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三國時期曹魏五子良將之一]

張郃[三國時期曹魏五子良將之一]

張郃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先從韓馥,後投袁紹,在與公孫瓚的交戰中多有功勞。官渡之戰時,張郃受郭圖陷害,率眾投降於曹操,得以重用,隨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功。後來,張郃隨夏侯淵駐守漢中,在夏侯淵被殺後暫代主帥,維持敗兵殘局。魏明帝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奉命救援隴右,在街亭大敗蜀將馬謖,導致諸葛亮撤兵;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張郃隨司馬懿前往相拒。後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而亡。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張頜張頜
東漢末,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初平二年(191),袁紹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後因拒幽州割據勢力公孫瓚有功,升寧國中郎將。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中,建議袁紹派重兵增援烏巢未被採納。袁軍因而大敗。張郃反遭誣陷,憤而投奔曹操,任偏將軍。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二十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被蜀將張飛擊敗。後任蕩寇將軍。二十四年正月,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南),當夏侯淵戰死,全軍面臨覆沒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後屯陳倉(今寶雞東)。曹丕稱帝後,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郡治今甘肅涇川北)胡羌,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今屬湖北荊沙)。魏太和二年(228)春,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張郃領兵5萬,與蜀軍前鋒馬謖戰於街亭(今甘肅天水東南,一說今張家川北),先將蜀軍圍困,絕其汲道,使其饑渴混亂,爾後督軍攻擊,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五年六月,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今天水南)遇諸葛亮伏兵,中箭亡。張郃戎馬一生40餘載,被稱為曹魏五大良將之一。以用兵巧變著稱,又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

人物性格

張頜畫像張頜畫像
張郃為人心思細密,他精通曆算,又擅長戰場規劃與謀略,在多次作戰前必會分析敵我軍勢,然後再作詳盡的謀略。在多次戰役中顯示張郃並不只是武將一個,而張郃更能稱得上儒將。例如在袁曹的官渡大戰、蜀魏的漢中戰、定軍山之戰都薦舉出不少計謀,又或是破謀等例如黃忠的“反客為主”之計、諸葛亮的“埋伏計”和算出蜀軍急攻陳倉的糧數等。可見張郃的智謀並非池中物,連曹操都將之比擬為韓信。
與韓信相比,二人有一些共同點:
第一,兩人同樣精通曆法;
第二,兩人同樣善於算數;
第三,兩人皆為儒將型的大將。
此外,張郃雖為將卻愛樂儒士,嘗薦同鄉卑湛經明修行,詔曰:“昔祭遵為將,奏置五經大夫,居軍中,與諸生雅歌投壺。今將軍外勒戎旅,記憶體國朝。朕嘉將軍之意,今擢湛為博士。”(被皇帝下詔嘉獎,將張郃比作愛好儒學的東漢大將祭遵,並將卑湛提升為博士。)
張郃亦善處理各種變數,善於安排陣營的布局,推算出戰鬥的情勢及地形,無不如計,蜀軍中自諸葛亮及以下的人都十分忌憚他。
雖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基於“擁劉反曹”的思想,在前期更是將張郃描寫的無勇無謀,但小說終究是小說,無法掩蓋歷史真相。因而後期,將張郃英勇無比的形象突出描寫,在九十九回中被諸葛亮圍攻,一人拍馬舞槍,衝出重圍,在萬軍之中往來衝突,再在亂軍中救出副將戴陵,連諸葛亮都稱譽他勇武過人,更視其為蜀中之害,可見張郃為智勇雙全的魏國名將。

