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峰

張高峰

張高峰,多義詞條,1. 80後環保主義者;2.近代愛國人士,《大公報》著名戰地記者;3.長春攀越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總經理。

基本信息

職位: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專家、東方治癒精神障礙第一人、中國精神疾病預防委員會。

專家簡介:張高峰

從事神經內科專業工作16年,具有豐富的神經內科臨床經驗、深厚的專科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先後主持華中地區精神疾病治療交流會議,第十五屆國際最新精神疾病治療技術交流研討會議,並參與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等十餘項,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精神疾病類大型學術、科研交流會議。先後赴美國、加拿大、瑞士參加國際精神疾病協會舉辦的現代精神疾病診療論壇會議及中醫治療精神疾病推廣指導,為國際中醫藥理論研究與推廣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外、國內雜誌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在解除患者對西藥的依賴性、成癮性方面有較成熟研究成果。

技術擅長:

1.精神科疾病的診治;預防和危險因素控制;
2.焦慮、強迫、抑鬱、驚恐障礙等神經症的治療;
3.精神分裂等頑固性精神障礙疾病的治療;
4.癲癇病的診斷、治療及康復訓練。
80後環保主義者

個人簡歷

張高峰,男,1985年2月生於貴州省盤縣珠東鄉獨迷村,大學本科學歷,熱愛環保事業,80後環保主義者。

80後環保主義者張高峰80後環保主義者張高峰

2004年9月-2007年7月貴州財經學院綠色之友環保協會理事長、會長

2007年8月-2011年10月任貴州財經學院綠色之友環保協會名譽會長

2008年10月-2010年11月回響國家“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到貴州盤縣珠東鄉工作,任盤縣珠東鄉團委副書記,分管春暉行動,任獨迷村黨支部副書記

2010年12月-今廣西玉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辦公室工作

在他所有的經歷中,雖然沒有與環保相關的專業,但他確是實實在在的環保主義者。

環保經歷

  張高峰家在盤縣珠東鄉,周圍鄉鎮煤礦和金礦的開發造成環境資源的破壞。2004年,剛踏入大學的他加入貴州財經學院“綠色之友”環保協會,2005年,當上協會會長,與家鄉政府部門開展了一次鄉鎮環保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將環保知識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以及淺顯易懂的講解傳遞給當地老百姓。

從2005年開始,張高峰組織“綠色之友”會員利用課餘時間和周末撿拾回收廢舊物品,平均一周撿拾回收廢品約100公斤左右。他們還與貴陽首家收廢網站達成意向,該收廢網長期回收學生撿拾的廢舊物品。學生通過收廢不僅能夠勤工儉學,更能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現在校園乾淨多了。不僅如此,他還發動大家變廢為寶——DIY工藝品,剛開始時只有20多件作品,幾個月後就達到了500多件,他參與製作的“塑膠桌布婚紗”得了貴州電視台主辦的DIY工藝品一等獎。在校期間,積極帶領社團開展環保學士講座、環保知識進社區、義務植樹簽名活動、環保知識競賽、環保形象大使選拔賽、DIY製作大賽、黃果樹生態考察、“環保之星”選拔賽、拓展大學生視野·呼喚大自然生機環保下鄉等活動,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也得到了環保單位的高度讚揚。在他的帶領下,協會在2006年榮獲“貴州省優秀大學生社團標兵”稱號。

與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中華環保聯合會理事陳鐸與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中華環保聯合會理事陳鐸

作為一名環保志願者,張高峰多年來一直堅持出門帶著環保購物袋、筷子,總是帶著飯盒去食堂打飯,總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自修室、辦公室,因為他要關燈。
創辦首份大學環保報刊:為弘揚“宣傳綠色理念,倡導綠色文明、共建綠色家園”的社團宗旨,創新宣傳方式。2005年11月1日,帶領團隊辦報刊——《綠色之友》,成為貴州省首份大學生自創辦的環保報刊,在學校內免費發行。“綠色之友”報的發行為該校廣大學子提供了學習、了解環境保護知識的平台,其刊出的各類豐富的環保信息,有助於增長大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另外,該報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環保主題活動,讓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到環保隊伍中來。

回家鄉宣傳環保:2007年5月1日到7日,他帶領他的團隊利用五一假期,到盤縣珠東鄉開展了環保下鄉活動,讓當地農民了解國家的有關環境政策和重要性,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的環保下鄉活動。活動內容主要圍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身體健康、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兩免一補政策、食品衛生安全與健康、水土資源與環境、怎樣克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下的環境問題展開,吸引了廣大的農民參與。同時也到他的母校——盤縣第二中學對學生進行環保宣傳教育,並向盤縣第二中學和珠東鄉的14所學校贈送了環境宣傳海報供學生參觀學習,把學生作為環境教育的接力棒。

