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望琭

彭望琭

彭望琭,北京師範大學信息科學學院教授,珠海分校信息技術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遙感數字圖象處理、GIS、計算機套用。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彭望琭同志1978年底在文化大革命後專業歸口的浪潮中調入北京師範大學。由於努力,她的教學獲得極佳的評價。但是,十年的學業停滯和對於研究新學科的渴望,她如饑似渴的學習:學習全新的領域“遙感”,開始學習英語。由於學習的刻苦,很快通過了出國英語考試,得到訪問美國的機會。其中1984年在美國I2S公司接機和培訓,1985-1986在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空間數據分析實驗室訪問,回國後她籌建世界銀行貸款的圖像處理系統實驗室,還率先開出新課“地理信息系統”,是全國最早開此課的幾所大學之一,在國內參考書極少的情況下,獨自編寫並出版了“遙感數據的計算機處理與地理信息系統”教材,該教材獲得首屆全國優秀地理圖書二等獎。這以後,便在業務上進入遙感領域,開展教學和科研,完成多項國家攻關項目(六五攻關項目和七五攻關項目等),並有幸被邀請參加全國高層科學家論壇:香山會議。

正當她堅持教學並在學術領域向前勇攀高峰的時候,一場不幸降臨,疾病打亂了她前進的腳步,但是她的鬥志沒有削弱。 治療結束就被學校聘為教務處副處長,開始熟悉行政工作,在工作期間,籌建了多媒體教學實驗室,開展學校教學軟體評比,努力推動北師大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推廣,從來沒有以自己有病為由降低工作質量。後來學校又派她到計算中心任中心主任職務,解決當時中心的困難。這時她是雙肩挑幹部,又搞業務,又做行政,非常辛苦。但是她沒有離開教學第一線,也沒有停止鑽研業務。在工作中,她從來沒有想過為自己撈點什麼,不管遇到任何困難,她從不氣餒,即便是受到誤解和打擊,她都能從容面對。教學和科研工作從沒有間斷,繼續取得成績,獲得多個省部級獎項(見表)。也有多次出國訪問和參加學術會議的經歷。

1999-2001再次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GIS實驗室和精確農業中心做高級訪問學者。回國後,一方面推廣在美國研究的成果,一方面承擔了到珠海分校組建信息技術學院的繁重任務,現任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信息技術學院院長。五年來,她堅持在分校教學第一線,教學受到學生好評,歷年學生評教成績優秀。她最了解學生和教師的情況。在自己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帶領全體教師,發展學院的教學和科研。使學院迅速成為產學研全面發展的信息技術套用學科。

主要社會兼職:原全國“遙感”教學研究會理事長, 教育部第二屆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土資源部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中國圖像圖形學會理事, 中國遙感套用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遙感與GIS學會常務理事,珠海市計算機學會理事長,全國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委員等職。

基本資料

1985-1986在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空間數據分析實驗室訪問,1999-2001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GIS實驗室和精確農業中心訪問。原全國“遙感”教學研究會理事長,教育部第二屆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現任國土資源部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圖像圖形學會理事,中國遙感套用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遙感與GIS學會常務理事,珠海市計算機學會理事長,全國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

學術成果

分別於1992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994年獲全國首屆優秀地理圖書二等獎,1997年獲國家教委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範院校教師獎,2004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主編或參與編著教材及譯著8部,主編論文集2部,發表論文數十篇。

先進事跡

彭望琭教授主要教學和研究領域為遙感圖像數據處理、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套用等。所從事專業為計算機科學技術在地學中的套用。在這個領域她主持和參加許多科研項目,發表了數十篇研究論文,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三項。她在遙感數據計算機處理和地理信息系統的教學、教材建設上做了許多開拓性工作,並把科學研究成果不斷地充實到教學和教材建設上。獨著和合著出版“遙感概論”等教材七部,其中“遙感數據計算機處理和地理信息系統”(獨著,1991年出版)獲得首屆全國優秀地理圖書二等獎;擔任第一負責人的“地理信息系統系列課程研究”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等,共獲得教學類省部級獎項四項。她的教學在北京師範大學一直口碑相當好,許多老師提起她的教學都讚不絕口。