史書記載

張郃字俊乂,河間鄚人也。漢末應募討黃巾,為軍司馬,屬韓馥。馥敗,以兵歸袁紹。紹以郃為校尉,使拒公孫瓚。瓚破,郃功多,遼寧國中郎將。太祖與袁相距於官渡,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鳥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太祖得郃甚喜,謂曰:“昔子胥不早寐,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拜郃偏將軍,封都亭侯。授以眾,從攻鄴,拔之。又從擊袁譚於渤海,別將軍圍雍奴,大破之。從討柳城,與張遼俱為軍鋒,以功遷平狄將軍。別征東萊,討管承,又與張遼討陳蘭、梅成等,破之。從破馬超、韓遂於渭南。圍安定,降楊秋。與夏侯淵討鄜賊梁興及武都氐。又破馬超,平寧建。太祖征張魯,先遣郃督諸軍討興和氐王竇茂。太祖從散關入漢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至陽平,魯降,太祖還,留郃與夏侯淵等守漢中,拒劉備。郃別督諸軍降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近軍容渠,為備將張飛所拒,引還南鄭。拜湯寇將軍。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其後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短兵接刃。淵遂沒,郃還陽平。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太祖在長安,遣使假郃節。太祖遂自至漢中,劉備保高山不敢戰。太祖乃引出漢中諸軍,郃還屯陳倉。

文帝即王位,以郃為左將軍,進爵都鄉侯。及踐阼,進封鄚侯。詔郃部與曹真討安定盧水胡及東羌,召郃與真井朝許宮,遣南與夏侯尚擊江陵。郃別督諸軍渡江,取洲上屯塢。明帝即位,遣南屯荊州,與司馬宣王擊孫權別將劉阿等。追至祁口,交戰,破之。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詔曰:“賊亮以巴蜀之眾,當(力虎)虎之師。將軍被堅執銳,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戶,並前四千三百戶。”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至荊州,會冬水淺,大船不得行,乃還屯方城。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郃,因問郃曰:“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郃知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詔郃部還京都,拜征西車騎將軍。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郃雖武將而愛樂儒士,嘗薦同鄉卑湛經明修行,詔曰:“昔祭遵為將,奏置五經大夫,居軍中,與諸生雅歌投壺。今軍外勒戎旅,記憶體國朝。朕嘉將軍之意,今耀湛為博士。”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謚曰壯侯。子雄嗣。郃前後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戶,封郃四子列侯。賜小子爵關內侯。

戰績縱覽

張郃張郃
191年,袁紹取冀州,韓馥戰敗,張郃率兵歸附袁紹,任校尉,用來對抗公孫瓚。後來,公孫瓚被擊敗,張郃功勞很大,升為寧國中郎將

200年,曹袁兩軍相持於官渡,袁紹派淳于瓊率萬餘人護送軍糧,屯於烏巢。曹操留將守營,親自率兵偷襲烏巢。張郃認為曹操兵精,淳于瓊必敗,應迅速去救援,而袁紹的謀士郭圖卻建議進攻曹操的大本營。袁紹採納了郭圖的建議,張郃勸阻,袁紹不聽,只派輕騎去救烏巢,而派重兵去進攻曹操的大本營,結果不能夠攻下。很快,烏巢兵敗,訊息傳來,袁軍軍心動搖。郭圖聞訊後大為羞愧,為推卸責任,誣讒張郃不賣力作戰,失敗後還出言不遜。張郃心中害怕,與將軍高覽憤而投奔曹操。曹操聞張郃來降,十分高興,將此事比作微子去殷、韓信歸漢,於是拜張郃為偏將軍,封都亭侯,授予他部隊,隨軍作戰。

204年,張郃隨曹操攻克鄴城,大敗袁尚。次年,又隨曹操在南皮消滅袁譚勢力。

207年,曹操遠征烏桓,張郃與張遼共為先鋒。戰後,張郃因功升為平狄將軍。後來,張郃又參加了征討管承,征討陳蘭、梅成等人的作戰。

211年,馬超、韓遂叛亂,張郃隨曹操出征,在渭南大破關中軍。繼而,張郃率軍圍攻安定,擊降楊秋

214年,馬超在張魯支持下,捲土重來。張郃跟隨夏侯淵擊敗馬超,並平定了宋建的叛亂215年],曹操親率大軍進攻漢中,從散關入,派張率五千步兵在前開道,一直到陽平。張魯投降,曹操回軍,留張郃與夏侯淵、徐晃等守漢中,以拒劉備。同年,張郃率兵南下進攻巴西郡,欲遷徙當地百姓到漢中。劉備派征虜將軍張飛為巴西郡太守,抗擊張郃。張郃軍進至岩渠,被張飛擊敗,率殘部退回南鄭,改任蕩寇將軍。