2010年6月9日,畢業已兩年的名譽會長張高峰,應邀回校參加在校志願者的主題討論。回到綠色之友,張高峰倍感親切,是綠色之友點燃了他的激情。

為了讓更多人提升環保意識,綠色之友利用每年的世界環境保護日、節能減排宣傳周、寒暑假,走出學校進社區、串村寨、跑中國小開展環保宣傳活動。張高峰還創辦了首家高校社團獨立網站。現在,他又利用閒暇進行一些節能方向的發明、製作,同時發起成立了“六盤水生態協會”,吸收了當地多家從事能源開發利用的企業作為會員。他希望通過這些舉動去影響並帶動更多人種下綠色的種子。

2011年9月29日,正值貴州財經學院綠色之友環保協會成立十周年之際,遠在廣西工作的他,又一次來到學校,參與學校的環保活動,共同祝賀社團成立十周年,還組織部分自願者捐款捐物,為環保出力,呼籲大家要堅決打好環境保護攻堅戰。

《大公報》著名戰地記者

張高峰(1918年12月22日~1989年4月6日),原名張之俊,近代愛國人士,著名記者,天津市寧河縣蘆台鎮人,漢族。

經歷

1918年農曆11月20日,張高峰出生在薊運河畔蘆台鎮(今屬天津市寧河縣)。其祖父張信儒是縣中學國文教師,當地知名書法家。其父張繼曾北京大學畢業後,回母校天津南開中學任理化教師。張高峰7歲喪父,家道中落,母親帶著他和3個妹妹、弟弟投親靠友,艱難度日。家境的貧寒和童年的艱辛,使張高峰自幼感受到了世態炎涼,萌生了改變命運的追求,也培養了他自強自立、敢作敢為的性格,13歲便隻身到天津求學,1933年轉到天津河北中學(後改名民德中學)讀書。國中畢業後,又轉到北站外天津水產專科學校。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天津、北平讀完了初、高中。
天津是華北重鎮,不僅工商業發達,而且文化氛圍濃厚。張高峰因此開闊了眼界,特別是學校圖書館供學生閱讀的各種報紙,深深地吸引了他,成為他每日必讀之物。他感到,做一名新聞記者,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可以為百姓仗義執言,還可以評點時政,是個令人羨慕而且自由的職業。他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寫作能力,並且嘗試著與志趣相同的同學一起辦刊物,儘管入不敷出,最終失敗了,但他作記者的追求卻日益明確了。
1933年,日寇進犯華北。當時的熱河省主席、軍閥湯玉麟竟不放一槍,拱手讓出承德,全國譁然;湯部倉惶潰退天津,散兵游勇橫行街市,擾民害民。正在天津讀國中的張高峰激於義憤,撰文《可殺的湯玉麟》,發表於天津《中南報》。這是他生平第一篇見諸報端的文章,而且直接抨擊時政,為百姓疾呼。晚年憶及此事,張高峰說:“殺不殺湯玉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第一次通過報紙公開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那年他15歲,從此開始了寫作生涯。
迷戀上新聞工作之後,張高峰轉到文化古都北平求學,課餘便到一家通訊社勤工儉學,刻寫鋼板貼補生活的同時,學習跑採訪、寫稿件。他寫的一篇諷斥當時冀東偽政權漢奸部隊的文章,差點引來殺身之禍。軍方到蘆台抓人,其母四處求告,甚至寧可交出小兒子抵罪,也要保住長子性命。直到鄉紳出面作保,稱“小孩子不懂事,且饒一回”,風波才告平息。其弟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險些為兄抵“罪”的往事,一時成為笑談。
1937年“七七事變”,平津淪陷。張高峰不甘做亡國奴,淚別故鄉親人,投筆從戎,南下參加了平津流亡學生抗敵宣傳隊,隨軍在戰地服務。在著名的台兒莊戰役中,他隨軍冒著炮火工作,同時采寫戰地通訊,投寄鄒韜奮先生,發表於先生主辦的《抗戰》三日刊,並從此建立了聯繫。韜奮先生對青年的關愛扶持和對工作的認真負責,給張高峰很大影響,成為他從事新聞工作的一課,受益終身,並且引為榜樣。1938年2月又參加了台兒莊戰役,采寫戰地通訊,文筆犀利,作品均發表於鄒韜奮在漢口主編的《抗戰》三日刊。後轉赴長沙,加入“國際新聞社”工作。翌年,兼任中國共產黨邵陽《觀察日報》特約記者。他的採訪足跡遍及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各省,還曾北渡黃河到晉南八路軍抗日根據地採訪。除采寫新聞通訊外,還創作了新體詩《兒童哨》、《狂流》發表於重慶《新華日報》。1940年考入武漢大學政治系讀書,同時兼任《大公報》特約通訊員。並參加“中國青年記者協會”。在校期間,主編《新聞部隊》壁報,從事各種進步活動,後被勒令退學。
1938年10月,張高峰在長沙通過著名愛國人士、社會活動家劉良模結識了著名記者范長江,隨即加入范主持的國際新聞社作特約記者兼湖南《觀察日報》特約記者,同時成為中國青年記者學會(現中國記協前身)早期成員。
1940年,已在武漢大學(時遷四川樂山)讀書的張高峰,課餘堅持新聞實踐,不僅經常向各報投稿,還在校內主辦了“新聞部隊”壁報,舉辦全國報刊展覽。適逢《大公報》招收四川通訊員,他通過投稿自薦,終於成為國內最有影響的《大公報》特約通訊員,並破例獲得“收報人付費新聞電報憑證”。張高峰生前回憶,“大公報用人不問資歷,惟才是舉,合則用,不合則去。我是一個他們連面都不曾見過的青年學生,卻成為大公報第一個有權發新聞專電的通訊員,實際上是大公報唯一的‘以稿計酬’的記者”。《大公報》如此信任,促使他越發認真工作,願意為之爭光。 
1942年12月張高峰任《大公報》戰地記者,赴河南採訪。
1943年2月《大公報》發表了他采寫的通訊稿《豫災實錄》(原名《飢餓的河南》),揭露河南遭受“水、旱、蝗、湯(恩伯)”四災的悲慘情景。觸怒蔣介石,罰《大公報》停刊3日。並以“共產黨首領”的罪名將其逮捕,關押數月,這在當時河南被稱為“張高峰事件”。直到日軍大舉進攻中原,湯部潰不成軍,他才得以“查無實據”獲釋,經陝西回到重慶,《大公報》專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茶話會,對其發揚正氣、不畏權勢,大膽揭露國民政府的倒行逆施,給予很高的評價。至此轟動河南的“張高峰事件”就畫上了句號。事後化名張大雷寫成《我是怎樣被捕的》一文,發表於《新華日報》。
1944年秋張高峰再入武漢大學讀書,兼《大公報》通訊員。1945年抗戰勝利後,回重慶任《大公報》記者,負責外交、財政新聞採訪。1946年後調任《大公報》駐天津、北平、瀋陽特派記者,駐東北特派員。他采寫多篇通訊報導,以反對內戰,反美援蔣為主線,為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敲響喪鐘。1948年重慶《大公報》連續發表張高峰的3篇通訊:《嚴寒東北》、《乾枯東北》、《跌在槽房里》。
1949年後,張高峰先後任《大公報》商業組組長、天津記者組組長、華北記者站負責人。後因“左”風泛濫,他被下放到黑龍江安達市,改做商業工作。1963年調回天津,在市工商聯編寫工商史料。“文革”中又被遣送東郊區“五七”幹校勞動,後轉農村插隊。1978年落實政策,才調到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從事文史資料的徵集和編寫工作。曾主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天津近代人物錄》、《化工先導范旭東》等書。歷任天津市政協第六、七、八屆委員,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寧河縣及蘆台鎮地方史志編修委員會顧問,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

