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貴[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寶貴[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寶貴,男,1966年7月出生,遼寧黑山人,199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美學學會副會長。

基本信息

研究範圍

生活美學、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實用主義美學、當代藝術批評等。

著作:

《通識教育名家講壇》(文集),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版,收入本人演講稿《美在身邊》

《美與遠方》(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收入本人論文《作為藝術行動的美》

《新世紀美學熱點探索》(副主編,文集),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收入本人論文《中國當代藝術與啟蒙精神》

《西方審美經驗觀念史》(專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實用主義之我見:杜威在中國》(編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合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本人7萬字

《西方美學範疇史》(合著),陝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本人10萬字

《世俗與尊嚴:杜威的藝術哲學》(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杜威與中國》(編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012年再版)

《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本人論文《杜威的〈藝術即經驗〉簡論》

《演講文稿》(主編),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大專語文》(副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論文:

生活成為藝術的可能性——馬克思與舒斯特曼生活美學思想之比照,載於《外國美學》2018年第29輯

馬克思現代性思想與四十年中國文藝理論,載於《湖北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網全文轉載)

美學:從分析哲學到實用主義——與舒斯特曼教授的第二次對話,載於《人文雜誌》2018年第9期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本體論生活美學思想初探,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

美不是生活的裝飾,載於《人民政協報》2017年11月10日

本體論的生活美學——杜威與李澤厚思想比照,載於《文藝爭鳴》2017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全文轉載)

美不是生活的裝飾,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5月23日

我們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載於《社會科學報》2017年5月18日

都市時尚的肉身狂歡與審美精神,載於《上海文化》2017年第4期

工藝美術的三重知覺空間,載於《上海工藝美術》2016年第4期

當代文藝審美的新趨向,載於《社會科學報》2015年12月31日

作為藝術行動的美——一種生活美學的視角,載於《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全文轉載)

身體美學·康德美學·新實用主義——對相關問題的商討與交流,載於《南國學術》2014年第3期

審美經驗——從分析到情色(譯文),載於《漢語言文學研究》2013年第4卷第3期

藝術的干預與靈魂之思——《烏鴉巢》與《在我死之前》點評,載於《公共藝術》2013年第3期

美是入世的——讀朱立元《黑格爾美學引論》,載於《文匯讀書周報》2013年3月22日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三條思路,載於《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文藝理論》、《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社會科學網》、《國史網》全文轉載)

審美經驗範疇的流變,載於《哲學動態》2011年第9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美學》、《中國社會科學網》全文轉載)

公共藝術主要是一種參與行為——張寶貴訪談錄,載於《公共藝術》2011年第4期

當代中國藝術與啟蒙精神,載於《文藝爭鳴》2011年第2期

尋找失落的拼圖,載於《中國出版》2010年第11期

一百年的智慧與蒙昧:從杜尚談起,載於《文藝爭鳴》2010年第5期

對文學語言表現功能的探索:《文心雕龍·隱秀》主旨淺議,載於《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4期

研究建國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方法問題,載於《社會科學輯刊》201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全文轉載)

《經驗》(譯文),《中文自學指導》2009年第3期

靜穆與生機:前柏拉圖時期的審美經驗觀,載於《中文自學指導》2009年第1期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早期歷程,載於《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全文轉載)

時間中的意義,載於《中文自學指導》2008年第5期

機遇現在式,載於《青年一代》2008年第1期

對可能世界的探索與呈現——語言功能的審美歸宿,載於《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第1期

柏拉圖的審美經驗觀,載於《中國美學研究》2006年第2期

攝影文學的境與情,載於《中國民族報》2005年11月29日文化前沿版

從“問題與主義”之爭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思想基礎,載於《學術月刊》(文藝美學專號),2005年

美學的危機在哪裡,載於《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第6期

兼論藝術創作衝動,載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時空隧道中的穿梭與冒險——小議《藝術之根》一書的研究方法,載於《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第4期

《刮痧》刮出三齣戲,載於《中文自修》,2001年第4期

走向生活的美學——20世紀西方美學的主體走向,載於《江海學刊》2000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美學》全文轉載)

