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芝

張義芝,青島蒲菲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

基本信息

簡介

張義芝這個在雲山鎮張家灣村土生土長的農家女,從掛靠外貿加工編制手工藝品開始,在20多年的創業經歷中百折不撓、艱苦奮鬥,投資400萬元興辦的青島蒲菲工藝品有限公司,廠房面積5000多平方米,年產值達到1000多萬元,產品遠銷美國、德國、日本、台灣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帶動了周邊縣、市十幾萬婦女走上手工編織的致富路。她本人也榮獲了山東省十大農村創業女狀元、科技致富女能手,青島市科技致富女能手、青島市改革開放30年十大經濟女性提名獎和平度市巾幗創業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創業

1989年,不滿19歲的張義芝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外貿加工,並且不顧家人的反對,踏入了工藝品加工這個行業。剛起步時沒有技術也沒有經驗,只能掛靠一些大的工藝品廠,到各村加工戶手裡發貨、收貨。工藝品收發可是個苦差事,既要把好質量關,還得按期交貨,掙錢不多,卻很苦很累。那時候交通工具不方便,她每天騎著腳踏車走東家串西家,風裡來雨里去,等到加工戶把貨都做完了,再用板車拉回家;遇到天氣不好,刮著大風,幾乎要把車吹跑,或者半路下起雨,道路泥濘難行,張義芝不知哭了多少回。最難的是廠家著急齊貨的時候,她要早晨4點多起床,晚上忙到下半夜,一天下來,身體像散了架一樣。可無論怎么苦怎么累,她都沒有退縮,而是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積累了從事這個行業的寶貴經驗,為她今後創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進入了這個行業,張義芝想得更多了。改革開放這么多年,國家鼓勵、地方政府扶持新興公司的發展,而給工藝品廠搞加工,吃苦不算什麼,利潤還太微薄,加工一個工藝品只能掙二三分錢。如果自己成立公司,省去中間環節,一個可以掙1毛多錢,這其中的差別顯而已見。於是,張義芝決定成立自己的公司。2003年,經多方籌集資金,張義芝成立了雄偉工藝廠,利用以前發貨收貨積累的經驗和加工點,開始單獨跑廣交會,攬定單。第一次參加廣交會,頭3天便交易了40萬元貨值,張義芝非常高興。但由於剛開始乾沒有經驗,加上與中間商溝通出現問題,結果在交貨日期上出現差錯,一下子就賠了3萬多塊錢。第二次參加廣交會,恰好遇上“非典”,不僅沒接著單子,反而搭上二三萬元的費用。接連兩次的失利,丈夫有點堅持不住,勸她別幹了。可不肯輕易認輸的張義芝認為,只要努力總有好起來的時候,只要堅持總有賺錢的時候。第三次廣交會召開時,她義無反顧地背上行李,又去了廣州。這次,她事先做了精心準備,設計了幾款新樣品,一到展會上就受到客商關注,不斷有客商與她洽談並簽訂供貨協定。從此,藉助廣交會這個大平台,張義芝經營的企業如同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訂單不斷飛來,企業的效益也一天一天好轉。2006年,她又投資400萬元興辦了青島蒲菲工藝品有限公司,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張義芝開始在管理上下功夫,向管理要效益。她虛心學習現代企業管理經驗,參照大企業的模式,在部門設定、加工流程等方面管理得井井有條。她嚴把產品質量關,確保交貨時間,要求職工時間再緊各種包裝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同時,她還注重產品的設計創新,每次出去開會或到外地出差,注意學習和研究看到的新產品,並且自己琢磨創新,開發出不少樣式新穎獨特的產品,備受客戶青睞。

成功

天道酬勤。張義芝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女,成了遠近聞名的創業帶頭人。富裕了的張義芝沒有忘記家鄉的姐妹們,在企業效益蒸蒸日上的同時,還輻射帶動了周邊縣市眾多的農村姐妹。目前,在張義芝的企業從事工藝品加工的姐妹達到十幾萬人,不僅有當地的,還有周邊鎮、周邊市的婦女。從放假在家十幾歲的小姑娘,到坐在炕頭上六七十歲的老太太,都能通過她的企業搞工藝品加工,少的每天掙15-20元,多的能掙30元,最多的能掙40-50元。通過發展這種“炕頭經濟”,張義芝打造的“公司+農戶”發展草編製品的經營模式,為廣大農村婦女增收致富開闢了一條新的致富路 。

中國女企業家精英

中國女企業家協會始建於1985年,是經國家民政部登記,具有社團法人地位的唯一一家全國性女企業家組織,是中國企業聯合會和全國婦聯的團體會員。目前擁有省、市、自治區女企業家協會團體會員34個,個人直接會員和間接會員7000餘人,會員中集中了成功的女企業家、傑出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及全國著名企業的廠長、經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