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老虎笙

彝族老虎笙

“彝族老虎笙”,一個原始、古樸、神秘的雲南雙柏彝族祭祀舞蹈,已經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舞蹈簡介

彝族老虎笙彝族老虎笙

“彝族老虎笙 ”又叫“虎舞”,或稱“老虎笙”。正月初八這天,由八隻老虎參加,以後每天增加一隻老虎,到正月十五增加到十五隻老虎。先來的為大老虎,後來的是小老虎。虎舞作前導的是一位稱作“垛西”的長者,虎隊成員都披著畫成虎皮的氈子,全身畫虎紋。“垛西”手持“嘣咚鼓”,帶領一隊老虎,到每家每戶前跳舞。夜間,在田間燃起火堆,虎笙繞寨而行。十五隻老虎都出場後,雌雄老小虎都齊了,全村擺酒慶賀,整夜狂歡。

舞蹈起源

雲南楚雄州雙柏縣,“笙”就是舞,舞就叫“笙”。原來,老虎笙是雲南彝族遠古時期(新石器時代)一種消災驅邪,納吉迎祥的原始文化,融匯了宗教文學、社會和民俗學原生態舞蹈,屬巫術文化。1萬多年前混沌蒙昧時期產生的舞蹈,能在民間一代一代原汁原味完整傳承至今,彌足珍貴,實在稀奇、罕見,令人肅然起敬。
雲南雙柏有一個彝族支系稱老虎為“倮馬”,認為天地萬物都是老虎創造的,覺得自己是老虎的後代,自稱“倮倮”,傳說早年當地的彝族頭人都要披虎皮,死後也要裹虎皮。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是雲南省楚雄州雙柏縣小麥地沖彝族“倮倮”支系一年一度的“虎節”,又稱“老虎笙”。老虎笙舞蹈形式,儀式由接虎神、跳虎舞、虎驅鬼掃邪和送虎四部分組成;其舞蹈形式有表現老虎生活習性的12套虎舞和表現生產勞動的一系列舞蹈。

相關傳說

老虎笙老虎笙

彝族支系阿羅人傳說:阿羅人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里,常常被豺豹蟒蛇侵擾,莊稼被野狗毀壞,山外人也來騷擾,防不勝防。後來,阿羅人把老虎皮披在身上,跳起虎舞,守衛村寨。得到獸中之王的威力,村寨安寧了,牛羊平安了,村寨一片吉祥。從此,彝族就每年都“跳老虎”。

彝族古稱“羅羅”,楚雄彝族自治州現在有20多萬自稱“羅羅濮”的彝族。彝語中,“羅羅”意思是老虎,“濮”的意思是族或人,“羅羅濮”就是“虎族”或“虎人”。專家說,虎舞是彝族古代虎圖騰的遺風。

文化內涵

“老虎笙”彝族先民認為虎屍分解創造了萬物,形成了獨特的彝族虎宇宙觀。彝族崇虎、敬虎,以虎為其祖先,自稱倮倮(漢語為虎),即自稱為“虎族”。古代彝族部落首領須披虎皮,死後以虎皮裹屍進行火葬,表示生為虎子,死後化虎。彝族在舉行祭祖大典時,大門上懸掛一個葫蘆瓢,凸面塗紅色,上繪黑虎頭,以示這家人是虎的子孫。雙柏彝族老虎笙是彝族虎圖騰的“活史料”,既古樸又原始,民族風格十分濃郁,它既是祭祀性舞蹈,又是自娛性很強的舞蹈。法裱鎮小麥地沖村是老虎笙的發源地。

表演形式

彝族老虎笙彝族老虎笙

雙柏縣法脿鎮小麥地沖、大莊鎮木久郎村,虎節祭祀活動是這樣的:先由彝族畢摩請虎神,用算卦方式在村子裡選出8名體魄健壯的年輕人作為8隻老虎,用黑氈扎於身上作虎皮,虎耳高聳,虎尾粗壯,裸露在外的胸、臉、手、腳則用黑、黃、紅、綠等顏色畫上虎紋,額頭上繪一“王”字,然後在脖子上掛一個鈴鐺,化妝成老虎的人只能表演,不得再言語。

跳虎舞時,村寨里家家戶戶燃香燭供虎神,待人們在畢摩的引導下把虎神從山中接回村里時,虎舞就依次在每戶人家逐一開跳,從房前跳到房後,從門前跳到屋裡,每戶人家都要熱熱鬧鬧地跳一場虎舞。程式是這樣的:八隻老虎先在主人家場院裡跳九圈,然後兩隻公虎進堂屋半跪在門檻上,兩畢摩身穿無領長衫,頭戴篾帽,手持竹竿和法器,竹竿上高掛一葫蘆,葫蘆底部通幾個洞,內裝火灰,站在門外兩側,將一隻腳踏在“虎”背上,邊搖鈴鐺邊念經,大意是:今天是天賜黃道吉日,我們來某某家跳虎,以驅邪除魔,求虎神守衛,保佑某某家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丁安康……這個“驅鬼除祟”的過程,彝語稱為“羅麻乃轟”。

夜晚,村頭寨尾燃起篝火,跳虎的隊伍繞寨而舞,最後在一塊寬暢的曬場上,眾虎各自用力抖動脖子上的銅鈴,鑼鼓叮叮咚咚,開始跳犁田、耕地、耙田、撒秧、薅鋤、收割、打稻穀、揚谷等稻作生產勞動舞蹈,或重複跳老虎出山、老虎開門、老虎找食、老虎找伴、老虎搓腳、老虎勾腳、老虎穿花、老虎擺尾、老虎親嘴、老虎性交、老虎孵蛋、老虎搭橋、老虎開路、老虎蓋房等一系列居家、生活、繁殖後代的舞蹈動作,彝族民眾可前往觀看,若有搗亂者,老虎會用尾巴擊之,被虎尾擊中是件不吉利的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