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剪紙

陝北剪紙

陝北剪紙,以黃土高原為背景,陝北人民用刻刀、剪子將生活、嚮往用各樣式的紙表現出來,多用紅色這種象徵喜慶、紅火的紙來做,特別是在過節時,將剪好的紙型貼在窗戶上,以烘托喜慶氣氛。作為一門中國的藝術,剪紙已經成為陝北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視窗。

陝北剪紙(Shanbei paper-cut)

陝北剪紙

傳說

據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製作裝飾品。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後,帝思念不已,臥不安度,食不甘味,於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起源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甚至更早。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禮上燃燒,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歷史

剪紙最遲在北朝(386—581)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至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它雖然製作簡便,造形單純,但它包容著豐富的民俗和生活內涵,它是對許多種民間美術表現形式的濃縮和誇張,因而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民間藝術的造型規律、創作構思及作品的形式特徵。對民間剪紙的了解和研究,是通向欣賞和認識繁雜多樣的民間美術的捷徑。

陝北剪紙

剪紙藝術是中華文化發展演變歷程中的一種傳統藝術,它的起源,應該是與漢代紙的發明有密切的關係,由於紙在發明初期的珍貴,剪紙藝術最早開始流傳於宮廷及士大夫宅邸,成為仕女們的最愛。傳至之際,已大為盛行於民間的各種節慶場合;至元代,相繼流傳至中東歐洲;以至,其藝術作品已與人們日常生活節慶相結合。近世紀以來,古老的中國,內憂外患,歷經戰禍,剪紙藝術瀕臨衰退絕續,一般人們在生活多變中,多已無暇從事剪紙藝術的研究。

各地剪紙

在陝北,在漫長的勞動過程中,陝北農村婦女創造了經濟方便、易於表達情感的剪紙藝術,用來裝飾窯洞,美化生活空間。安塞剪紙具有古樸生動、強烈自由的風格,反映出陝北勞動婦女淳樸的思想和對生活的熱愛。剪紙包括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花樣、喜花、春花、喪花等等。剪紙也是一種民俗藝術,它的產生和流傳同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窗花、門箋、燈花,便是在春節或元宵節時貼掛的。在北方的農村,過年時,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紙,上面貼上紅紅綠綠的窗花,門頂、窗前,貼上門箋,元宵節夜晚的燈籠上貼上燈花,把新年的氣氛造得濃濃的。喜花是結婚時作為對新房的布置,張貼在室內,家具和器物上。同樣,壽花和喪花也是在過生日和辦喪事時張貼的。牆花和頂棚花是布置房間時分別貼在牆上和屋頂上的。總之,它們大都是用作布置環境,增強節慶氣氛,貼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

陝北剪紙


花樣的功用與上述的幾類不同。它是用作承傳臨摹的範本、紙樣。花樣包括衣服、鞋、帽、兜肚、枕、床帳、門帘等上面繡製圖樣時所依據的范樣。每剪成一個圖形,把它用線粗粗地縫在另一張紙上,拿到燈燭上用煙薰烤,烤黑,把剪紙圖形取下,然後就留下一個以煙黑為地的空白圖形,原來的剪紙圖樣則可以拿去作為服飾刺繡之用了。農村婦女就是靠了這樣的方法,一代代傳承著上輩珍存下來的圖樣。

剪紙的內容是很有講究的。吉祥圖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蘆蓮花等象徵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魚蟲是農民熟悉的對象,也是他們表現的主要內容。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具有很強的地域風格。陝西窗花風格粗朴豪放,單純簡練,河北蔚縣山西廣靈剪紙加染色彩,濃厚中透著秀美艷麗。其戲曲人物尤具特色。江蘇南京剪紙淳厚,粗中有巧,宜興剪紙華麗工整,南通剪紙秀麗玲瓏。廣東佛山剪紙色彩富麗、手法多變、裝飾性強。山東高密剪紙細膩精巧,一絲不苟。

陝北剪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