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仁黃山天都峰圖軸

弘仁黃山天都峰圖軸

《弘仁黃山天都峰圖軸》是由清代弘仁創作的畫作。

《天都峰圖軸》繪黃山天都峰的景色,近景澗溪潺潺,順流而下;懸崖峭壁古松虬曲,松針茂密,枝幹如盤龍蛟出,令人駐足。遠處主峰直指雲霄,危崖之上奇松點點,山腰又有流泉,直瀉而下。作品以嚴整簡潔的造型,方折的線條,表現出天都峰的峻奇雄偉、氣勢磅礴。

名畫檔案

名 稱:《天都峰圖軸》
作 者:弘仁
創作時間:清
尺 寸:縱307.5 厘米,橫
99.6厘米
材 料:紙本,水墨
收 藏:南京博物院

名畫賞析

弘仁的畫境充滿著清初許多前明士大夫們所特有的感傷故國、反抗現實的遺民情懷。他常以梅花為創作題材,以此來暗喻自己冰清玉潔的人品操持。當然,他的山水畫更是集中表現了其力圖擺脫滿清統治的願望。他的很多作品都以黃山、齊雲山為主題,而且這些實境被升華為一種桃花源般的理想境象。畫中的景物高度淨化,了無塵埃,孤高肅穆,表現了弘仁“風神猶是義熙前”的情懷。此外,弘仁還常在自己的畫作上題句抒懷,以此來襯托畫中纖塵不染的高絕境界。
弘仁以山水畫名重於時。他最初師法宋人,為僧後開始師法元人筆墨,以倪瓚筆墨為“骨”,取其“筆力”,以黃公望筆墨為“肉”,取其“墨韻”。弘仁對待藝術的可貴之處在於:既尊重傳統,又主張創新,所謂師法自然,獨闢蹊徑,是他藝術思想的核心。所以,雖然他師法倪瓚,但又能在峭拔處見溫潤,在細弱處見筆力。弘仁在創作風格上愈變愈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師法大自然,他常常不辭勞苦地在各地遊歷。也正是由於他的這些努力,他的畫作才深得“黃山之質”。
弘仁的山水畫作品筆墨凝重,境界開闊,看似淡遠清簡,實則厚重偉峻,既有北宋人意境的開闊雄奇、縝密嚴整之風味,又有元人抒情的細膩恬靜之情致。而且,弘仁以顏真卿的折釵筆法入畫,運筆如鋼,挺拔而有風骨。弘仁畫山多方折之形,容易有堆砌扁薄之感,為了使山體有厚度,他在關鍵的形體轉折處和遠山處,以適當的皴、擦、點、染來增加山體的圓厚,同時也增加了墨韻。總之,在弘仁的山水畫中,無論是描寫實景,還是展現胸中丘壑,都表示為風格靜穆、嚴正、樸實、恬潔,給人一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和諧感覺。
《黃山天都峰圖》是弘仁的代表作之一。畫右上有作者的自題詩,其中兩句是:“披圖瞥爾松風激,猶似天都歌翠微。”題款:“為去疑居士寫圖並題正。漸江學人弘仁。”鈐印“弘仁”、”漸江”、“家在黃山白岳之間”等。圖中山石大多用形似方形的幾何體組成,大小几何體相間組成,疏密有致。在兩塊簡單、跡近抽象的空白大石當中作者畫了一些碎石和小樹,給人以生動之感。畫中石多樹少,山下坡上或水旁有幾株大松樹,或于山頭上倒懸一松,或於峭壁懸瀑旁伸出一些虬枝。
這幅畫在構圖上洗鍊簡逸,奇縱穩定,層巒陡壑,空曠幽深。由於作者從黃山等名山勝景中汲取了營養,重視師法自然,因此,作品中少了倪瓚的荒涼寂寞之境,而多了幾分清新之意,富有生活氣息。
在筆墨處理上,山石多用線空勾,沒有大片的墨,沒有粗拙躍動的線,除了少量坡腳及夾石外,山石上幾乎沒有繁複的皴筆和過多的點染,顯得蒼勁整潔。弘仁畫黃山,顯出了其突出的風格和獨到的本色。

畫家小傳

弘仁(1610~1661 年),俗姓江,名韜,字大奇,又名舫,字鷗盟,安徽歙縣人。出家後,法名弘仁,字無智,號漸江。兼工詩書,愛寫梅竹,屬“黃山派”,又是“新安畫派”的領袖。弘仁的個人思想與政局變遷關係密切,因而在詩畫中常有流露。代表作品有《清溪雨霽》、《秋林圖》、《古槎短荻圖》等。

藝術價值

弘仁的代表作品之一;
“黃山派”的著名作品;
清代著名的山水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