憬憬的“說說課前演講”、李紅雲的“淺談在新課改理念下的樂學教學”獲三等獎。
在由中國當代校園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和課題組聯合組織的第三屆全國“新課程改革與校園文學研究論壇”上,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卞東華老師的論文獲二等獎,陳宏仁、張穎震、趙永、李紅雲、李因林、魏琰、王璟璟、莊文娟等8人的論文分獲三等獎。

學校榮譽

學校是江蘇省教育廳確定的首批16所重點中學之一,1978年、1993年又兩度予以確認;
1998年11月被中國教育協會授予“全國中學生文學社團活動示範單位”;
1999年04月被江蘇省教育委員會確認為“國家級示範高中”;
1999年04月被江蘇省教育委員會確認為“江蘇省模範學校”;
200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德育先進學校”稱號;
2004年又被江蘇省教育廳評定為全省首批“四星級高級中學”;
2003年、2005年,兩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表彰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文化傳統

校徽

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校徽

校風

勤奮學習、尊師守紀、團結互助、艱苦樸素

教風

嚴謹創新、誨人不倦

學風

奮發進取、學而不厭

校歌

巍巍我徐中
巍巍我徐中,泱泱乎大風。
校舍虎踞靈秀域,山河環繞勢如龍。
此是吾儕之寶筏,此是吾輩之明燈。
聲名文物開先路,濟濟多世盡茂英。
最所願人才輩出,校譽蒸蒸
如松柏之長茂,如日月之恆升。
巍巍我徐中,泱泱乎大風。
巍巍我徐中,泱泱乎大風。

百年徐州一中賦

蒙昧開化,始於靈覺;文明肇興,源於教育!古彭物華,英傑輩出;中華名都,人才淵藪。教化敷暢,一中獨秀。海內區外,四萬桃李盡綻芬芳;廟堂民間,百載功勳長占鰲頭。雲龍風骨,斯文不墮;古今精華,兼容並收。科學熔爐,盡煅獨立之才;知識聖殿,長守報國之候。
溯源有清,西學東漸。積弱久矣,窮則思變。書香名苑,更弦於新政;德義華章,不改乎承擔。開科學之教風,領銜淮海;貫東西之文理,聲振龍山。待夫民國初立,帝制棄捐;鼎革方興,學堂當先。雙雄並軌,徐中肇建。其後學風益篤,校績隆攀;自是魚躍海闊,鷹翔高天。
然烽火燎烤,忍看草木零落;師生流離,誠哉人間難劫。教鞭不揚,未改英武之姿;浩然恆在,勇當禦侮之責。敢憑丹心鐵臂,以補金甌之缺。至若倭掃寇除,四海清晏;國黨竄伏,百工勃勃。雖幾度輾轉,遍歷顛沛;竟葆青春之氣,而成不朽之業。
共和肇創,重整天綱。庠序煥然,噴薄朝陽。改革東風勁吹,教育新潮激盪。重薰陶之理念,惟教學之相長。立德育以為本,成實效之琳琅。垂國中之典範,領唱楚韻;拔星級之頭籌,率歌漢章。遂有央媒臨顧,宇內名揚;領袖垂青,深寄厚望。四方俊彥,問學於故黃河畔;五洲旗幟,會盟於九里戰場。堪曰:人文薈萃之寶地,弦歌修養之殿堂。
仰茲學府氣象,濫觴乎啟發之理念,仰賴乎持續之大略,更在乎基礎之固牢。憶大草堂下,儘是杏壇之碩儒;梧桐樹上,群棲鳳凰之穴巢。葡萄架前,時聞諄諄之誨;臘梅花冷,不阻切切之教。三地齊建,英多映擷秀之輝;一脈相承,龍湖漾古河之濤。至於涓流不棄,群力共助寒門;立德為根,大愛乃鑄名校。故能演繹升學之奇蹟,屢奪奧賽之錦標。不負天外之青睞,更壯漢源之氣嘯。
欣有九里氣雄,壯我李蟠才思;漢源滋潤,助我劉向辭韻。園區移步換影,殷殷勝景人文。司母戊鼎,肅穆師德厚重;蘭亭集序,印記俯仰從容。同濟橋上,承載鬥志昂昂;氣象台下,長年誦讀敦敦。三潭印月,恰似同學美目之曈曈;世紀銅鐘,不朽辛勤園丁之振振。天文台立,志在蒼穹;聯袂寰宇,尋寶問津。勇革故法,時時探索;進無止境,日日求新。或問:有一言以概一中學子乎?必曰:行則兼濟天下,藏則無愧俯仰,如是我聞!
試看白雲山頂,千岩競秀;慶雲橋頭,新潮湧動。大漢城中,禮樂和鳴;赤子遠赴懷恩表敬。旅塵不染潔質,同學憶年朝宗。紫翠軒前,秋菊凌霜;傲然獨放,殷殷盛情。和風播烈,展心芳以呈夙願;整齊秩序,成此篇而獻真誠。
(註:此賦乃恭賀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成立110周年所作)

