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夜(1676~1763)

張清夜(1676~1763)

正文

清代道士。初名尊,字子還,號自牧道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少為諸生,善書翰,兼工詩。嘗游四方,後至武當從真人余太源為道士。雍正元年(1723)入蜀,居成都臨江寺之惜字宮,一琴一榻,蕭然自得。蜀撫憲德重其文才,嘗請出仕,堅辭不就。七年,主武侯祠事。謝塵俗,習清虛,日夕惟研讀《陰符經》。乾隆八年(1743),華陽令安洪德、成都令夏紹重修青羊宮,欲以清夜主宮事,他以老辭,另薦其徒汪一萃任之;自己則常往來於青羊宮、武侯祠之間。越二年,於青羊宮創懸鐘板,接待十方,一時道眾雲集,儼然為一大叢林。
他有感於"近世師愈多而道愈歧,德愈薄而心愈昧",“仙派源流,於今幾絕”,為敷揚道要,乃於十一年作《玄門戒白》,認為“道德五千言,總以清靜為宗;金丹四百字,惟期守真是務”。又謂“大道出於綱常,綱常外無大道”;“孝弟忠信,為三教之主宰,禮義廉恥,實列聖之綱維”。提出“步步蹈矩循規,事事敦倫飭絕,盡力乎孝弟忠信,黽勉乎禮義廉恥”;“廣行方便,多積陰功”。十九年,作《陰符發秘》,發揮道教南宗理論,沈裕云為之序,謂其“以身體力行者自寫其會心之處”,“深契是經之妙”,“較之以郭注《莊》尤見實際”。乾隆三十七年,瀋陽范宜賓得《陰符發秘》,為發揮其隱而未發之義,作《陰符玄解》,收入《道藏輯要》。《陰符發秘》舊無刻本,今人蒙文通據手抄本和羅氏觀妙齋聚珍本加以校正,遂成全璧,並著《陰符發秘校後記》,稱此書“融匯唐後之儒、釋而獨取其精”,皆會心自得之言固非泛爾詮釋文句之比。據傳還著有《潭東集》,但未見傳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