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綸

品啜之,清香無比,是貢品之餘也。 四山環抱,一水陂之,有拱衛之勢。 克繩公者,築堂之主人,寶箴之大父也。

簡介

張俊綸(1957—),字如水,號苦楝先生,又號瘦骨生,湖北監利人。曾任監利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外)。湖北商校畢業。通過自學考試,獲中文專科、本科、研究生學歷。熱愛傳統文化。能熟背四書五經及大量傳統經典。可熟練運用文言寫作。文言筆記小品師承歸有光、徐渭,頗具晚明文人風味。散文師承周作人、汪曾祺,語言醇美如畫,耐人尋味。善點校、整理古籍。極勤奮,每天凌晨四點即起,四十年如一日,讀書寫作不輟。著有文言日記《張俊綸日記》,文言筆記小品《苦楝堂筆記》,散文集《故園的記憶》、《吾鄉吾土》、《系日齋晨話》,民俗著作《監利方言俗語詞典》,史學著作《監利先秦史》、《監利草木狀》(文言),人物傳記《李白傳》、《洪秀全傳》、《柳宗元傳》、《王柏心傳》、《中國歷代著名作家小傳》 、《中華民國人物誌》(文言),長篇小說《滾滾長江東逝水》,古典文學鑑賞《張氏講詩經》、《李賀詩集譯註》、《唐人絕句三百首譯註》等,並點校有清人王柏心160萬字《百柱堂全集》等。

張俊綸文言小品二則

黃山谷故里雙井村遊記

以一村而載名於唐宋典籍至今不改其名者,天下有其二乎?曰無有也。以一村而以綠茶鳴於天下歷朝皆為貢品者,天下有其二乎?曰無有也。以一村而出進士四十八尚書五者,天下有其二乎?曰無有也。是黃庭堅山谷故里之三奇也。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治平四年進士。為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行草楷自成一家,與蘇軾、米芾、蔡襄齊名,並稱蘇黃米蔡。以一村而得名人如黃氏者,天下有其二乎?曰無有也。一村兼此四奇,是可謂天下第一村也。斯村謂誰?杭口鎮雙井也。
自義寧鎮發,沿修水而東行十里,則雙井也。相傳此地古有釣魚台,台下水中有二井,故名。時於暮秋,楓葉初紅,余攜友三人來游。三圍皆山,一面臨水,紅塵之喧,之此而都為幽謐。谷地平曠,有茶園、稻田、竹林之屬;屋舍儼然,雞犬怡然自食,人至不驚。村中有黃山谷石雕一尊,高丈餘,欹仄扶膝而坐,右手握書而未掩,態極閒適飄逸,與村景人物相契合。之左為高峰書院,白牆黑瓦,風格古樸,為山谷蒙學之地也。出一賢人而立一書院,是賢人涵煦眾庶之功,可謂大矣。繇書院前行百五十武而左折,為山谷園,乃山谷長眠之地也。園可一畝,環周綠樹垣墉,極肅穆靜和之至。有琉璃瓦飾之門樓,入門五步,為山谷之全身塑,背手而立,目光炯炯視前方。塑後為半圓形墓,圓蓋其冢,冢上一頂如球,隨行張村長告余曰:“此進士球也,非進士身不能有之。”冢前原有碑刻曰:宋謚黃文節公之墓。兩側誄聯為翁方綱書,曰:看黃庭有味,笑白髮無顏。謚誄僉在文革中不知所之。冢旁麥冬萋萋,女貞松柏森森,西風乍起,輒颯颯有聲,是呼魂兮歸來者耶?
雙井所臨水者,修水也。七百里修水自西蜿蜒而東,始奔注咆哮,一瀉千里,而宛轉千回,其波漸短,其流漸弛,至雙井,則如出浴之貴妃,嬌娜無力,柔不勝衣矣。於是一灣清澈,靜泊於臥波石、釣磯台之下,水波不興,縠紋如錦緞。雙井人名之曰明月灣。村長導吾四人登釣磯台而觀之。一石臨江兀立,勢如春筍,予隨村長後,履巉披蒙,攝衣而上。台方不五尺,而視野開張。望之,輒見修水東來,西折而去,東西遠處皆有山遮,惟見一灣,如明鏡,如初月。稱明月灣,果大妙也。余叩台之所謂釣磯台者,村長曰:此山谷少時垂釣之所也。余笑曰:波為書之魂,影為詩之神,山谷釣不在魚,在鏡中之波,月中之影也。村長頷之。
至村委會,書記姜偉迓之,置座獻茗,意甚殷。品啜之,清香無比,是貢品之餘也。書記欲吾留言,吾揮毫書之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山谷為仙,不亦宜乎?書記大笑曰:山谷公為仙,故引客來,客來即綏福氣、仙氣,諸公當人來福將,人去仙將也。吾曰:來雙井者則載仙載福,所謂“樂只君子,福履綏之”者,誰不聞風而至、趨之若鶩乎?書記村長大喜曰:此吾村眾之所望也。吾三友者:縣政協委員賴君曉平,荊江文學徐君美平,宣傳部新聞科宋君從峰也。監利瘦骨生記。

