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志[作家]

張承志[作家]

張承志,回族,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穆斯林作家、學者。同時也是“紅衛兵”這個名稱的創始人。1948年生於北京,1967年從清華附中畢業,到內蒙古插隊,在草原上生活了四年,197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系,1981年畢業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精通英語、日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俄語,並熟練掌握蒙語、滿語、哈薩克語。他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早年的作品帶有浪漫主義色彩,語言充滿詩意,洋溢著青春熱情的理想主義氣息。後來的作品轉向宗教題材,引起過不少爭議。80年代以小說創作為主,90年代至今以散文為主。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駿馬》《心靈史》等。已出版各類著作30餘種。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張承志張承志
張承志,著名作家,1948年9月生於北京。他出訪美國、加拿大、德國、蒙古等國家。長期從事中亞、新疆、甘寧青伊斯蘭黃土高原的歷史宗教考古調查。信仰伊斯蘭教。使用數種外語。1985年當先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小說選刊》編委。1987年被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傳記中心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中。

處女作為蒙文詩《做人民之子》發表於內蒙古蒙文雜誌《花的原野/1978,6》上,第一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獲得了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阿勒克足球》獲得《十月》第一次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2013年08月26日,由盛大文學華文天下策劃,當代著名作家張承志的《北方的河》、《金牧場》、《把黑夜點燃》、《敬重與惜別》四卷珍藏版文集推出,引起廣泛關注。

人物生平

張承志張承志
1948年,張承志生於北京。
1966年6月3日晚,17歲的張承志與駱小海、卜大華、鄺桃生、王銘、張曉賓、宮小吉、陶正、高洪旭、宋柏林、袁東平等17名學生聚北京西郊圓明園遺址開會,決定成立紅衛兵組織。“紅衛兵”這個名字即取自張承志筆名紅衛士。
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1968-1972年在內蒙古烏珠穆沁插隊。
197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75年畢業後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從事考古工作。
1978年,發表處女作《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人民文學》1978年10期),獲第一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語言系學習,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諸民族歷史。
1981年,畢業獲民族歷史語言系碩士學位。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同年發表中篇小說《黑駿馬》,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3年,第一次赴日本東洋文庫進修。
1984年,發表中篇小說《北方的河》,引起文壇關注,獲得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成為他的代表作。
1985年,當選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小說選刊》編委。
1986年,張承志首次嘗試以日文創作,在日本出版了《モンゴル大草原遊牧志》。
1987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金牧場》,同年調入海軍政治部創作室當專業作家。
1989年,退伍,為自由作家,並創作油畫。
1991年,發表穆斯林宗教題材小說《心靈史》,引起文壇的廣泛爭議。同年第二次前往日本,任東洋文庫外國人研究員和日本愛知大學法學部助教授。
1991年-1993年期間,張承志在日本先後出版了《紅衛兵の時代》《回教から見た中國》《殉教の中國イスラム:神秘主義教団ジャフリーヤの歴史》三本書,均以日文創作,並且拒絕譯成中文。
90年代之後,張承志以散文寫作為主,先後發表了《清潔的精神》《牧人筆記》《一冊山河》等散文隨筆。
1999年,張承志旅行地中海周邊,見識了摩洛哥德菲斯城,以及西班牙的穆斯林時代遺蹟。
2003年,再次奔赴地中海,在西班牙和摩洛哥北部進行調查。
2005年,發表《鮮花的廢墟》講述他在西班牙和摩洛哥的所見所聞。
2006年,再次前往日本,並且留居兩個月。
2009年,發表《敬重與惜別:致日本》,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獎。
2011年,發表散文美術作品集《塗畫的旅程》,展示他多年來創作的美術作品,包括油畫、速寫、草圖、書法,等等。
2012年,張承志花了三年時間修改的《心靈史》改定版限量發行750本,成功募捐得10萬美元,全部捐贈給巴勒斯坦難民。
2012年9月,張承志一行從北京出發奔赴巴勒斯坦。12日-16日曆時4天,10萬美元全部捐獻於加沙難民營、舍西德·阿茲米·穆夫提難民營、伊爾比德難民營以及為巴勒斯坦難民提供了土地食物的拉思穆尼夫村95戶、艾因扎奈村82戶約旦農民,全程共援助476個家庭。9月12日,張承志在捐助現場發表了《越過死海》的演講。
2013年發表散文集《相約來世,心的新疆》,講述他多年來對新疆的認識和感情。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

張承志作品張承志作品
《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
《刻在心上的名字》
《鎖兒罕·失刺》
《輝煌的波馬》
《北望長城外》
《胡塗亂抹》
《美麗瞬間》
《凝固火焰》
《九座宮殿》
《雪路》
《晚潮》
《綠夜》
《頂峰》
《大坂》
《春天》
《戈壁》
《老橋》
《靜時》
《青草》

中篇小說

《北方的河》
《黑駿馬》
《黃泥小屋》
《阿勒克足球》
《西省暗殺考》
長篇小說
《心靈史》
《金牧場》

散文隨筆

《綠風土》(1989年)
《荒蕪英雄路》(1994年)
《清潔的精神》(1996年)
《牧人筆記》(1996年)
《鞍與筆》(1998年)
《以筆為旗》(1999年)
《一冊山河》(2001年)
《誰是勝者》(2002年)
《鮮花的廢墟——安達盧斯紀行》(2005年)
《聾子的耳朵》(2007年)
《敬重與惜別——致日本》(2009年)
《你的微笑》(2010年)
《塗畫的旅程》(2011年)
《相約來世:心的新疆》(2013)

