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蓍

張若蓍

張若蓍(1913年-)植物檢疫專家,中國植物檢疫創始人之一。他參與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植物檢疫機構;先後參加起草和制訂一系列植物檢疫法規和檢疫技術操作規程,為中國的植物檢疫事業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基本信息

(圖)張若蓍(1913-    )張若蓍(1913- )

張若蓍(1913年-)植物檢疫專家,中國植物檢疫創始人之一。出生於浙江省浦江縣一個農民家裡。1931年在杭州高中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浙江大學化學系。他參與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植物檢疫機構;先後參加起草和制訂一系列植物檢疫法規和檢疫技術操作規程,為中國的植物檢疫事業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生平介紹

(圖)植物檢疫標誌植物檢疫標誌

張若蓍,1913年11月15日出生於浙江省浦江縣一個農民家裡。1931年在杭州高中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浙江大學化學系。但入學不久,父親突患重病,欠債累累,年輕的張若蓍只好輟學回家。為了餬口度日,同年他又投考了提供全部助學金的浙江省治蟲人員養成所。在那裡接受了有關植物保護的專業教育。並且還自學了大學生物學有關課程。他不僅掌握了昆蟲分類、昆蟲生態真菌學細菌學蠕蟲學等植物保護方面的系統專業知識,而且利用課餘採集和收集各種病、蟲標本,逐一進行鑑定分類,按目、科、種排列,送交浙江省昆蟲局標本室,得到該局和學校教師的讚譽。1932年畢業後,到餘杭縣政府從事治蟲防疫工作。1935年經省昆蟲局推薦,到上海商品檢驗局協助張景歐籌辦病蟲害檢驗機構。不久,在張景歐的影響下,他深深地愛上了植物檢疫這一行。他感到,對中國以農立國如能做好植物檢疫工作,把住病蟲害傳播的關口,這有多大的意義!他曾說:“民以食為天,老百姓沒有糧食吃,什麼也幹不了。而植物檢疫關係到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因此我們的事業是造福人民的事業。”從此他下定決心,為中國的植物檢疫工作奮鬥一生。

1951年4月,張若蓍開始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具有法規性植物檢疫檔案的起草。他夜以繼日地翻譯資料,查閱檔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輸出入植物檢驗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起草工作,經貿易部批准於同年8月下發各口岸執行。12月他又起草出《輸出入植物病蟲害檢驗暫行標準》(以下簡稱《暫行標準》),經貿易部批准也在各口岸執行。《暫行標準》是植物病蟲害檢驗技術的依據,具體規定了檢驗範圍抽樣取樣辦法、檢疫標準和檢驗方法,明確了具體做法和合格與否的界線。這就解決了當時植物檢疫工作中許多難而滯阻的問題,使值物檢疫工作向規範化邁進了一大步。

張若蓍於1953年首次強調植物檢疫的重點對象應是病蟲害中具有流行性和傳染性的病蟲害。對於這些病蟲害,不僅要檢出,更重要的是進行疫害處理,予以根除,防止傳播。這個思想在他負責起草的《輸出入植物檢疫暫行辦法》《輸出入植物檢疫應施檢疫種類與檢疫對象名單》中得到了體現。這兩個法規檔案於1954年被頒布實施,這標誌中國對植物檢疫工作的重視與加強,也標誌國家對植物檢疫工作的承認與肯定。

為了解決動植物檢疫工作的管理體制問題,在張若蓍多次建議下,1965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對外植物檢疫工作劃歸農業部管理。張若蓍被調到農業部後,繼續主管進出口植物檢疫工作。他做的第一件事,仍是抓檢疫法規建設,擬定了《農業部關於執行進出口植物檢疫工作的規定》、《進出口植物檢疫對象名單》,由農業部和外貿部聯合下達執行。這是開展植物檢疫工作的又一個法規性檔案,這個檔案在檢疫實踐上解決了重檢驗、輕處理的模糊認識,加強了管理和領導。

