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僧畫家

四僧畫家

四僧畫家又稱“四大名僧”或“四僧”,指明末清初四個出家為僧的畫家,都擅長山水畫,直抒胸臆,反對摹古,有創新。他們分別是原濟(又名石濤,1642—約1718年) 其畫奇肆超逸;url朱耷(別號八大山人,約1624—1705年) 其畫簡略精練;髡殘(1612—約1692年,另說1612-1673)其畫蒼古淳雅,字介邱,號石溪,又號白禿、電住道人、壤殘道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url漸江(法名弘仁,1610—1664年)其畫高簡幽疏 。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徽州府歙縣人,出家後名後人,號漸江學人,又號無智、梅花古衲。

山水代表作

石濤主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上海博物館藏《山林樂事圖》軸、《看梅園圖》等,皆蒼渾奇古,駭人心目,充分顯現其個性。其蘭竹、花卉題材亦有精品傳世,如故宮博物院藏《梅竹圖》卷、《蕉菊圖》軸、《墨荷圖》軸及上海博物館藏《梅竹蘭圖》冊等。著有《畫語錄》行世,對繪畫理論發展貢獻頗大。誓不與清王朝合作,行事怪僻,常借詩文書畫發泄內心鬱悶。繪畫大多緣物抒情,用象徵的手法來表達想法,將物象人格化,寄託自己的感情。如畫魚、鳥,作“白眼向人”之狀,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將八大山人款寫作“哭之”、“笑之”,均有深意。

八大山人長於山水、花鳥。山水宗董其昌,但卻變董之秀逸平和為枯索冷寂,於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簡樸之氣。如74歲時所畫《山水》軸、《蘭亭詩畫》冊。其花鳥源自林良、沈周、陳淳、徐渭等人,所繪花鳥魚蟲,形象洗鍊,造型誇張,構圖險怪,筆法雄健潑辣,墨色淋漓酣暢,效果新穎獨特而出人意表。前期畫風較為精細工致,50歲後,畫風漸變,所畫動物形象有所誇張,構圖奇險,如59歲時所繪《個山雜畫》冊;65歲以後,藝術日趨成熟,筆法變朴茂為雄偉,造型極為誇張,如68歲時的《雜畫》卷中所繪鵪鶉、故宮博物院藏《楊柳浴禽圖》軸中的烏鴉,皆筆簡形賅,形神畢具。

四僧中的八大山人的畫,在當時影響並不大,傳其法者僅牛石慧、萬個等人,但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清代中期的“揚州八怪”、晚期的“海派”及近代的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等,莫不受其薰陶。俗姓劉,自幼喜畫,明亡後抗清失敗,落髮為僧,雲遊各地。43歲定居南京,卒於南京。

髡殘為人剛直不阿,頗受當時名士欽佩,多與之交誼。工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宗法黃公望、王蒙。其繪畫章法繁複,筆法渾厚、凝重,善用雄健的禿筆和渴墨,層層皴擦勾染,達到筆墨交融,厚重不滯的效果。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並以濃墨點苔,顯得山深林密,草木華滋。髡殘存世作品較少,代表作有故宮博物院藏《層岩疊壑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綠樹聽鸝圖》軸等,皆景致繁複,用筆沉著厚重,氣勢雄闊,反映了他的典型面貌。此外,還有南京博物院藏《蒼翠凌天圖》軸、上海博物館藏《蒼山結茅圖》軸、故宮博物院藏《雨洗山根圖》軸等傳世。髡殘在清初畫壇,與石濤並稱“二石”,與程正揆並稱“二溪”。明亡後入武夷山為僧,雲遊各地後回歙縣,常往來於黃山、白岳之間。工於文學、繪畫,畫名最盛。早年學於孫無修,中年師事蕭雲從。其本色畫則多取法倪瓚,構圖洗鍊簡逸,筆墨蒼勁整潔,善用折帶皴和乾筆渴墨。

漸江

(法名弘仁,1610—1664年)其畫高簡幽疏 。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出家後名後人,號漸江學人,又號無智、梅花古衲,安徽歙縣人。明亡後入武夷山為僧,雲遊各地後回歙縣,常往來於黃山、白岳之間。工於文學、繪畫,畫名最盛。早年學於孫無修,中年師事蕭雲從。其本色畫則多取法倪瓚,構圖洗鍊簡逸,筆墨蒼勁整潔,善用折帶皴和乾筆渴墨。因作品多師法自然,而多清新之意,能傳達山川之美。故宮博物院藏有其《黃山天都峰圖》軸,即是此類代表。此外,同藏於一處的《西岩松雪圖》軸及藏於上海博物館的《疏泉洗硯圖》軸、《雨余柳色圖》軸等均筆法尖峭簡潔,意境偉峻秀逸,反映了他的自身風貌。他以畫黃山著名,“得黃山之真性情”,與石濤、梅清同為“黃山畫派”之代表人物。在安徽,則形成了“新安派”,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並稱為“海陽四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