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望[攝影家]

張望[攝影家]

張望,男,1962年生,出生於浙江天台。國際攝影評審、國家高級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台灣《攝影天地》雜誌編輯顧問、文融文化藝術研究院攝影客座教授。

基本信息

簡介

“張望”是一個動詞,當它成為一個人的代號後,叫張望的這個人注定將一輩子張望世界。 中國攝影金像獎是與電影“金雞獎”、戲劇“梅花獎”等齊名的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2個專業獎項之一。只有具備標桿、榜樣作用的攝影人,才有資格捧走這尊代表了中國攝影界最高個人成就獎的獎盃。

簡歷

1985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在校期間即從事攝影創作,獲學院年度攝影獎。

攝影家張望:佛的足跡攝影家張望:佛的足跡

1988年,畢業後從事文化設計工作,兼任深圳大學藝術專業特聘教師。

1998年,返杭州從事藝術攝影創作

1999年,被授予國家高級攝影師銜。

2000年,入北京電影學院研修攝影理論,同年被批准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2005年,榮膺世界藝術類攝影最高獎的奧地利國際攝影藝術展專題組冠軍。

2006年,受邀前往歐洲出任國際攝影評審。

2007年,榮獲中國攝影界最高成就獎——中國攝影金像獎。

評價 

張望的佛門攝影作品別具一格,具有迥異於他人的精神境界。其所著《佛澤》是一本“影像中國佛學文化”的普及讀本。日本著名攝影家高橋亞彌子評價其作品說:

攝影家張望:佛的足跡攝影家張望:佛的足跡

“張望先生的作品給人一種空間、距離、對比感,因為他站得很高。”台灣《攝影天地》主編評價說:“張望大 師已將禪學造詣融入了攝影技巧之中,舉凡主題、美學、光影、人性的表現,已超越出神入化的境界。”國際權威攝影雜誌《德國攝影》與《PHOTO》,法國《歐洲時報》、奧地利《皇冠》以及國內的《人民畫報》、《人民中國》、《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報》、《中國攝影家》、《新周刊》等39家國內外新聞媒體都曾介紹過他的攝影作品與藝術人生。


早期經歷

為藝術而淘金

張望的老家浙江天台縣,是中國佛教第一宗天台宗的發源地。離家不遠的國清寺是天台宗的總道場,張望小時候經常去玩,慢慢形成了對佛教的深厚興趣。1985年,張望考入中國美術學院教育系油畫專業,在學習中他了解到,儒釋道文化是中國藝術的三大源頭之一。佛教既是藝術的靈感來源,也可以是一種表現內容,張望那時的想法是用油畫來表現佛教題材。

可是1988年從美院畢業時,張望卻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南下從商!他放棄了分配的工作和幹部身份,到深圳一待就是十年。對此他的解釋是:古往今來許多有才華的藝術家都是貧病交加而死,這是不善於理財導致的,他不希望重蹈梵谷、莫扎特等人的覆轍。如果要進行純粹的藝術創作,最好能先積累一筆錢隨心所欲使用,不需看人臉色。

南下深圳期間,張望創辦了一家出版設計公司,經營得非常成功。他設計的畫冊多次獲得全國和省級裝幀設計獎。深圳10年時間張望沒有再畫油畫。1996年,得知長江三峽一期工程快要合攏截流,他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於是買了一台尼康相機去拍,沒想他在三峽創作的這幅《華夏塑魂》被《光與影》雜誌刊用,並榮獲全國攝影月賽一等獎。張望由此對攝影藝術產生出無限遐想。這時的張望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他為自己定下北歸後的目標:從事純藝術創作,攝影、書法、繪畫、音樂、文學五項齊進,並在1997年寫了一副對聯:“不做官不從商悠遊松竹旁,不為錢不求名無欲志自剛。”懷著對藝術的理想和抱負,他於1998年將公司轉贈他人,開始進行純粹的藝術創作,再也沒有與商業沾邊。

佛教攝影

從深圳回到杭州,張望對攝影的愛好一發不可收拾,很快就把其他幾門藝術忘在腦後。隨著攝影作品接連不斷地在浙江省和全國範圍得獎,張望感覺自己在省內很難再有突破,於是在2000年到北京電影學院進行了半年的攝影理論進修。知道機會來之不易,在努力學習攝影理論的同時,他一有時間就到圖書館、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地參觀展覽,在那裡花費了大部分的業餘時間。