個人簡歷

(圖)浙江大學浙江大學

1913年11月15日 出生於浙江省浦江縣。

1931年6月 杭州高中畢業,考入浙江大學化學系,鏇又考入浙江省治蟲人員養成所學習。

1932年 浙江省餘杭縣政府治蟲專員。

1935年 實業部上海商品檢驗局病蟲害檢驗處園藝害蟲室主任。

1939年 浙江省農業改進所技士。

1942年 浙江省糧食增產督導處督導員。

1944年 浙江省農改所指導股長。

1945年 上海商品檢驗局植物病蟲害檢驗處技士、代理主任。

1952年 國家商檢總局技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副處長。

1965年 農業部植物保護局副處長、高級農藝師。

198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植物檢疫總所副總農藝師、高級農藝師。

成就貢獻

一、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個植物檢疫機構

(圖)檢疫機構檢疫機構

30年代的中國,軍閥混戰,帝國主義藉機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和掠奪,西方的洋貨大量流入中國,上海成為當時全國進口植物及其產品量最大的港口。為了防止植物病蟲害傳入中國,1934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在上海商品檢驗局內組建植物病蟲害檢驗處,並以此開展對進口植物及其產品的檢疫。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植物檢疫機構,張若蓍是組建者之一,並成為著名的植物保護專家張景歐的助手。在張景歐的指導下,他積極工作,四處奔波,招聘檢疫人員,舉辦病蟲害檢驗訓練班,親自講授昆蟲方面的課程。到翌年4月20日,籌建工作就緒,植物病蟲害檢驗處下設有植物病理積穀害蟲園藝害蟲熏蒸消毒4個實驗室,並正式開始執行農產品病蟲害檢驗任務。張若蓍主持園藝害蟲室實驗室的工作。開始時,缺少技術設備,缺乏資料、經驗和資金,他經過認真研究,反覆思考,認為當務之急是提高檢驗人員的業務技能。於是,他提出把檢驗與試驗結合起來,側重於現場識別的技術培訓建議,得到張景歐的支持。這個作法效果很好,全室業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得到很快提高。

為了給檢疫人員提供一些實用參考資料,張若蓍在大量收集各國材料的基礎上,編寫了《國外重要果蟲》一書;受到上級機關的重視,被列為上海商品檢驗局《特種報告》第二號,再次轉發。他在書中詳細闡述了當時中國尚未發現或分布不甚廣的90種重要果樹害蟲。該書成為當時果蟲檢驗的一種主要參考材料。並對剛起步的中國植物害蟲檢驗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適應檢驗工作的需要,張若蓍在《國外重要果蟲》一書出版後,又相繼設計制定了適合於中國進口果蟲檢驗的《介殼蟲分類檢索表》。該表簡明易懂,便於使用,深受檢驗人員的歡迎。

二、在中國首次提出植物檢疫的重點是流行性和傳染性病蟲害

中國植物檢疫工作在歷史上一直是隸屬於商品檢驗的範疇,植物檢疫工作的法律根據是商品檢驗條例。但進出口的植物及其產品已大大超出商品的範疇,同時也超出側重於檢驗品質的範圍。張若蓍在檢疫實踐中發現植物病蟲害檢驗受商品檢驗的習慣意識的影響很深,他認為僅用植物病蟲害檢驗的內容、方法和要求對待植物檢疫工作,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從概念上和實踐上擺脫“商品檢驗”的束縛,有利於開展不屬於商品範圍的郵寄輸入植物和旅客攜帶輸入植物的檢疫,張若蓍於1953年首次強調植物檢疫的重點對象應是病蟲害中具有流行性和傳染性的病蟲害。對於這些病蟲害,不僅要檢出,更重要的是進行疫害處理,予以根除,防止傳播。這個思想在他負責起草的《輸出入植物檢疫暫行辦法》和《輸出入植物檢疫應施檢疫種類與檢疫對象名單》中得到了體現。這兩個法規檔案於1954年被頒布實施,這標誌中國對植物檢疫工作的重視與加強,也標誌國家對植物檢疫工作的承認與肯定。