218年,劉備進攻漢中,屯於陽平,夏侯淵、張郃、徐晃等率軍迎擊,張郃負責防守廣石。劉備親自率精兵萬餘人,分為十部,夜間猛攻張郃。張郃親自率兵與蜀軍進行搏鬥,劉備不能攻克。次年,魏軍主帥夏侯淵在定軍山戰死,曹軍大敗,張郃同敗軍一起退守陽平關東。司馬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推舉張郃繼夏侯淵為魏軍主帥。張郃出任,指揮士兵,布置營寨,軍心安定。劉備欲渡漢水來攻,見魏軍在漢水以北列陣相迎,劉備於是放棄渡河,隔水相持。不久,曹操遣使令張郃假節。後來,曹操親自進攻漢中,不能取勝,於是撤出漢中的部隊,令張郃屯兵於陳倉

220年,曹丕即位,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不久,曹丕稱帝,又進封張郃為鄚侯,隨即命令張郃跟隨曹真征討安定的胡羌,之後與曹真一同進朝朝見。

223年,張郃同夏侯尚一起進攻江陵。張郃別督諸軍渡江,攻取洲上屯塢。

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張郃奉命屯兵荊州,與司馬懿進攻孫權部將劉阿等人,追至祁口交戰,擊敗吳軍。

228年,蜀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回響。魏明帝曹叡加張郃位特進,使督諸軍,與蜀將馬謖戰於街亭。馬謖依守南山,下不據城,被張郃截斷水源,殺得大敗。繼而,張郃又平定了三郡的反叛。魏明帝曹叡下詔嘉獎張郃,增加食邑1000戶,前後一共4300戶。司馬懿在荊州訓練水軍,欲從沔江順流進入長江伐吳,魏明帝曹叡命令張郃率關中諸軍去荊州接受調度。張郃到達荊州後,正值冬天水淺,大船無法通行,於是又回軍屯駐方城。同年年底,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圍陳倉。魏明帝曹叡急招張郃進京,把三萬士兵交給他指揮,並派遣武衛、虎賁等侍衛保護張郃。魏明帝還親至河南城置相酒送,問張郃能不能來得及救援陳倉,張郃判斷諸葛亮軍沒有糧草,一定不能持久,便回答等援軍趕到時,諸葛亮已經退走。張郃率軍連夜趕到南鄭,諸葛亮果然退軍,於是奉詔還於京都,被拜為征西車騎將軍。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張郃隨司馬懿前往相拒。後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死亡,被謚為壯侯,兒子張雄繼嗣。由於張郃前後征戰有功,魏明帝分張郃的食邑,封張郃的四個兒子為列侯,封他的幼子爵為關內侯。

生平經歷

降曹始末

張郃烏巢之戰
張郃為曹操“張樂於張徐”五員大將之一,五子各有所長,而郃尤以巧變著稱。張郃起自袁紹屬下歷任校尉、寧國中郎將,於官渡之戰降於曹操。

官渡火燒烏巢的瞬間,《三國志·張郃傳》對袁紹方的謀劃有詳細記載:“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官渡之戰的過程不用多說,由以上記載便可知張郃深知兵機,烏巢之事的帶來的變化已在其所料之中。然而,這次爭論,卻為張郃降曹埋下伏筆。

《張郃傳》:“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郃懼,乃歸太祖。”以袁紹軍破而後張郃降,然則傳後的裴松之注

《武帝紀》《袁紹傳》對此說存疑。《武帝紀》:“(袁紹)乃使張郃、高覽攻曹洪。郃等聞瓊破,遂來降。紹眾大潰。”《袁紹傳》:“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紹眾大潰。”這兩說都是張郃降而後袁紹軍潰。