半年的進修讓他的拍攝方向、觀念有所改變,學成歸來的他再次扎進了專題的拍攝。他的第一組專題是《走進天台山佛學院》。1999年家鄉的天台山佛學院成立,張望受邀去拍開學典禮,之後他提出為佛學院長期免費拍攝,並得到同意。張望在天台山佛學院陸續拍了3年,這組作品完成後在《中國攝影報》、《中國攝影》、《新周刊》、《人民畫報》海外版等十幾家主流刊物發表,台灣老牌雜誌《攝影天地》更是用7個月連載刊出,形成了較大的轟動。

2003年,靈隱寺為宣傳佛教文化,需要建立網站,向張望發出了拍攝圖片的邀請。靈隱寺是江南著名古剎,多少攝影師想要拍攝而不可得。起初的安排只是用一個禮拜拍些資料圖片,張望抓住這次機會,提出免費為靈隱寺拍攝。整整3年,他與僧侶們同吃同住,白天拍攝,晚上與法師們交談求教。後來這組《靈隱寺》專題成為了張望新一時期的代表作。

天台山和靈隱寺的拍攝一共耗時6年,張望的攝影作品不斷刊載於各大專業刊物,並在重量級攝影比賽中脫穎而出。2005年,“奧地利國際攝影藝術展(奧賽)”中國專題組冠軍;2006年,任第十五屆奧賽國際攝影評審;2007年,獲中國攝影藝術個人最高成就獎——中國攝影金像獎……至今其獲得國際國內各類重要文化藝術榮譽獎超過一百項。與此同時,他的才能也得到浙江當地的充分肯定,2005年,張望被杭州市人民政府作為特殊人才引進。2009年,張望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破格直接評授高級職稱,開浙江省文化高職評審之先河。張望最近在做的項目是一本名為《中國杭州西湖的佛教文化》的書籍,這是他自2008年開始的。其內容涵蓋了大西湖概念內所有著名佛教遺址、寺院、佛教活動、習俗節慶等。不同於以往的藝術創作,他為該書拍攝的照片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出發,以紀實攝影為主。張望說,人的一輩子很短,有機會時應當為記錄人類社會文化做點事情,為後世留下文化財富。自己居住在杭州,又從事佛教攝影多年,做這件事正好匯集了天時地利人和,填補了杭州佛教文化的一個空白。


作品風格

難以超越的“張氏風格”

張望的攝影創作,對構圖、用光、色調均嚴格控制,從中不難看出學院訓練的痕跡。這些特點在他拍攝的專題《佛的足跡》尤為明顯。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張望說,這段話道出了他想要表達的佛門意境。其實許多景象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他所拍攝的是根據自己對佛教的理解,升華後的現實。每一張作品張望都花費了大量精力去創作,前期組織人員,調動各種畫面元素;後期通過電腦調整,將原本鮮艷的色彩調整為符合佛教意境的清雅色調。他多採取趨向性的構圖,在統一之中尋求變化,景觀人物互相呼應並保持協調。

佛門生活是清苦的。張望拍攝佛教十幾年,為了解僧人的內心世界,他恪守佛教的戒律,吃素、行腳、打坐、念經……,用心地觀察、體驗那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採用和張望類似手法拍攝佛教的人不是沒有,但成系列拍攝的非常少。珠玉在前,其他攝影師在類似題材上想有所超越非常困難。張望的成功,或許就在於持續關注一個題材,在對技藝精益求精的同時,受得了艱難,耐得住寂寞。

有媒體這樣評論張望的攝影風格:夢幻虛實相生,用光構圖調子嚴謹,仿佛表現出了佛門的禪意。如今“張氏風格”已成為攝影界的一個名詞,以至於當2009年,張望推出新作品《黃塵驛道梵音東漸》時,有人質疑“不像張望的作品。”對此,張望的回應是,內容需要靠形式去渲染、闡發,而形式必須符合內容。他只不過是選擇了一種適合西北佛教的表現形式罷了。這組作品是他在西北佛教四大石窟考察時所創作。通過多次曝光、後期合成等方式,這組作品呈現出如真似幻的“超現實”畫面,表現了作者對佛教的印象。張望稱,這樣天馬行空的風格是自己骨子裡最想拍的,在完成手頭西湖佛教文化的項目以後,可能會繼續走這條路。

攝影家作品

攝影家綠色佛緣:心如寶月映琉璃
攝影家西風瘦馬:戈壁灘上寂寞的榆林石窟
攝影家盧海林:覺姆的天堂
攝影家盧海林:情系梅里
攝影家孟昭平:春雪飄搖紅螺寺
攝影家悟道法師:古寺梵幽古蓮吉祥
攝影家崇衍:天地一指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