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文廟

雲南文廟

文廟又稱孔廟,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孔子和推廣儒家教化而興建的重要禮制性建築,也是文人的天地。對於“規制宏敞,金碧壯麗,甲於全滇”的雲南建水文廟,我在未去之前,就有了“固以在昆垣者為崇宏廣大,然壯麗上猶遜於建水”的模糊印象。初冬時節,彩雲之南還是花海鮮紅,滿目蔥鬱。置身於古樸的建水古城,去拜望文廟,感受到清秀美麗的寥廓,更陶醉於深邃宏遠的思想中。建水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經歷代40多次擴建增修,占地面積已達114畝,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於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建水文廟完全依照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採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布置多個單體建築。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文廟又稱孔廟,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孔子和推廣儒家教化而興建的重要禮制性建築,也是文人的天地。對於“規制宏敞,金碧壯麗,甲於全滇”的雲南建水文廟,我在未去之前,就有了“固以在昆垣者為崇宏廣大,然壯麗上猶遜於建水”的模糊印象。初冬時節,彩雲之南還是花海鮮紅,滿目蔥鬱。置身於古樸的建水古城,去拜望文廟,我感受到清秀美麗的寥廓,更陶醉於深邃宏遠的思想中。

建水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經歷代40多次擴建增修,占地面積已達114畝,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於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建水文廟完全依照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採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布置多個單體建築。原主要建築包括一池、二殿、二廡、二堂、三閣、四門、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個,只可惜杏壇、射圃、尊經閣、文星閣、敬一亭和齋亭等均被毀了。

來到文廟大門前,眼睛一亮,其規模闊大,形勢尊嚴,觀者莫不肅然起敬。這是一個坊式建築,原是明萬曆三年臨安知府昌應時所建“滇南鄒魯”坊。《重建太和元氣坊碑記》有這樣的描寫:“棹楔高懸,宮垣遠映,金碧雕鏤,與景天光相輝耀于晴波中,光彩陸離,爽襟豁目,文明氣象巋然增新。”眼前那青白斑駁的石基,仿佛是歷史的殘夢;懸掛在正門中央的“洙泗淵源”牌匾,檢閱過多少穿梭往來的芸芸眾生。我想起在聯合國大廳里,醒目地懸掛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格言,這說明了儒家思想在中國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地位之重要,影響之深遠。

泮池,俗稱“學海”,占了景區的一大半。只見淨碧無痕,水明似鏡,煥文山諸峰倒影映入池中,與藍天白雲綠樹相映襯,若天設地造。此刻,輕風如夢,暖陽無聲,面對如此浩渺的泮池,使人領略到“山靜水流開畫境,蔦飛魚躍悟天機”的意境,更感悟到清代滇南著名文人尹壯圖“天下至深唯學海,世界無底只書囊”的深邃。昔日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彝族和漢族百姓都在煥文山點燃火把遊行,以祈年照歲,企盼五穀豐登。如此情趣,在全國文廟中絕無僅有。

繞至泮池後的唇台上,只見栩栩如生的龍、虎、麟、獅、象巨石雕高距於坊座上,拱衛著木構架的牌樓。四周的壁畫上方,用磚砌成斗拱樣,覆以碧瓦,與三楹坊頂合成疊羅漢式的三

重檐歇山頂,檐牙高啄,碧瓦飛翹,與“太和元氣”坊及“禮門”、“義路”坊齊觀,如數重大雁飛臨泮池之上。這種建築風格,凸現了儒家思想兩個固有的屬性:一方面具有廣泛信仰層面上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存在著相當豐富的理論思維內容。

文廟最吸引人的去處無疑是大成殿。它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一字排開的五間殿堂,正堂內置龍寶座,供奉著孔子塑像。殿堂單檐九脊歇山頂,琉璃黃瓦,翹角飛甍,巍巍宏麗,氣象莊嚴。這裡有很多的字匾和塑像,字大多是歷代皇帝所題,像都是對弘揚儒家文化作出貢獻的名人。大殿檐下懸掛著“先師廟”三個鎏金大字匾,筆力雄渾遒勁,匾沿鑲嵌著玲瓏剔透的木雕龍鳳。東西廂房是祀奉先儒的場所,先賢79人、先儒75人依次供奉於內。