關於張郃降曹的原因,本傳記為郭圖進讒言:“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三國志》所記,應有此事,不過《郃傳》袁紹軍先破而後張郃降這一說法就有很大疑點。《郃傳》、《武帝紀》與《袁紹傳》同出於《三國志》,在此事上就寫作立場而言,後二者較為可信,而《郃傳》將此順序小有改變,所要掩示的,也正是《武帝紀》與《袁紹傳》沒有掩飾的------張郃降而後袁軍潰,更進一步可以理解為張郃的投降是袁軍崩潰的重要原因。烏巢被燒,袁紹敗局雖成,然而也應該是餘糧盡軍心散之後的事,事實上卻是在烏巢被燒瞬間,這樣龐大的軍隊頓時土崩瓦解。不難發現,張郃在此時起了幾乎是關鍵的作用。曹操火燒烏巢之時,“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郃傳》。這裡所領“重兵”的無疑是張郃、高覽,二人的突然投降,使得袁紹的這支“重兵”或降或逃,一下子煙消雲散,受烏巢之火與重兵覆沒的雙重打擊,袁軍才馬上軍心散亂以至崩潰。否則若是袁紹糧盡前全軍死戰,曹操方即使勝利也要付出相當大的傷亡。所以由此可見張郃在這裡作用的明顯。另外要說的是張郃對投降時機的拿捏也是相當到位,不負“巧變”之名。《袁紹傳》:“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張郃的投降,是在曹操燒烏巢後回營這一瞬間,此時曹軍根本就未對袁紹採取進一步的行動,烏巢之火的影響也沒有明顯化,而以軍力來看,張郃、高覽所領的“重兵”未必處於劣勢,這樣情況下的投降,應該稱得上是非常之舉,而這也正是張郃拿捏準軍機變化的表現。事實證明,這成為左右後來戰局的關鍵,對曹操而言而是得到了相當大的一筆籌碼。所以對於張郃來歸,曹操驚喜之餘,有“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之喻,以之為“偏將軍、都亭侯”,可以說是相當厚待。

惡戰劉備

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餘 ,分為十部,夜急攻郃 。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陳壽後評稱張郃用兵以巧變稱,而此戰則顯示出他的嚴整堅重。劉備起自河北,又曾北從袁紹,對張郃向來應有所知,陽平廣石之役可能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魏略》“淵雖為都督,劉備憚郃而易淵。及殺淵,備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意以未得張郃而不滿。夏侯淵“虎步關右,所向無前”,又素號知兵,卻為劉備所輕,張郃在關右漢中諸戰皆為淵部下,反倒為劉備所重憚,從劉玄德顧諸葛亮於鄉野、識馬謖於病中的閱人之道來看,也略見張郃的不簡單。夏侯淵敗死,“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 。郃出,勒兵安陣,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遂不致為劉備所乘,亦可見張郃在軍中的威望。後來,曹操親自進攻漢中,不能取勝,於是撤出漢中的部隊,令張郃屯兵於陳倉。

江陵之戰

魏文帝繼位,以張郃為左將軍,“詔郃與真討安定盧水胡及東羌,召郃與並朝許宮,遣南與夏侯尚擊江陵”《郃傳》。魏初,諸曹夏侯從戰統軍是定俗,而真正在前線奮戰的,卻是張郃這樣的外姓將領。
江陵之戰,《郃傳》只記為:“郃別督諸軍渡江、取洲上屯塢。”《吳主傳》:“(黃武元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權遣呂范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二年春正月,曹真分軍據江陵中州。”由以上二傳可見,帶兵分據中州的便是張郃。 《朱然傳》 :“魏遣曹真、夏侯尚、張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為其勢援,連屯圍城。權遣將軍孫盛督萬人備州上,立圍塢,為然外救。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時欲退,郃據州上圍守,然中外斷絕。權遣潘璋、楊粲等解而圍不解。”這一段更是詳寫其過程。這個江中洲具有相當重要軍事意義,對曹魏而言,可以阻斷對江吳軍的救援,對東吳而言,以之為基地可以隨時進擊江陵城下,換句話說,占據了江中洲,便把握了整個戰局的主動,事實上,正是由於後來魏軍占領了江中洲,使得東吳多支援軍長期束手無策。對於江中洲的地位,東吳方事先也有相當的認識,故以“萬人備州上,立圍塢”。而張郃渡江擊孫盛,從前後相關記載來看,實乃江陵之役中最大的硬仗。《潘璋傳》:“魏將夏侯尚等圍南郡。分前部三萬人作浮橋,渡百里洲上。諸葛瑾、楊粲並會兵赴救,未知所出,而魏兵日渡不絕。”單由浮橋延至陸上一點登入,不可能搶灘成功,而必須以水軍配合,或是協助排除守軍對浮橋的干擾,或是從背後牽制吸引洲上的守軍的兵力。水陸兩方的配合本來就具有相當的難度,而由浮橋登入,更是將己方一線暴露在敵方的一面中,因而最具艱險。