三、參與新中國植物檢疫法規的制定工作

(圖)植物檢疫流程植物檢疫流程

1951年,中國進出口植物及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多,國外植物病蟲害傳入的危險也在不斷加大。如何確保農業生產安全與豐收和確保人民身體健康,是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問題。張若蓍在深入調查研究中發現,植物檢疫同病蟲害防治工作既有某些聯繫,又是有所不同。其不同之處,在於植物檢疫必須有法規做保障,也就是要依法檢疫。1951年4月,張若蓍開始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具有法規性植物檢疫檔案的起草。他夜以繼日地翻譯資料,查閱檔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輸出入植物檢驗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起草工作,經貿易部批准於同年8月下發各口岸執行。12月他又起草出《輸出入植物病蟲害檢驗暫行標準》(以下簡稱《暫行標準》),經貿易部批准也在各口岸執行。《暫行標準》是植物病蟲害檢驗技術的依據,具體規定了檢驗範圍、抽樣和取樣辦法、檢疫標準和檢驗方法,明確了具體做法和合格與否的界線。這就解決了當時植物檢疫工作中許多難而滯阻的問題,使值物檢疫工作向規範化邁進了一大步。

《暫行辦法》和《暫行標準》下達後,為使口岸執檢人員便於理解和更好地執行這兩個檔案,他又編制了《各國禁止或限制中國植物輸入種類表》,作為檢驗標準的附錄,印發各口岸參考。

《輸出入植物檢疫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檢疫辦法》)和《輸出入植物檢疫應施檢疫種類與檢疫對象名單》(以下簡稱《檢疫名單》),很快便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在全國實施。從此,中國植物檢疫工作步入法制軌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植物檢疫工作有效地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

《檢疫方法》和《檢疫名單》規定,進出口植物除應按照《商品檢驗暫行條例》及《商品檢驗實施細則》辦理檢疫外,還應遵照《檢疫辦法》施行檢疫;進口的一切植物,包括禮品、樣品、展覽品及學術研究材料,無論是貨運、郵運的或是旅客攜帶的,都必須經檢疫認可後才能進口;凡經檢查發現有檢疫對象的禁止進口。從此,植物檢疫工作納入了以保護國家農業為主要宗旨的軌道。

為使植物檢疫工作在依法的前提下做到標準化,張若蓍匯總了世界各國檢疫對象,並在此基礎上擬制了中國的《植物檢疫名單》,在該《名單》中除規定了檢疫範圍和檢疫對象的內容外,還明確列出30種危險病蟲害為檢疫對象,同時對其他國內還沒有發生或分布未廣的危險病蟲和雜草,也規定必須經除害處理以後才能進口。

1980年張若蓍又著手對1966年制定的《檢疫對象名單》進行修訂。新修訂的《植物檢疫名單》由原來的34種增訂為58種,成為中國第二次制訂的《進口植物檢疫對象名單》。1986年張若蓍又參加對檢疫對象名單第三次修訂,這次修訂由1980年的58種增加到61種。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張若蓍在完成的第三次植物檢疫對象名單時,手捧著修訂稿,對領導講:這是他退休向黨獻的禮物。

198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條例》(下稱《條例》)正式頒布實行,這標誌著中國動植物檢疫法制建設走上了新的里程。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動植物檢疫總所決定將1982 年國務院頒發的《條例》上升為法。張若蓍認為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他說:“我雖然年齡大了,不能擔任主筆工作,但還可以出主意、獻計策”。他在參加起草工作中,系統地總結了自《條例》頒發實施以來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很多寶貴意見。