社團活動

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每年都會舉辦藝術節,體育節、知時節;組織學生參加助學義賣,為每位新生軍訓。
2014年12月下旬,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社團指導中心策劃舉行了2014校園迎新社團巡禮活動,社聯大型迎新演出、歌舞青春社的“一中好聲音”十佳歌手年度巔峰對決、星火動漫社的年度室外COSPLAY以及尚言口才社的高一年級辯論聯賽總決賽等,都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與好評。
2014年12月12日,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首屆“毓秀杯”校園足球爭霸賽落下帷幕

校園環境

本部:擷秀園,擷秀樓,擷秀館為徐州一中的文化核心區。擷秀園中有徐州一中老校門、李逾時烈士紀念銅像、校友碑文、假山泮池、隕石、銀杏雙驕等標誌景點。
分校:寧園,靜園,怡園和園綜合樓,一號教學樓,二號教學樓,三號教學樓,實驗樓,五級大連廊。

現任領導

王志勇:校長
肖勇:黨支部副書記
張安義:副校長
葉弘媚:副校長
陳雷:副校長

知名校友

革命烈士:王文彬、李逾時
省部級領導:郭子化、徐彬如、張光中、郝中士、萬眾一、王光中、彭敏、曹榮桂
解放軍高級將領:董宜勝、鄧守業、卜慶君、張立勛、權啟禮
民主人士:李明揚、張雲川、陳子堅
中國科學院院士:穆恩之、張涵信
美術大師:王子云、肖龍士、王肇民、朱丹
作家:程樹榛、李國濤、郭建英、郭楓(台灣)
著名企業家:麼寶剛、孟祥勝、楊休

特色

徐州一中徐州一中
徐州一中在近九十年辦學過程中,延攬了像陸承勉、王漢英、孫菊齋、張世功、房澍民、孟春申、羅富洲、張太富、蘇意如、王興華等一批名師,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人才,其中包括共和國的部長、省長、人民軍隊的將軍和科學院院士穆恩之、張涵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古生物學家侯先光等科技精英。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形成了“勤奮學習、尊師守紀、團結互助、艱苦樸素”的校風,“嚴謹創新、誨人不倦”的教風和“奮發進取、學而不厭”的學風,形成了“德育系列化,重實效;教學規範化,重質量;校園園林化,重薰陶”的鮮明辦學特色和優良的學校傳統。從徐州一中走出的學生,向以“素質好、功底厚、會學習、有能力”而備受高校歡迎和社會讚賞。
徐州一中十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學校目前有專任教師201人,本科學歷教師193名,占97%,其中有省、市名師5人,全國學科優秀教師、國家級、省級勞模、先進個人近20人,獲全國、省級優質課評比一等獎10多人,獲市級評優課比賽和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30餘人,獲市級學科帶頭人、學科優秀教師、骨幹教師、教學能手等稱號的教師20多人,20多位教師參加了“跨世紀園丁工程”的國家級骨幹教師、省級骨幹教師培訓,近10名教師獲得了碩士學位和學歷,20多位教師獲得研究生課程班結業證書。近三年來,學校有計畫的向國外派出學習的教師人數已達40人之多。
今天,徐州一中秉承“讓學生、教師、學校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不斷鞏固“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根本,以發展論英雄”的管理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態度和人文精神並重,進一步弘揚“習慣鑄就性格,細節決定成敗,質量就是品位”和“勤奮增值人生,刻苦成就事業,求知改變命運”的學校文化。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學校正全力以赴爭創江蘇省首批“五星級高中”。
正如國家級示範高中驗收結論所述:“徐州一中是一所歷史悠久、聲名遠揚、銳意改革、善育英才,既有優良的辦學傳統和豐厚的人文底蘊,又充滿著生機活力和現代化氣息的著名中學。

國際部

學校一貫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法國西蒙娜·威爾中學、聖路易中學,日本半田市乙川中學,俄羅斯梁贊市第二中學、澳大利亞大丹德農市史賓威中學、紐西蘭望格努伊中學等結為友好學校,目前已和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俄羅斯等國中學建立了良好的校際交流關係;相繼派出數十名骨幹教師前往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等國參加長、短期培訓;每年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暑期境外修學旅行活動。同時,以國際部為平台的國際課程教學加快了教育教學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為進一步提升徐州地區教育國際化水平,解決日益增多的在徐外籍人士子女就學問題,滿足周邊地區學生出國接受國際優質教育的願望,徐州一中國際部招收高中段國內外適齡學生就讀,開設IGCSE課程、AS(A-Level第一年)課程、A2(A-Level第二年)課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