《夏侯尚傳》:“黃初三年,車駕幸宛,使尚率諸軍與曹真共圍江陵。權將諸葛瑾與尚軍對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軍於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將步騎萬餘人,於下流潛渡,攻瑾諸軍,夾江燒其舟船,水陸並攻,破之。”先下流潛渡牽制水軍,再由陸路登上江中渚,便達到“水陸夾攻,破之”的效果。

《三國志·諸葛瑾傳》後注引《吳錄》:“曹真、夏侯尚等圍朱然於江陵,又分據中州,瑾以大兵為之救援。瑾性弘緩,推道理、任計畫,無應卒倚伏之術,兵久不解,權以此望之,及春水生,潘璋等作水城於上流,瑾今攻浮橋,真等退走,雖無大勛,亦以全師保境為功。”

《夏侯尚傳》中“入據江中渚”的,應是吳將軍孫盛。《尚傳》“尚夜多持油船”這裡的“尚”官方記功語氣很重,然而也意多隱晦,可指“夏侯尚部”,也可指“夏侯尚軍”,但夏侯尚作為諸軍統帥,親自渡江涉入險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張郃此時正是夏侯尚所督之部。
此戰水陸兩線,吳方從正面帶來最大的壓力當是孫盛屯塢里的萬餘人,而率主力渡江激戰的,最終將孫盛部擊破占領江中渚的,乃是張郃。

街亭之戰

張郃街亭之戰
魏明帝繼位前後,曹操以來的元老宿將,所余著惟曹真、張郃、徐晃等人,司馬懿起自曹丕左右,於文帝時代在魏國迅速崛起。魏國的軍事重心大致可歸於江漢與關中兩區,張郃前在關中隨夏侯淵平定諸羌胡及枹罕宋建,淵死代之統領漢中諸軍,文帝時“郃與真討安定盧水胡及東羌”;後又在江陵之戰督諸軍奮戰,“明帝即位,遣南屯荊州,與司馬宣王擊孫權別將劉阿等,追至祁口,交戰,破之。”江漢與關中諸軍都曾受張郃統領。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首出祁山。

《三國志·諸葛亮傳》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三國志·曹真傳》 :“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郃擊亮將馬謖,大破之
《三國志·張郃傳》 :“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
張郃的出戰,《亮傳》:“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關中的劇變,使得魏明帝不安之下移駕西鎮長安,面對諸葛亮從祁山方向而來的主力,魏明帝派出的領軍將領是張郃。“加郃位特進”, 《宋書·百官志》 :“特進,前漢世所置,前後二漢及魏、晉以為加官,從本官車服,無吏卒。晉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諸公下,驃騎將軍上。”東晉制:“特進,驃騎,車騎,衛將軍,諸大將軍,諸持節都督。右第二品。”綜上來看,“特進”在曹魏也應是與“驃車衛”近級的高位,然而,這是臨時的加官。張郃行伍起家,根據《三國志》本傳的記載來看,此時為左將軍、鄚侯,這在曹魏政權下已是外姓將領的極至了,畢竟張郃既非諸曹夏侯嫡系,又非諸帝身邊近臣,即使此後再有功,也被當權者想辦法把功勞轉移給了親信嫡系。所以終文帝一世與明帝初年,雖張郃數戰有功,卻未得升進。然而此時明帝的大將,曹真被牽制、司馬懿在荊州,能用的就只剩張郃。而一但戰敗,明帝自身所在的長安便將暴露在蜀軍面前,此時明帝也是抱著搏一把的心態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了張郃身上,“特進”就是在這關鍵時刻對張郃的破例提升。