經驗的哲學改造與審美特性——簡論杜威的審美經驗理論,載於《美學與藝術評論》2000年6月第五集

尋找信仰的曙光——孔子與杜威藝術社會學思想比較,載於《孔子研究》,1999年第2期

美與生活的三重陷阱,載於《民族藝術》1997年第4期

意義的追尋與困頓——美學視點下的市民文學,載於《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5期(《新華文摘》存目)

當代影視藝術的文化闡釋與新歷史衝動,載於《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第4期

尋求超越的港灣——轉型期散文生存狀態與文化透視,載於《天池》1995年第2期

對五四新文學的深刻透析,載於《吉林日報》,1994年7月15日

錯位的歡樂,載於《新文化報》1994年第8期

雙重的掠險——從小劇場戲劇的藝術探索看轉型期戲劇的生存境遇,載於《戲劇文學》1994年第2期

尋求對自身的超越——淺析後現代主義批評中的悲劇意識,載於《長白論叢》1994年第2期

理性的遷移——轉型期文藝之人文精神構建斷想,載於《天池》1994年第3期

從《苦界》看當代暢銷書,載於《文藝爭鳴》1994年第2期

科研項目:

2018 “馬克思本體論美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主持人

2011 “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研究”,復旦大學“985三期”整體推進人文學科研究項目,子課題負責人,承擔“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化研究”部分

2009 “西方美學史”,“馬工程”重點教材,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子課題負責人,承擔“轉向現代美學”部分

2009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現代歷程”,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主持人

2007 “西方審美經驗觀念史”,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主持人

2004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子課題負責人,承擔現代史部分

2001 “西方美學範疇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參與者,承擔“經驗”一章撰寫

1999 “世俗與尊嚴:杜威的藝術哲學”,國家社科基金藝術類,主持人

張姓名人盤點(四)

盤點白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張濼
張佰基
張百祿
張財年
張才菲
張不群
張泊靜
張伯彥
張拔南
張伯熙
張伯芹
張安幫
張鈾
張伯科
張伯鈞
張伯基
張抗
張炳然
張炳梅
張炳根
張秉義
張秉武
張濱海
張碧棟
張關泉
張必赦
張恭昌
張格成
張福詒
張本才
張福泉
張福隆
張福禮
張蓓蕾
張福國
張佛民
張鳳榮
張鳳來
張鳳紀
張逢彪
張峰根
張飛翔
張北居
張法光
張發成
張二力
張敦愷
張棟林
張棟國
張東婺
張保海
張寶政
張奠華
張締慶
張針
張駕
張德騶
張德忠
張德正
張鄉
張德瑛
張寶慶
張寶康
張糯
張德懋
張德立
張邦陽
張得寬
張得福
張達德
張賜承
張次衡
張淳源
張純貞
張春智
張春雨
張春明
張邦維
張邦傑
張春鎬
張傳賢
張傳榮
張初海
張崇禧
張崇蓮
張邦定
張成桂
張成芳
張丞志
張朝有
張柏榮
張常武
張長生
張銑
張長存
張昌言
張昌祥
張昌桓
張德全
張智
張友
張飛鵬
張堅
張愛民
張超武
張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張鑒
張昌華
張道
張寶賢
張凱[京劇老生]
張德泉
張薇[教授]
張德臣
張春林
張寶書
張偉[導演]
張敏[陶瓷藝術家]
張伯明
張東生
張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張慧[戲劇評論家]
張毅[主持人]
張東明
張信
張登良
張傑[舉重運動員]
張柏林
張德群
張忠[開國少將]
張柏春
張哲
張展
張揚[作家]
張文[溫州人民廣播電台主持人]
張德
張彩霞
張伯祥
張伯龍
張琛
張福祥
張奇
張峰[演員]
張源
張帆[運動員]
張義
張光
張乾
張輝[黃梅戲名家]
張昊[滑冰遠動員]
張晶[京劇旦角]
張勤[演員]
張本
張鈞[作家]
張禮
張福基
張滌華
張德元
張寬
張崇德
張長海
張燦玾
張洪
張寶山
張貴
張岳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張春華
張力[富力地產總裁]
張健[游泳健將]
張滂
張寶貴
張憲
張旭[書法家]
張恭慶
張炳熹
張宇[歌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