逝世

張高峰晚年體弱多病,仍堅持寫作,在海內外發表文章約30萬字,晚年撰寫的大量回憶文字,一是靠他當記者的採訪經歷和善於積累資料,再是他有過人的記憶力。1988年他曾為《天津畫報》創刊號寫了一篇關於勸業場一帶的歷史變遷,題為《郊野·梨棧·勸業場》,竟成最後遺作。1989年4月6日病逝於天津,終年71歲。

社會評價

張高峰先生一生正直坦蕩,做人如此,做工作也如此。是在中國新聞史上留下痕跡的人物,這痕跡又與中國報刊史上迄今出版時間最長的《大公報》相聯繫。2002年在《大公報》創刊百年紀念活動中,在許多場合、許多文章中,已經辭世十餘年的張高峰一再被人提起,說得最多的就是他在1942年深入民間採訪,大膽向全國披露了河南大災實情,大公報總編王芸生根據他的通訊《豫災實錄》寫了那篇著名社評《看重慶,念中原》,以及由此引發蔣介石下令大公報停刊三天、湯恩伯在河南逮捕張高峰等一系列事件。回顧張高峰走上新聞之路,有對事業的熱愛和不懈追求,有反覆曲折的實踐磨礪,有前輩名師的引導培養,也有大公報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諸多因素成就了他的記者生涯。

長春攀越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總經理

男,34歲,現為長春攀越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總經理。
1976 年10月出生於吉林省公主嶺市,1999年畢業於吉林省建築工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獲本科、工學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市場行銷專業,獲研究生、管理學碩士學位。
2001年-2007年任吉林亞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行銷策劃部經理,2007-2009年先後任江蘇吳中集團吉林吳中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吉林省盛世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行銷總監。2009年自主創業,創立長春攀越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任總經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