街亭之戰,成為三國的經典戰例之一,而馬謖由此戰成為後人的笑柄。《三國志·馬謖》:“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後人多以此戰笑馬謖不知兵,然而卻很少看到,馬謖面對的,是知兵善變的張郃。
史稱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這樣的智商,斷不是隨便犯低級錯誤的人,街亭之事,《諸葛亮傳》:“謖魏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諸葛亮自貶三等疏對於街亭之敗的陳述為“不能訓明章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何以為“舉動失宜”,?《張郃傳》“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在《王平傳》有:“謖舍水上山,舉錯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馬謖的“舍水上山,舉錯煩擾”正違了軍法,所以諸葛亮便有“不能訓明章法之言”。在優勢情況下,統領大軍對敵卻不敢踞城硬戰,試圖上山踞險,舉錯煩擾,無不表明,一向“好論軍計”的馬謖“臨事而懼”了,一懼之下,便失去理智,罔顧軍法,這正應了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之言,馬謖之失,不在於才智,而在於器量,令他所恐懼失常的,是張郃的威名。而此戰中的張郃,的確是與他一直的威名相符,輕鬆的利用馬謖的破綻將其全軍擊敗。在不利情勢下冷靜應變,最終抓住對方破綻將之擊破,使得己方的不利得以全面扭轉,這看似平凡實際上卻又是難為之事吧。此役之後,諸葛亮費盡心思所造成的大好形勢頓時全部喪失,不得不退回漢中。諸葛亮出祁山最成功的一次,卻以張郃的完勝而收場。而張郃隨後又拔軍討平了叛魏應蜀的南安、安定、天水三郡。
街亭一戰,實際上是張郃以孤軍擊敗蜀軍的主力,這樣的結果令魏明帝也為之感動,《郃傳》:“詔曰:‘賊亮以巴蜀之眾,當虓虎之師。將軍被堅執銳,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戶,並前四千三百戶。’”壯語之下,也是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吧。

陳倉之戰

陳倉之戰陳倉之戰
街亭之戰後,諸葛亮利用關中空虛之機復出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郃。”作為外姓將領,能得到這樣的待遇,這在曹魏建國以來絕對是未有之事。由此可以看到魏明帝對張郃的信重。而之後的事實,也驗證了張郃熟知兵機:“因問郃‘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郃知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這就是傳說中的料敵千里之外吧。儘管張郃已料到了陳倉之戰的結果,為使明帝安心,他還是晨夜進軍,“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陳倉圍解,張郃被招還京都,“拜征西車騎將軍”。僅次於大司馬曹真與大將軍司馬懿。這個名號應該是夾雜了種種含義的,“車騎”是由左將軍的提升,這本是一直以來行伍出身的外姓將領在曹魏政權下從不曾達到的高度,而“征西”既是一個軍號,又隱含了對張郃長期以來在西線諸戰特別是街亭之戰中立下功績的感念。這幾種複雜的感情夾雜在一起,便產生了“征西車騎”這樣一個前所未有又威武無比的軍號。在曾經共同奮戰的同輩人逝去後這么多年,張郃才達到他的最高點。

木門道之戰

木門道遺址木門道遺址
黃初五年,諸葛亮復出祁山,大司馬曹真病死,明帝使司馬懿西屯長安。此時張郃以征西車騎將軍受司馬懿節制。最初的部署, 《漢晉春秋》 :“宣王使要(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 《晉書·帝紀第一》:“張郃欲分軍往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司馬懿欲以主力救祁山,而張郃建議多留兵後鎮以防諸葛亮來襲。

其結果是《漢晉春秋》:“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得還。”諸葛亮分兵襲了上邽。這正是張郃先前欲分兵防備的,而司馬懿的恐前軍不能當之慮則多餘了。在這裡,司馬懿初次主持對蜀作戰,所求的只是不喪師,而以張郃的豐富戰鬥經驗,他的主張則是制敵之策,兩者的處發點都是慎重,而明顯在這樣的戰爭中張郃更務實一點。諸葛亮退走,司馬懿又追至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懸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事在《漢晉春秋》。

