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毅

張伯毅(1917.10.10—2013.7.9 ),國際著名病理學家、醫學家。湖南漢壽人。 早年就讀於長沙明德中學。1941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1949年在大陸易名南京大學,1962年在台復校)醫學院。1944年赴美國留學,1949年獲伊利諾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後長期擔任德州大學教授。1978年退休,為德州大學蓋爾凡斯頓醫院(Galveston)榮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張伯毅院士於2013年7月9日在美國逝世,享年96歲。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張伯毅長期從事病理診斷方法、癌學、組織化學、電子顯微鏡及細胞生物學等方面研究,是冰凍切片機、切片凍替法、微孔過濾榭落細胞法的發明人。

他是癌學宗師、美國癌學界領袖,曾三度代表美國出席世界癌學會議。

他十分熱心中國的醫學事業,是中國醫科大學名譽教授、上海醫學院客座教授、重慶腫瘤研究所顧問。

醫學地位

他以“病理診斷方法”、“癌病學研究”、“組織化學”、“電子顯微鏡”及“細胞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而聞名世界。曾代表美國出席1962年在蘇聯莫斯科、1966年在日本京都、1970年在美國休斯頓、1978年在阿根廷召開的數屆“世界癌病學會議”;1961年在法國巴黎、1969年在美國紐約、1972年在日本京都、1980年在英國倫敦召開的數屆“世界組織化學會議”,任特約討論員或主席。曾多次應邀在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及台灣各大學作學術講演。

他以卓越的科學貢獻,被世界10多種名人錄所記載。

醫學成果

張伯毅曾任美國政府及實業機構顧問和多種高科技學會、協會的理事,並任多種著名科學期刊編輯。

1955年至1987年,美國衛生部、教育部及美國癌病學協會給他提供了幾百萬美元科研經費。經過刻苦鑽研和潛心研究,他在醫學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

發明了冰凍切片病理診斷技術,其創製的冰凍切片機能在7分鐘內完成病理診斷切片,而舊式切片需24小時以上。此項發明有救生、省時、省費等特點,現為世界各大醫院所採用。發明了冰凍切片代潛法(SectionFreezeSubstitutionTehnic),能在組織細胞中保存各種氧化及水解酶和其他化學成分,為組織化學新近之重要進展。

發明了特種平坦包埋法(FlatEmbedding),成為電子顯微鏡技術中包埋單層細胞的重要方法。建立起鼠肝癌細胞株,能隨意移植於大白鼠體內或作細胞培養,為研究肝癌細胞的生理、生化、遺傳、抗癌藥理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源細胞,被科學界命名為Chang'sHeparoma廣泛套用於歐、美、日等很多國家實驗室。將此種細胞叫做單克隆抗體。

首先發現了高爾基氏體(GolgiApparatus)叫存在於細胞分裂之各期。對化學致癌(ChemicalCarcinogenisis)研究有多種貢獻。在創造發明新研究方法和肝細胞之髮乳現象及人黑色素癌的研究等方面均有突出貢獻。在世界著名科學刊物上發表上百篇論文。

人物鄉情

張伯毅熱愛祖國,熱愛家鄉。80年代,接受中國10多名專家、學者到其實驗室進修或參觀訪問。應中國醫學科學院的邀請,兩次回國,先後在北京、上海、重慶、長沙、西安等8省市講學3個月。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名譽教授、上海科學院客座教授、重慶腫癌研究所顧問。1985年以來,先後向家鄉捐款5萬元,為家鄉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獻出了一片愛心。

中國醫學家

在中國醫學的發展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卓越的醫學專家。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成就值得我們銘記在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