游鳳竹堂記

鳳竹堂者,義寧竹塅陳氏之祖屋也,卜居築宅於乾隆五十八年,已歷二百一十餘載。堂今尚存,梁榱枅櫨不朽,且有後裔三十餘人居其內,炊爨寢臥如常,亦吾國民居之奇也。
然所奇者不在其久,在斯堂所孵之人也。其孫曰陳寶箴者,鹹豐二年舉人,累官至湖南巡撫。於任間滌瑕盪穢,作新百度,西人稱之為中國之普羅米修斯。寶箴子三立,光緒十二年進士,所作詩生澀奧衍夐絕人人,為晚清同光體之巨擘。三立諸子皆有大名。昆衡恪,多能藝事,篆刻逼漢人,畫得元人倪瓚、黃公望風味。季陳寅恪通十餘國文字,著作數十種,為吾國著名史學家、國學大師。叔方恪能詩,清迥頗得謝靈運之三昧。衡恪子封懷,吾國植物園之創始人也。
所孵之人既奇,其堂得無異乎?吾觀乎其堂,一進二重,中嵌天井,左右為廂房,此義寧民居之常,未有異也。堂前之土平曠如砥,目可一畝,踞旗桿石二、旗桿墩二。旗桿石亦稱舉人石,旗桿墩亦稱進士墩,是寶箴、三立父子之光寵,亦未能稱異。其異在周之山水乎?
堂土之前有瓦脊門樓。過門樓,為石砌小路,闊四尺,長三十餘丈。兩側皆稻田,由高而低。路下則三角河也,原為三湘之通衢,時見帆影,使風來去。三湘者,泰湘、安湘、九都也。今河不存,廑剩一溪,闊不及丈,且時隱時現,浮一扁舟而不可得。然水聲潺湲,猶可遙想當年。立路上望鳳竹堂,正脊之上為後龍山,中生二高松,虬姿若龍。與後龍遙對者則彌王峰,右為眉毛山,左為護仙坑,後龍之後則為桃花尖、船尖也。四山環抱,一水陂之,有拱衛之勢。歐陽國泰者,陳氏之六世孫婿,今鳳竹堂之主人也,善易經。乃告余曰:“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陂三角以象帝舜,茲帝王之象也。”余詰之曰:“豈有說乎?”國泰曰:“京人劉夢溪來,嘗謂吾曰,三立、衡恪、寅恪為詩畫史中之毛澤東,三立謂之詩帝,衡恪謂之畫帝、寅恪謂之史帝,何不可者?”余以為慧言而頷之。
聞後龍高松下為克繩公墓。克繩公者,築堂之主人,寶箴之大父也。爰攀援而上。山勢如劈,克繩諸子斲石為棧,登七級之字形之石棧,方至山冢。冢門立五碑,中曰清授太學生十八世祖陳公名克繩字顯梓號紹亭大人之墓。左右為墓志銘及誄文。國泰攜香楮隨,吾焚而跪拜之。立高四顧,輒田疇山川皆在衽席之下,而鳳竹堂之甍,則如龍脊,鱗鱗似欲騰空而去者。後龍為頸,二松為首,松山堂三者聯璧,豈非一昂首呼嘯之全龍乎?吾大喜,觀眼前之景,繹國泰之說,吾知游鳳竹堂之深趣矣。
同游者:縣政協委員賴君曉平,荊江文學編輯徐君美平,宣傳部新聞科幹事宋君從峰也。監利瘦骨生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