蜀軍出兵以來,並未有重大損失,在祁山一線還保留著相當的實力,《晉書·帝紀第一》:“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由此可見蜀軍還占據了一定地利,魏軍與之正面衝突未必能占到便宜,在此情況下張郃之策有正有奇,不給蜀方以空隙,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可謂萬全。《漢晉春秋》:“五月辛巳,(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駑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蜀書·王平傳》里便提到:“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這裡“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故有其原因,《王平傳》:“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那么此時王平所領便至少有原五將之兵,加以堅守重圍,即使巧變如張郃,也無計可施,“郃不能克”,但也表明不是軍敗,所以“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所擊破的應是司馬懿部。“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駑三千一百張”應是一場相當大的敗仗,《三國志》里各傳原文,對此戰的以上過程盡皆隱去不提:《張郃傳》:“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諸葛亮傳》:“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陳壽掩蓋了司馬懿敗戰的事實,然而終究還是在《王平傳》中描述了一點詳情,即使在這裡,司馬懿之敗也被略去。此戰的結果,《三國志》諸傳皆為蜀軍糧盡退兵。

《三國志·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膝,薨,謚曰壯侯。”這是較正式的說法,然而卻是為司馬懿隱諱,關於實情,《魏略》所記甚是清楚:“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木門之戰的過程,劉琳注《華陽國志·劉後主志》,轉引《御覽》卷291,引袁希之《漢表傳》: “亮糧盡,軍還至青封木門。 郃追之。亮駐軍,削大樹皮題日:‘張郃死此樹下’,豫令夾道以數千強弩備之。郃果自見,千弩俱發,射郃而死。”“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曹操定出這樣的軍法,也是當年有所認識的:征張繡之戰,曹操正是以死地之兵,擊退追來的張繡劉表聯軍,司馬懿對此也定有所知。而此時的蜀軍遠勝於當年張繡劉表聯軍、木門道又是天下至險之地,在這樣的地點追擊這樣的歸師,實際上絕對是將張郃置於死地。張郃對此一定有所覺悟,然而主將有強令,他儘管“不得已”,還是得遵命,而這一次的情況,被他自己料中。與同一個人發生這么多次爭執,在司馬懿一生中是僅見的,而幾乎每一次都是被張郃所料中,司馬懿在道理上處於劣勢,自郃一死,全魏就再未出現在智計上使司馬懿這樣出於劣勢的人。陳壽對張郃的評價是:“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這樣的智將,在朝野內外有著崇高聲望,為敵人所懼怕。《三國志·辛毗傳》末注引《魏略》:“諸葛亮圍祁山,不克,引退。張郃追之,為流矢所中死。帝惜郃,臨朝而嘆曰:‘蜀未平而郃死,將之若何!’司空陳群曰:“郃誠良將,國所依也”。張郃被明帝和重臣們視為國之支柱,他的死,是當時朝野傷悼之事。

魏國五良將

在《三國志》中,確有曹操的五子良將記錄。關於歷史上的曹操的五子良將,陳壽《三國志》評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張郃巧變為稱,樂進以驍勇顯名,張遼果敢沉穩,徐晃卻以嚴謹著稱。魏之良將,五子為先,此五子即:張遼(文遠),張郃(俊艾),徐晃(公明),樂進(文謙),于禁(文則)。

