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浩(1270~1329)

張養浩(1270~1329)

正文

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幼有義行,好讀書,初被薦為東平學正。後拜監察御史,歷官翰林學張養浩(1270~1329)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職。因父老辭官,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災,到任四月,勞瘁去世。
張養浩為官方正,敢於直言犯諫武宗時,曾因議立尚書省事,大違當政者意,被構罪罷官,他恐遭禍,變姓名逃去。英宗時又曾為內廷張燈為鰲山事上諫而險遭不測。他的散曲多是在辭官歸里後所寫,由於對宦海風波、世態炎涼有切身體察,因此能作比較真切的描寫。如“才上馬齊聲兒喝道,只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裡恰心焦。禍來也何處躲?天怒也怎生饒?把舊來時威風不見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觸至深,因此能寫出這樣沉痛的句子。而當他寫到歸田之後,則輕鬆自如的心情躍然紙上,“中年才過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樣看”(〔雙調·水仙子〕),“掛冠,棄官,偷走下連雲棧,湖山佳處屋兩間,掩映垂楊岸。”(〔中呂·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寫與鷗鷺為伍,與雲山為友,使他心曠神怡。他的詠吟山水的優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隱”題材的作品,調子仍然是比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遠離囂塵去過田園生活,以遠禍全身。
張養浩對人民疾苦也比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懷古興嘆之際能聯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類題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籌。又如小令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詠喜雨》,是他在陝西救災時所作,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災區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生活。在元代散曲中這些作品是難能可貴的。
《太和正音譜》評張養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指出他的作品格調高遠。他的作品文字顯白流暢,感情真朴醇厚,無論抒情或是寫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較少雕鏤。《潼關懷古》小令,以及一些寫退隱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藝術風格。然而他的寫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麗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水仙子〕《詠江南》),“鶴立花邊玉,鶯啼樹杪弦”(〔慶東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總的藝術格調中還有所變化,散曲色調比較豐富。
張養浩著有散曲集《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傳世。據《全元散曲》所輯,今存小令161首,套數2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