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剪紙

延川剪紙

延川剪紙起源早發掘晚,一直埋沒於民間,時至1985年才得以漸次發展興盛,20世紀90年代邁入成熟期,新世紀達到鼎盛。1991年被中央文化部命名為“全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4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民間剪紙之鄉”。 延川剪紙由於受現代文明社會的推動、多元文化的衝擊和人亡藝絕的制約而瀕臨絕亡困境,保護和搶救延川剪紙將會對中國民間美術乃至世界美術的豐富和發展起到積極地促進和推動作用。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延川縣地處陝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北部,縣城位於縣境中部延川鎮,東有黃河大橋與山西省相通,西南距延安市政府所在地84公里。

延川剪紙延川剪紙

延川縣建於隋開皇三年,至今已1400多年,其剪紙藝術興起更早,是農耕社會基礎上產生的以婦女為主體的民間藝術,源起於祈福驅禍的民間風俗,與民族圖騰文化、生殖崇拜息息相關。延川境內人文鼻祖伏羲曾長期生存活動,並創立太極八卦圖,故黃河文化積澱濃厚,剪紙體裁、題材豐富,體裁主要有窗花、牆花、頂棚花、燈花和禮花等,題材有神仙佛像、吉祥吉慶、農事耕作、節令習俗、人物、故事、飛禽走獸、紡線織布、風景花卉、生殖繁育等,具有造型簡練純樸、粗獷渾厚、熱情奔放之特點。堪稱北方農耕社會生活的縮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觀園。

延川剪紙起源

早發掘晚,一直埋沒於民間,時至1985年才得以漸次發展興盛,20世紀90年代邁入成熟期,新世紀達到鼎盛,湧現出剪紙藝術大師高風蓮,名家郭如林、高河曉、劉潔瓊、劉小娟、袁隨花等10餘位,形成了15000人的龐大隊伍,1991年被中央文化部命名為“全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4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民間剪紙之鄉”。

延川剪紙延川剪紙

延川剪紙由於受現代文明社會的推動、多元文化的衝擊和人亡藝絕的制約而瀕臨絕亡困境,保護和搶救延川剪紙將會對中國民間美術乃至世界美術的豐富和發展起到積極地促進和推動作用。

歷史淵源

延川縣剪紙已有數千年歷史,源起於祈福驅禍的民間風俗,與民族圖騰文化、生殖崇拜息息相關。其產生背景

延川剪紙延川剪紙

一是審美觀念。愛美是人生來具有的一種本性,剪紙源起於美化居室,叫窗花,初為家庭婦女愛美的獨創藝術。二是延川歷史上自然條件惡劣,又處邊陲之地,天災人禍頻仍,人民生活貧困,剪紙不僅是最經濟實惠的一種美化家居的藝術,也是婦女祈福驅禍、追求平安幸福生活的內心表露,三是延川黃河文化積澱濃厚,歷史上寺廟眾多、宗教活動頻繁;人文鼻祖伏羲曾長期在境內生存活動,從黃河大轉彎中得到啟示,創立太極八卦圖。以陰陽平衡、生育繁衍為主題的剪紙與生殖崇拜密切相關;伏羲女媧等人物為主題的剪紙與偶像崇拜密切相關。延川縣剪紙起源早發掘晚,一直埋沒於民間,時至1985年,方作為一門民間文化藝術得以漸次發展興盛,20世紀90年代邁入成熟期,進入新世紀達到鼎盛期。2002年2月,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年會在延川召開,2004年6月挖掘普查全縣有剪紙藝人15000人,省級有影響的20餘人,全國有影響的10餘人。1991年被中央文化部命名為“全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4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民間剪紙之鄉”。

基本內容

延川剪紙主要體裁有窗花、牆花、頂棚花、燈花和禮花等,按題材分類主要有神仙佛像、吉祥吉慶、農事耕作、節令習俗、人物、故事、飛禽走獸、紡線織布、風景花卉、生殖繁育等,堪稱北方農耕社會生活的縮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觀園,代表作品有:

延川剪紙延川剪紙

一、傳統作品
《抓髻娃娃》《魚兒戲蓮花》《蓮生貴子》《麒麟送子》《連年有餘》《福祿慶壽》《十二生肖》等。
二、革命戰爭時期作品
《走西口》《兄妹開荒》
三、現代作品
《春歸》《過年》《黃河魂》《猴子摘桃》《學雷鋒》《龍鳳大雙喜》《百馬圖》《百牛圖》《百雞圖》等。