2002年暑期,她受北京師範大學信息科學學院派遣到珠海,組建北師大珠海分校信息技術學院,即現在的信息技術與軟體工程學院。新學校的學生與北京師範大學本部的學生不是一個水平線。她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課方法,適應這部分學生的需求,仍舊獲得學生的一致好評。目前,珠海分校人才培養定位為套用型,她便把主要精力放在計算機套用型人才培養上,自己的科學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計算機科學技術為珠海和廣東地區經濟發展服務上。

北師大珠海分校是2002年開始招生的新學校,信息技術學院是分校最早招生的五個學院之一。彭望琭同志一直是信息技術學院的主要負責人,學院從開始只有幾名教師、200多名學生,發展到現在有60多名教職工和1300多名的規模較大的學院,彭望琭同志作為學院的開拓者,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心血,為信息學院的發展和壯大做出了重大貢獻。

堅持產學研全面發展,為學院的發展開拓了廣闊前景。 為珠海和廣東省的經濟發展服務是北師大珠海分校辦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信息技術與軟體工程學院根據廣東省和教育部下發的一系列強調產學研相結合、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檔案精神,在彭望琭的帶領下,積極創造條件,廣泛與珠海地區的各類信息技術企業建立固定關係,為學院的教學、科研和實習以及學院的科研成果的轉化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已與百餘家公司簽訂協定或掛牌,成為學院的教學和實習基地,為學院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開拓了廣闊前景。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學院的教學質量。 根據新建學院的教學和發展需要,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彭望琭不失時機地將信息學院的教師由最初的幾人,發展到現在的教職工近60人,而且在年齡、職稱、學歷、培養背景等方面基本保持合理結構。

在抓好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採取各種措施,如同行教師互相聽課、青年教師教學培訓等,不斷提高全院教師的教學水平,使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逐年提高。據2006年至2007年第一學期教學評估結果看,全院教師已達40%優秀率,60%良好率,已無中、差類教學評估。

教師隊伍的擴大和穩定,使教學質量有了基本的保證,加上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得到了社會用人單位的歡迎,2006年學院有了第一屆畢業生,就業率達96.6%,是全校就業質量最好的單位之一。2007年繼續保持了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克服重重困難,大力推進科學研究。 新建學院的科研基礎和外部條件無法與老學校比,但是,彭望琭從不把這些條件作為不搞或少搞科學研究的藉口。她一直鼓勵教師想盡各種辦法參與各種形式和類型的科學研究,並且帶頭與外單位廣泛聯繫,帶頭申請科研課題,通過各種途徑進行科研合作。

在彭望琭的大力推動下,在全體學院領導和教師團結努力下,信息技術與軟體工程學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僅2006年一年便以北師大珠海分校信息學院的名義出版專(譯)著、教材、工具書三部; 完成外聯科研項目三項,在研項目八項,獲得科研經費數百萬。此外,還組織教師和學生承接校科研項目23項;廣泛參與國內外的學術會議和活動。這些活動的實施,提高了教師的學術水平,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科研和開發不僅對提高學院師生理論聯繫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也大大提高了師生的學術視野和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這對於一所剛剛成立4年的學院是難能可貴的。

堅持團結奉獻精神,團結廣大教職工不斷創新。 建院初創時期條件極差,但彭望琭帶領全院教師艱苦奮鬥,克服困難,創造條件,使學院的各項工作得到飛速發展。她十分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支持他們參與青年教師大獎賽,互相切磋教學心得。只要條件允許,鼓勵他們參加培訓、參加學術交流會,參加科研課題和發表論文,鼓勵只有碩士學位的教師繼續攻博。在日常的工作中,她堅持奉獻和團結精神,從不隨便離開校區崗位,晚上和假期堅持工作已經成為家常便飯。提倡創造性的工作作風,堅持正確方向,創造條件促進各項計畫的實現,形成全院團結奮進的良好院風。從2003年開始連續3年在北師大校本部檢查評估團的評估中獲得一類學院的評價。在珠海市和廣東樹立了良好的學院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