四、研究制訂植物檢疫技術規程

隨著中國經濟貿易的發展和對外友好往來,新開設的口岸越來越多,植物檢疫機構也越來越多。為了統一全國各口岸的植物檢疫操作,保證檢疫結果的準確性和一致性,張若蓍於1953年首先研究制定出《輸出入植物檢疫操作規程》,由貿易部頒發執行。此後,他根據檢疫工作的發展情況又及時進行了幾次修正與補充。在1961年制定的《植物檢疫操作規程》中,張若蓍從檢驗程式、害蟲檢驗、病害檢驗、雜草檢驗和幾種主要病蟲害的檢驗鑑定方法等5個部分,並詳細規定了7種主要病蟲害的檢驗和鑑定方法。這部操作規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較為完整、科學的一部植物檢疫技術操作規程,這對於統一全國的植物檢疫技術操作、保證檢疫質量起到了極好的作用,許多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植物檢疫技術操作規程》廣泛使用後,為了保證其中熏蒸工作的安全有效,張若蓍在廣泛徵求意見和實驗的基礎上,於1961年起草了《農產品藥劑熏蒸方法》。詳細闡述了有關選定藥劑、確定熏蒸場所、計算藥劑用量與密閉時間、處理殘留藥劑、檢查熏蒸效果、防毒與急救等內容,成為藥劑熏蒸處理工作的指南。植物檢疫界的一些同行對此作出了高度評價,一致認為:熏蒸方法的實施,使植物檢疫工作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個人評價

一、工作態度科學嚴謹。

(圖)植物檢疫證書 樣張植物檢疫證書 樣張

張若蓍總是主動請求工作,無論交給他什麼工作,他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值得一提的是,張若蓍在完成的第三次植物檢疫對象名單時,手捧著修訂稿,對領導講:這是我退休向黨獻的禮物。此時人們才想到這位73歲高齡的專家為什麼每天早來晚走,中午帶點乾糧,吃後繼續乾,直到他累倒住院時,還在核對有關材料。他那嚴謹的科學態度,深深地感動了周圍的人們。

二、為中國植物檢疫開創多個“第一”。

張若蓍是中國植物檢疫創始人之一。他參與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植物檢疫機構;先後參加起草和制訂一系列植物檢疫法規和檢疫技術操作規程,做出第一份進出口植物檢疫法規的重要補充材料,為中國的植物檢疫事業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治學嚴謹,待人熱忱,老有所為,壯心不已。

年輕的張若蓍治學嚴謹,學習認真,態度謙和,年老的張若蓍一樣平易近人。1988年入冬後,他因年老和身體的原因,不能再堅持上班,但他還是掛念著植物檢疫,時常到單位聽聽情況、看看變化、出出主意,幫助年輕人核對一些翻譯資料或作一些鑑定。他還承擔了整理植物檢疫史料的任務,他說:“把史料整理好,對於滋補後人大有益處”。他不僅在工作上充滿激情,奮力拚搏。在待人方面也同樣是一片熱情,無論是誰有求於他,他都盡力相助,植物檢疫界的老老少少都親熱地稱他為“張老”。1989 年,他光榮地出席了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表彰大會。當他捧起獎盃的時候,這位植物檢疫的老前輩激動得流出了淚花。

主要論著

(圖)植物檢疫植物檢疫

1、張若著:《國外重要果蟲》,《國際貿易導報》,1935(7):8、9號
2、張若蓍:《國外重要果蟲》,《實業部上海商品檢驗局:特種報告》,1935(2)
3、張若著:《我國對外植物檢疫工作的概況》,《植物保護》,1964,2(5):196—197
4、張若蓍:《我國植物檢疫工作的基本法規和政策原則》,《中國植保保護學會第一屆植物檢疫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選編》,1983,6—12
5、張若蓍:《我國動植物檢疫工作的今昔》,《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1983,第88輯220—223
6、張若蓍,崔爾琛:《談談我國的對外檢疫工作》,《植物檢疫參考資料》,1981,(4):60—63
7、張若蓍,姚文國:《進出口動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的剖析》,《植物檢疫》,1983(6):6—8
8、張若蓍,葉祖融:《對於檢疫對象問題的一點看法》,《植物檢疫》,1985(2):74—75
9、張若著:《動植物檢疫·中國農業科技四十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10、張若蓍:《中國植物檢疫工作的創建與發展》,《植物檢疫》,1990(2)(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