大成殿後面還有一座二賢祠,供奉著明代被貶謫而來、而對滇南文化卓有貢獻的官員王奎、韓宜可《郡城寄賢祠記》有載:兩人來後,“相與講道於學廟東北隅,若將終身焉。當時雲南甫定,臨始因元學重修之。兩先生雖要軍旅,實始俎豆為文學倡。若文翁之在蜀也,若韓子之在潮也。師表於茲蓋十有六年,於是士習始變,人文始著,臨安子弟殆無有不學焉者矣!”站在兩位先賢的塑像前,流眸四望,浮想聯翩,思緒再次活躍了起來。雲南作為邊陲,在這塊紅土地上沒少上演過鐵蹄奔襲、刀光劍影的活劇。幾番征戰,幾度沙場,星轉斗移,蒼海桑田,但從深層次上講,文化的力量遠比戰爭的力量強大。戰爭可以塗炭生靈、摧毀城市、征服國家,卻難以征服人心。世界上能夠真正深入人心的,是文化的力量。

景區特色

整個廟宇,一片翠綠,古木蕭森,莊嚴肅穆。松、柏、竹、柳,千姿百態,各種花卉爭妍鬥豔,四時飄香。庭西有兩株共生樹,一為柏樹,一為榕樹。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它們已經緊緊纏在一起。有人戲稱為“萬將軍抱白小姐”。 建水城,為舊臨安府所在地,元、明、清三代曾是滇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加上文廟規模宏大,建築精巧,素有“滇南鄒魯”之稱。早年,當地利用文廟建立了臨安中學。現改為建水第一中學,並在文廟側新建了許多教學樓。昔日孔廟聖地,如今成了青少年學習之所。由於政府和學校注意保存古蹟,至今文廟仍很完整。

繞至泮池後的唇台上,只見栩栩如生的龍、虎、麟、獅、象巨石雕高距於坊座上,拱衛著木構架的牌樓。四周的壁畫上方,用磚砌成斗拱樣,覆以碧瓦,與三楹坊頂合成疊羅漢式的三重檐歇山頂,檐牙高啄,碧瓦飛翹,與“太和元氣”坊及“禮門”、“義路”坊齊觀,如數重大雁飛臨泮池之上。這種建築風格,凸現了儒家思想兩個固有的屬性:一方面具有廣泛信仰層面上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存在著相當豐富的理論思維內容。

文廟最吸引人的去處無疑是大成殿。它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一字排開的五間殿堂,正堂內置龍寶座,供奉著孔子塑像。殿堂單檐九脊歇山頂,琉璃黃瓦,翹角飛甍,巍巍宏麗,氣象莊嚴。這裡有很多的字匾和塑像,字大多是歷代皇帝所題,像都是對弘揚儒家文化作出貢獻的名人。大殿檐下懸掛著“先師廟”三個鎏金大字匾,筆力雄渾遒勁,匾沿鑲嵌著玲瓏剔透的木雕龍鳳。東西廂房是祀奉先儒的場所,先賢79人、先儒75人依次供奉於內。

文廟小吃

小吃:四喜湯圓蕎包子太師餅都督燒賣薺菜餅火腿豆燜飯小鍋米線餌塊什錦涼米線

文廟交通

交通:遊客到達建水縣城後,可步行前往。

文廟購物

斑銅工藝品是雲南特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品,至今上有300多年歷史。

雲南文廟雲南斑銅
斑銅工藝製作複雜而嚴格,採用高品位的銅基合金原料,經過鑄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複雜的後工藝處理製作和成它“妙在有斑,貴在渾厚”,褐紅色的表面呈現出離奇閃爍,硯麗斑駁,變化微妙的斑花而獨樹一幟,堪稱金屬工藝之冠。 雲南斑銅工藝品在造型上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特色,還吸取了雲南青銅和中原青銅文化的藝術營養,並結合現代雕塑手法和先進工藝,在充分顯示斑花特點的前提下輔以簡潔洗鍊的裝飾圖案,使其達到藝術的完美和統一。目前已形包括人物、動物、花卉、瓶罐、爐尊、壁飾、器皿等六大類的斑銅系列產品。其渾厚古樸,典雅富麗,熠熠生輝的藝術效果,令人愛人釋手,實為中、高檔陳設玩賞之工藝佳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里斑銅作為主要陳列品展示了它雋永的藝術魅力。雲南斑銅工藝品多次在國際上獲獎,並定為同外國元首饋贈的國家級禮品,孔雀瓶大犀牛仿古牛五型爐孔雀明王如來佛祖等被國家有關部門定為永久珍品收藏。

