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石冰起義

張昌、石冰起義

晉惠帝元康元年(291)開始的八王之亂加深了社會危機﹐促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統治荊州地區的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南大將軍﹑新野王司馬歆“為政嚴刻﹐蠻夷並怨”﹐導致了張昌起義。

西晉末年席捲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一次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
晉惠帝元康元年(291)開始的八王之亂加深了社會危機﹐促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統治荊州地區的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南大將軍﹑新野王司馬歆“為政嚴刻﹐蠻夷並怨”﹐導致了張昌起義
張昌(﹖~304)﹐義陽(今河南新野)人﹐出身於漢化了的蠻族。武力過人﹐好論攻戰﹐年輕時曾為平氏縣吏﹐永寧元年(301)﹐在李特起義(見秦雍六郡流民起義)的鼓舞下﹐張昌糾合徒黨數千人。晉王朝為鎮壓李特起義﹐在荊州強征“壬午兵”(因壬午日發布詔書而得名)﹐調發荊州“武勇”﹐開赴益州。荊州百姓本不願背井離鄉遠戍益州﹐加以張昌乘機鼓動﹐堅決不肯應徵。詔書催遣嚴急﹐凡被征之人在所經郡縣界內停留五日者﹐郡縣長官撤職。這些武勇到處受到驅逐﹐走投無路﹐紛紛屯聚反抗。張昌改名李辰﹐於太安二年(303)五月在安陸北面的石岩山起義。各地不願遠征的丁壯和就食江夏(今湖北雲夢)的饑民﹐都踴躍參加。義軍首先攻克江夏郡﹐又大敗司馬歆派來鎮壓的大軍﹐立原山都(今湖北谷城東南)縣吏丘沈為天子﹐更名劉尼﹐冒充漢朝後代。張昌以相國掌實權﹐其兄弟皆領兵。江漢人民紛紛回響﹐旬月之間﹐眾至三萬。義軍頭著絳色巾﹐上插羽毛﹐作戰非常勇敢﹐分四路進攻。一路黃林率兩萬人向豫州進發﹐繼而東下﹐破武昌(今湖北鄂城)﹐斬太守。一路張昌親率大軍西攻宛(今河南南陽)﹐敗豫州刺史軍﹐並於樊城一戰斬司馬歆﹐直逼襄陽。一路別帥石冰東破江﹑揚二州。臨淮(今江蘇盱眙東北)人封雲起兵回響﹐占領徐州。一路陳貞等南破長沙﹑湘東﹑零陵﹑武陵諸郡(今湖南境內)。這樣﹐義軍迅速占領了長江中下游的荊﹑江﹑徐﹑揚﹑豫五州的大部分地區﹐多以下層人民擔任州郡牧守。
司馬歆被殺後﹐朝廷派劉弘代歆為鎮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調集大軍﹐由其部將陶侃率領﹐進攻張昌的根據地江夏。八月﹐荊豫地區的義軍雖頑強戰鬥﹐但終因兵力分散﹐力量懸殊而失敗。永興三年(304)秋﹐張昌被俘犧牲。同年三月﹐徐揚地區的義軍也在顧秘﹑賀循等江南豪族武裝和廣陵度支陳敏等官兵的圍攻下失敗。
這次起義不但直接支持了益州的李特起義﹐而且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起義遙相呼應﹐成為動搖和推翻西晉王朝的主要力量之一。起義也沉重打擊了荊州地區的封建勢力﹐迫使新任刺史劉弘採取一些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如抑制豪強霸占山澤的行為﹐對流入荊土的梁益流民採用“給其田種糧食﹐擢其賢才﹐隨資敘用”的辦法﹐以利於荊州地區政局的穩定和生產的恢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