人物評價

因為在他的小說中,多半體現的是民族文化悠揚的歷史,讀起來緩慢而優美。但他的散文卻體現出一種完全不同於小說的風格,憤世嫉俗,而且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並對諸多國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字裡行間,體現出一個知識分子典型的憂患意識。

張承志張承志
在張承志的散文中,作家對中國當今所處的社會形態抱有很大的遺憾與批判,特別是對當今中國人奉行的"犬儒主義"提出了強烈的批評。作家說:"失敗的大陸像一艘下沉的巨輪,我是它還給卑鄙海洋的一個漩渦,儘管我不能成為桅桿上的旗。"過多的深思熟慮,使作家越來越憂愁.每每心煩意亂,他總會想起多年前被流放到草原當知青的那段時光.苦難而珍貴。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別是對回族維吾爾族的文化,張承志總是毫不吝嗇自己的筆墨,大肆進行誇讚。草原,已然成為他所有記憶里最深的源頭,裡面藏著他對草原人民深深的熱愛。

同樣的憂患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張承志最欣賞的作家就是偉大的文學旗幟魯迅。對先生的尊敬也溢於言表。同樣留學過日本的經歷,使作家對日本這個國家有著較深的理解。他說,這個國家有島國特有的封閉意識。很多人都曾選擇到這個國家留學,但終究還是離它而去。聽說,日本人里有一個叫永三郎的大學教授,因不滿日本教科書里扭曲對侵略中國事實的掩蓋,20年來一直和日本教育社打官司,卻終以敗訴告終。徹底揭示了日本法律的薄弱。張承志在一次日本之旅時,恭敬的向這位因官司而瘦得可憐的老人獻上了一盆萬年青,以使他相信在中國是有人對他心懷感激的。

在所有人類的陋習中,作家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歧視。這是孤立和毀滅一個人的致命傷口。不管是在文革還是當今,中國還是外國,作家都對這種場面進行了多次的描寫。對這種性格提出了嚴厲的批判,但他同時又無奈的指出;在很多時候,人們不是在歧視別人,就是被別人歧視,所以,骨子裡的張承志,是一個十足的理想主義者。

創作經歷

張承志張承志
從創作上看,張承志八十年代初以知青題材短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知名,並在其中開始了他以“人民”為主題的探索。九十年代之後張承志以其具有宗教氣質的長篇小說《心靈史》而震動文壇,並高張起一面向世俗挑戰的旗幟。但我以為其最有成就的作品卻是八十年代前期的兩部中篇小說:《北方的河》與《黑駿馬》,這些作品中表達出的對人的價值思考令人難以忘懷.

從長篇小說《金牧場》到《金草地》的改寫:《金牧場》包括兩條線索,一是知青到蒙古草原插隊,一是青年出國求學。寫出來以後自己覺得很不滿意,主要是涉及國際的部分。雖然不滿意,但我想把還算滿意、感情傾入很多的知青在蒙古草原的經歷抽出來,另一部分全刪光,於是《金牧場》改成了《金草地》。

長篇散文《夏台之戀》的母本是上世紀90年代初寫的2000字的散文《夏台小議》。涉及的問題多了以後,就有一些把握不住、有新的想法、潛在的各式各樣的思想問題,於是改過多次,但也不很滿意。在出版的《相約來世——心的新疆》一書中猶豫半天,就把修改後的1萬字的《夏台之戀》刪除了,恢復了當初2000字的小文章。另外,出版的《敬重與惜別》也修改了六版。

作品爭議

《三份沒有印在書上的前言》(《花城/94,3》)中稱,張承志有三本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為《內蒙古大草原遊牧志》(七、八年前出版,在日本印行六次,作者認為就作品對遊牧生活細節的描繪來說,海外尚沒有能與它相比者,但他為它被當作旅行手冊而感到可悲,他盼望的讀者是"企圖為青春尋找意義的年輕人",而不是遊客或少數所謂專家學者。)、《中國之中的伊斯蘭教》、《紅衛兵的時代》(以日文創作,日本發行,四萬冊),後者被作者認為是"第一本關於早期紅衛兵運動的正面總結。他說:"對此我有認真的把握。因為在所謂老紅衛兵的成員中,我尚未發現有誰比我對紅衛兵造反事實的意義更肯定;也沒有誰比我對紅衛兵的特權階級思想更敵對,這是第一點。其次是因為十幾年來我一直留心了西方六十年代的學生運動和左翼運動,我注意到了它們不可否定的意義,也注意到了它們優於和劣於我們的方面。

因此獨特的創作主題,他被稱作一個理想主義的精神漫遊者,早期以草原生活為題材,從大地、民間汲取斧神養料;稍後他把個人理想與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開始了他對於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裡結識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們為了維護信仰的純潔及心靈的自由而不惜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極大地震動了張承志。他不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學的形式寫了一部宗教史《心靈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初版),在文壇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他用宗教寫作為現代社會的精神沉淪亮出了一條拯救之路,著有隨筆集《荒蕪英雄路》等。然而他作品中越來越濃厚的宗教傾向也引起了爭議。

成就榮譽

1978年《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獲第一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0年《阿勒克足球》獲第一屆《十月》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黑駿馬》《北方的河》分獲1981—1982和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95年獲首屆愛文文學獎。
2009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獎。
散文《方丈眺危樓》獲2015年第十一屆十月文學獎

中國著名作家

中國作家以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明珠。

少數民族作家

新時期是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輝煌時期。少數民族作家在中國當代文壇異軍突起,形成了一個陣容強大的作家群和一些有特色的作家群體。老一代作家煥發了青春,新一代作家不斷湧現,新人新作屢屢獲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