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農

張一農,出生於1961年,重慶人,畫家。

基本信息

簡介

張一農,1961年生,重慶市人。1988年參加書法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師從徐無聞教授研習書法篆刻藝術,現任教於西南師大美術學院。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家協會理事,西冷印社社員,重慶篆刻藝術委員會主任。

相關詞條

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範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書分八體,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書時,稱為「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型。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也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而此治印之學也有人直接稱為「刻印」、「鐵筆」、「鐵書」、「刻圖章」等。

篆刻起源

中國文字隨著時間的綿延、空間上的歧異發展,蘊涵了動人的多樣風貌,在印面之內跌宕生姿,以一種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現出來,小小方寸之內充滿了時間的古樸和空間的渾厚,雖幾經更迭,仍能以溫潤的光澤、古雅的韻趣,引人玩味,這就是篆刻的藝術。

在我們游心賞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義。篆刻是什麼呢?它的解釋,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注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工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從「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面並無本來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雖說是記號,確有一定的讀音。

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周璽」大為興起。各種大小形狀都有,一般分為白文,朱文兩種。

秦代是中國文字由「籀書」演變成為篆書的時期,印的形式也更為廣泛,印文圓潤蒼勁,筆勢挺拔。

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字型由小篆演變成「繆篆」。漢印的印形制、印紐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

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

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後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後者是靠"描的",並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個字或一個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藝術、比較複雜而變化多端,實在是篆刻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練的刀法而無高明的章法,必無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組的創作,必須方方有變化,更要顯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設計印稿時應反覆構想。這一點,篆刻大師吳昌碩慎重的創作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根據文字具體的筆劃、筆勢、形體及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係設計出相宜的形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