張遼張遼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三國魏名將。昔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及呂布敗亡,歸曹操。遼隨曹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斬烏丸單于蹋頓於白狼山,又討平梅成、陳蘭等賊寇。曹操赤壁敗退,獨任張遼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御孫權。後孫權引軍入寇,張遼率隊迎擊,以八百之眾襲孫權主力,使敵軍十萬退卻,更差點活捉孫權,威震敵國,名威天下,為操拜為征東將軍。曹丕踐祚,仍令張遼守御孫權。黃初二年,張遼屯雍丘,染病。黃初三年,抱病退吳將呂范。遼病篤,卒於江都,謚剛侯。卒年五十四歲。
張郃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先從韓馥,後投袁紹,在與公孫瓚的交戰中多有功勞。官渡之戰時,張郃受郭圖陷害,率眾投降於曹操,得以重用,隨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功。後來,張郃隨夏侯淵駐守漢中,在夏侯淵被殺後暫代主帥,維持敗兵。魏明帝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奉命救援隴右,在街亭大敗蜀將馬謖,導致諸葛亮撤兵;諸葛亮第四次時,張郃隨司馬懿前往相拒。後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而亡。
徐晃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原跟隨楊奉,曾保護漢獻帝東行,有功。後降於曹操,跟隨曹操四處征戰,於延津率兵擊殺文丑,於官渡率兵截燒糧草,平馬逾時率先渡河,守漢中時大敗蜀將陳式,多有戰功。特別是在解樊城之圍的戰鬥中,徐晃率軍長驅之入,一舉擊退蜀軍,立下了大功,受到曹操的讚揚。魏明帝時期,徐晃病逝。

于禁,魏國五良將之一。他最早隨鮑信起兵,後來又一起歸附曹操,被任為官軍司馬。從此跟隨曹操四處征戰。有一次曹操的青州兵四處搶劫,被于禁追殺後就去告發于禁叛變,恰好此時張繡叛變來攻,于禁就先紮下營寨才去見曹操,曹操問他怎么不先來解釋,于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曹操因此十分高興,於是封他為益壽亭侯。後來敗呂布,破袁紹,于禁與其它五良將都輪流任先鋒官而表現活躍。還有一次曹操厭惡朱靈並想撤掉他的兵權,就派于禁去辦,于禁手執文書僅帶數十騎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就是這樣地令人畏懼,被遷至左將軍。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于禁去救援,但被水淹七軍而被擒,于禁投降了敵人,而他手下的龐德卻不屈被殺。後來關羽被孫權所破,于禁也就歸屬了吳國,直到黃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國,那時他都已經鬚髮皆白,面容憔悴,淚流滿面。曹丕就命他去拜見高陵(曹操的陵墓),因為陵中畫有他屈膝降敵,龐德不屈的圖畫,所以于禁不久就羞愧發病而死,死後追謚為厲侯。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人,三國時曹魏名將。最早投到曹操帳下,膽勇過人,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功無數。赤壁之戰後,曹操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於合肥,以當孫權。其時孫權入寇,雙方對陣,樂進忽施突襲,一騎馬一口刀,如一道電光,折賈華、宋謙之雙戟,幾乎擒得孫權。後來與吳將凌統鏖戰,得曹休之助,本可取勝,卻被吳將甘寧發箭所傷,退入軍中調治傷勢。

歷史評價

陳壽:“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曹操:“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
陳群:“郃誠良將,國所依也。”
劉備:“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

人物墓址

張郃葬於木門峽谷中。而時至今日,木門峽谷中仍存有張郃坪、張郃墓。張家坪〔原名張郃坪〕位於木門道峽谷東側,為諸葛亮與魏將張郃作戰時的埋伏之處。峽谷西側為十悄地梁,其下有諸葛亮拴馬之處的拴馬灣。峽谷低處有一小山石,成橢圓形,名曰石鼓。另外離石鼓不遠處有一土堆小丘,形如巨鍾,故稱土鍾。

軼事典故

屈指可數
張頜張頜
屈指,用手指計算事物的數量。據《三國志·卷一七·魏書·張樂於張徐傳·張郃》記載:魏明帝時,任命張郃為節度使督導關中諸軍。
他到達荊州時,正好是冬天河流水淺的時候,大船無法通行,只好住紮在方城。此時正好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魏明帝很擔心,不僅親自到河南城巡視,還增派軍隊給張郃,並問等他趕到,陳倉是否保得住。張郃知道諸葛亮的軍隊沒有太多糧食,不能久攻,於是回答:“不用等臣到,諸葛亮就先撤退;我屈指一算,諸葛亮的軍糧維持不了十天。”後來“屈指可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數量很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