太和豆豉
昆明太和豆豉是雲南省著名的傳統食品,已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相傳太和豆豉原產在江西省太和鎮,清康熙年間傳入四川,後從四川傳入昆明。長期以來,昆明製作豆豉的師傅,根據本地的原料和人們的口味,對原配方和工藝不斷進行改進,使之逐漸形成具有滇味特色的昆明太和豆鼓。這種豆豉既不同於江西風味,也不同於四川風味,獨具一格。其色呈紅褐又有光澤,味道鹹鮮略微回甜,分粒酥軟而不碎,保持了豆豉固有的風味,不酸不霉,營養豐富,易於貯存,食用方便,是佐餐調味的佳品。

昆明太和豆豉以本地產的"烏嘴豆"(黃豆)最佳,配以食鹽、糯米、甜酒、紅糖、八角、茴香等輔料,經淘洗、浸泡、蒸煮、制曲、拌料、裝罐、後熟而成。昆明太和豆豉呈顆粒狀,具有豆豉特有之香氣,滋味鮮美,鹹淡適口,食法簡便,可蒸,可炒,葷素皆宜。

茶葉
雲南是茶樹的原生地,但清以前雲南茶葉沒有什麼名氣,明代雲南被列為不產

雲南文廟雲南茶葉
茶的省份。到了清代,滇茶開始有名了。滇茶以大葉種為主,較難將外型做得乖巧。像皇帝愛喝的人頭普洱,妙在個子大,檔次並不很高。然而滇茶香高,耐泡,同一質量的茶葉較全國其他地區的售價為低,無論是自用還是送人都較合宜。出口最好的是滇紅普洱七子餅等,而滇人最愛喝的則是未精製的大葉子茶。

雲南主要茶葉有產於宜良縣的寶洪茶宜春茶,產於昆明市郊金馬山麓十里堡的"十里香茶"、產於石林附近的"石林擁翠"、沱茶、滇青、白蘭花茶、茉莉花茶、滇紅工夫紅茶紅碎茶以及滇綠等。

寶珠梨
呈貢寶珠梨是雲南眾多梨果中的佼佼者,果圓形,一般重200-330克,大者達500克,皮薄,淡黃綠色,果肉雪白,脆嫩,汁多,味濃甜,微香,食後無渣。

寶珠梨主產於昆明市呈貢縣,人們習慣稱為呈貢寶珠梨。呈貢寶珠梨與大理雪梨在色、香、味、形方面很相似,實屬同一品種。相傳在宋代大理國時期,高僧寶珠和尚鄯闡城(今昆明)

雲南文廟寶珠梨
講經,從大理帶了雪梨樹苗與呈貢的一種優勢嫁接後育成這個品種,於是人們就把它叫做寶珠梨。寶珠梨由於品質優良,是雲南向歷代王朝繳納的貢品。相傳元朝初期,雲南地方官把寶珠梨作為上等貢品貢奉朝廷,皇帝吃了讚不絕口,並要求年年進貢。

寶珠梨成熟上市時正是中秋節和國慶節期間.

雲子

雲南圍棋子簡稱雲子,據說為明清供品。白子微帶翠綠,黑子厚重,對光看則為悅目的綠色。形狀單面扁圓,古樸渾厚,手感舒適。圍棋精品"雲子"品質優良,一直是全國重大棋賽的標準棋具。

雲子原產於雲南永昌府(郎今保山市)故又名永子。它是我國古老的一種傳統工藝品,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元、明、清三代曾享有盛名,深受名士、高僧的喜愛,也是敬獻皇室的上乘貢品。後來,由於棋勢衰敗,世變滄桑,解放前夕,雲子製作工藝已經失傳。建國後圍棋事業受到黨和政府重視。昆明第十二中學校辦工廠憑藉殘存的老雲子開展科研,經過無數次的試驗,1975年在原老雲子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製成了新雲子。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對雲子恢復生產極為關懷和支持,終於把雲子從絕境中挖掘和發展起來。1980年春,昆明第十二中學校辦工廠正式改名為雲南圍棋廠,批量生產"雲"字牌圍棋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