主要特徵

延川剪紙是在農耕社會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農村婦女愛美的民間藝術,是農婦思維與祈求平安幸福生活的產物。

延川剪紙延川剪紙

延川剪紙形式多樣、題材廣泛、造型簡練淳樸、粗獷渾厚、熱情奔放,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一般設有方、圓依託的外輪廓,線條粗壯,便於運剪,利於貼上仿剪。構圖結構嚴密,主次分明,韻味豐富。表現手法分寫意、寫實兩種,寫意作品出自性格開朗、大膽潑辣、做事利索的婦女;寫實作品出自性格內向、細心慎重的女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批中青年剪紙能手脫穎而出,他們的作品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具有現代生活氣息。

重要價值

一、延川縣剪紙是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美術,具有美化環境、美化生活的功效。
二、延川剪紙內容豐富健康,對充實提高民眾文化素質,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三、延川剪紙得到全國專家和世界友人的認可,它保留了古老圖騰文化、藝術形態和本源哲學的內含,保護和搶救延川剪紙將會對中國民間美術乃至世界美術的豐富和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相關製品及其作品

一、剪紙工具小剪、大剪、斜刀、筒刀。
二、主要用抖
各種彩紙,且以紅、綠紙為主。

瀕危狀況

一、社會的發展,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人們入居條件的改觀對傳統剪紙藝術的發展有一定影響。現在人們普遍使用的是明亮的玻璃窗,這就制約著以窗花為本源和主體的剪紙藝術的繁榮發展。

延川剪紙延川剪紙

二、現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衝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普及到千家萬戶的電視、廣播、網際網路等,基本能全天候地讓人們足不出戶便可知曉天下事,欣賞文娛節目,接受各種信息,那種古老原生態“貼在牆上的藝術”很少有人再理會。
三、人亡藝絕的現狀是制約延川剪紙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延川頗有造詣的剪紙能手年事已高,現雖參於剪紙的人數較多,但藝術水平不高。延川又屬全國貧困縣之一,薄弱的經濟狀況,無法使這批藝人得到及時培訓,延川剪紙面臨人亡藝絕的嚴峻形勢。

傳承譜系

延川剪紙歷史悠久,分布廣泛,主要分粗獷渾厚、細膩精巧兩派,且以粗獷渾厚派占主流,代表人物有高風蓮、

延川剪紙延川剪紙

郭如林、劉潔瓊等,細膩精巧派以高河曉為代表。據考證延川所知最早的剪紙能手是清末綽號叫“巧老婆”的女人。傳承譜系較為典型的有:清末“巧老婆”—民國楊四姐—新中國成立後高風蓮—劉潔瓊—馬飛;張氏—胡玉梅郝秀珍—馮彩琴—劉小娟;王玉花—高河曉(男)—王香紅、馬雪妮;乾氏一郭如林(男)—郭連輝(男)、郭煜、郭蓉;高秀珍—袁隨花—劉珍榮—劉艷芹。自從民俗文化挖掘、搶救、保護工作開展以來,還採取了集體學習培訓、組織安排師傅帶徒弟等辦法培養剪紙新秀,使這一藝術得以廣泛傳承、不斷發展,出現鼎盛新局面。

代表性傳承人

高鳳蓮郭如林胡玉梅袁隨花王玉花劉小娟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一、延川剪紙藝術被縣政府列入重點保護項目,並成立黃河原生態保護髮展協會,成立以主管縣長為組長的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

延川剪紙延川剪紙

二、組織剪紙大師、名家到學校開民剪紙藝術課,2004年6月普查發掘延川縣有剪紙藝人15000多人,其中水平較高者4000多人,收集了數量可觀的優秀作品。
資金投入情況:
縣政府財政已投入8萬元,擬投入25萬元,美國福特資金會資助10萬元。

保護內容:

一為了使延川縣剪紙藝術面向全國乃至世界,使達朵民間藝術奇葩永不凋謝,而且愈開愈艷,縣政府確立了以文化戰略上“定向”,發展藍圖中“定位”;工作決策上“定項”,領導班子內“定人”,幹部職責上“定責”,資金投入上“定額”的工作思路,樹立發展剪紙藝本與開發剪紙藝術產業並重的理念和品牌效應意識,以保障全縣剪紙藝術的繁榮發展,進而達到既定目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