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渤濟錫

引渤濟錫

“引渤濟錫”項目:從渤海提水經赤峰市到錫林浩特市,採用管涵輸水方式,線路全長620公里,年輸水量3.65億立方米。

簡介

海水西調海水西調

海水西調”工程包括內蒙古新疆甘肅三省區,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已做好啟動“引渤濟錫”示範工程的全部準備工作。一旦“海水西調”落成實施,不僅是在新疆,沿途的各個省市也都能互惠互利。

“引渤濟錫”指從遼寧省葫蘆島市 興城東台子裡東海岸取水,經過遼寧省的葫蘆島市、朝陽市、內蒙古的赤峰錫林浩特市,中途不分水。線路總長618.46公里,設計輸水規模3.65億立方米/年,全年不間斷供水。

錫林浩特市所在的錫林郭勒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其中褐煤可采儲量1396億噸,居全國第一。因此其褐煤開發戰略成為了錫林郭勒盟的發展規劃,也使得錫林郭勒盟對水的需求大大增加。

爭議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陳昌禮說,上世紀50年代,西北地區沙漠化的嚴峻形勢就讓他產生了“海水西調”的想法。他說,要解決沙漠化,就需要增加降雨量。而西北地區降雨量取決於三個條件:西風帶、高山山脈冷凝系統以及水汽源。其中前兩個條件在西北地區是具備的,唯獨缺少水汽源是個大問題。他綜合考慮了多方面因素,就產生了把渤海水引入大西北的構想。他說自己的美好構想是在100年內,使西北和內蒙地區恢復的湖泊和濕地能達到漢唐時期的水平。

有專家認為,“海水西調”的構想一旦實現,將大大改善中國西北地區的沙漠化、改善西北和內蒙氣候並促進渤海海水的大循環,並能發展沿河養殖業等等。

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對“海水西調”的構想質疑。例如,有水利專家提出將海水調入草原是否會有鹽鹼化問題,還有人擔心“海水西調”會耗費大量能源。

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理事長惠紹棠撰文分析說,“引渤濟錫”工程是實現“海水西調”構想的開路先鋒。有人說“海水西調”是有趣的科學幻想或狂想,提出了種種異議。這是很正常、可以理解的現象。不同的學術觀點可以使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的態度,加倍細緻工作,把構想與工程的可行性、利弊得失調查研究得更透,把決策方案及報告建議等工作做得更紮實。

五大問題

工程解析五大問題一一都有對策
專家已總結出“海水西調”的五大問題,並提出對策:
1、鹽鹼化問題,引水渠沿內蒙古邊境鹽鹼乾涸窪地,故鹽鹼化影響甚微;
2、能源問題,中國目前電能已供大於求;
3、資金,工程提水站一次性投資不大,要在30年—50年以後實施,屆時中國經濟發達,是西北戰略性基礎工程。海水西調工程運行投資巨大,但產出更大。如年增降水1000億立方米的海水淡化水,按國際價格計算為1000億美元,為我國2000年GDP的1/10;
4、水汽損失估價。據估計調水蒸發水汽大部分降落在包頭—蘭州一線300mm降水線以西,即使東面可以兼顧陝、甘、寧和河北、山西地區,理論分析表明海水西調水汽損失率大體與西北濕地自然退縮率相當;
5、冬季運行。海水西調經北緯42°線,冬季冰下照常流水,可以取冰制淡水,僅內蒙古東西長3000km可供水植樹種草,形成50—60km寬、3000km長的中國第一防風沙林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