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源閘橋

廣源閘橋

廣源閘橋廣源閘橋在萬壽寺東延慶寺門口,跨長河。建於元代至元(1264-1295)年間,是通惠河上游的頭閘,號稱“運河第一閘”。閘橋為控制水流量而設定。廣源閘橋用花崗岩石壘砌,目前保留的應是清朝重修的建築。

廣源閘橋廣源閘橋
廣源閘橋在萬壽寺東延慶寺門口,跨長河。建於元代至元(1264-1295)年間,是通惠河上游的頭閘,號稱“運河第一閘”。
閘橋為控制水流量而設定。廣源閘橋用花崗岩石壘砌,目前保留的應是清朝重修的建築。

地理位置

廣源閘橋廣源閘橋舊貌
三環西路紫竹橋北有東西流向的長河,河北岸是著名的萬壽寺。廣源閘橋就在萬壽寺東延慶寺門口,跨長河。廣源閘橋始建於元代,當時正引西山白浮泉水,挖掘溝渠修築長河,把西山泉水引進京城,閘橋為控制水流量而設定。橋頭建有龍王廟,河邊橋旁設有船碼頭,當年乾隆皇帝和後來的慈禧太后都是乘著騾車,率大隊人馬從西直門出來,沿高粱河西行,在閘橋旁的萬壽寺行宮下榻歇息,廣源閘下閘阻水,將水面調高,然後轉乘龍舟船走水路,逆水拉縴去萬壽山昆明湖

廣源閘橋匯集了來自西山所有的水源,經昆明湖東流至此,“廣源”二字就是這個意思。橋上人如織,橋下船如梭,相映成趣。閘北原有斗母宮,後轉音叫“豆腐宮”。閘西側南北石壁上各有一個帶有前肢的含水龍頭,閘東側南北石壁上各有一個無前肢的噴水龍頭。元代至清代閘旁有龍王廟,橋東邊有紫竹禪院,橋西有萬壽寺

橋體結構

廣源閘橋廣源閘橋現狀

廣源閘橋用花崗岩石壘砌,目前保留的應是清朝重修的建築。原來的橋,下面有13 塊活動閘板,水閘中間是直水道,有約1l米長,兩邊呈喇叭口狀,閘直水道進水處略窄,為5.8米,出水處略寬,為6.1米,中間有閘板槽,放閘板就能控制水量。岸邊有攬桿滑輪戧石支架等提閘設施,閘與橋連為一體,閘口即橋洞,呈方形,是條石砌成,橋面略帶孤形。河閘兩側石牆上有吸水獸頭的雕像,上水下水四牆上各一隻,共有四隻吸水獸頭,都基本保存完好。

1979年大修,改為鋼盤混凝土結構,並置白色欄桿,其閘已失去節水功能,但橋體仍供通行。目前,廣源閘橋石砌閘牆重新修復,上面鋪鋼筋水泥的橋面板,橋長7米,寬9米,橋面距水面3.3米,兩側仿古石護欄,修復時在廣源閘橋南側加修了一河道,讓河水分流,減少廣源閘橋的過水壓力,還翻建了橋北的龍王廟的一間紫金觀殿。

歷史意義

廣源閘橋廣源閘橋治理

位於海淀區紫竹院地區五塔寺與萬壽寺之間的廣源閘橋赫赫有名,廣源閘橋在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成,是元代水利專家郭守敬主持的白浮引水工程中的一座重要水閘,比郭守敬開鑿白浮泉工程還早三年。閘橋的結構分為閘基、閘門、閘牆三部分。閘牆兩端鑲嵌著漢白玉石雕獸頭兩個,首昂目瞪,前爪隆起,栩栩如生。廣源閘橋歷史上具有調水、橋閘、碼頭等多種作用,被譽為長河第一閘。

廣源閘橋比高梁橋大3歲。自元代起,節制長河之水全靠廣源閘橋。閘橋落時,閘東之水深不滿尺;提閘後,可行龍船。正可謂長河流到此閘後有了高低之分。廣源閘橋不僅能節制長河之水,而且自元代起,每逢京東的通惠河因天旱水淺難以通行運糧船時,都有專職官員到廣源閘橋畔的龍王廟(紫金觀)祭祀水神,提閘放水。

明代開挖長河時仍利用了這座古閘橋,明清兩代皇帝乘船去往頤和園常在廣源閘橋換船。昔日的閘板早已無存,閘口仍保存完好,解放後在舊閘位置修了一座橋,橋下兩端都可見到舊閘口。 廣源閘橋下游的紫竹院東側,有一座白石閘,又稱廣源下閘,這座古閘早已毀損,但解放後舊閘基仍保存完好。

文物保護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搶救、保護難以數計的文物、古蹟。廣源閘橋即在其中。廣源閘橋在臨解放前已經廢棄,改革開放後,政府組織人力物力疏浚河道,修整堤坡,廢去閘板,使河水再無高低之分,船隻暢通無阻,開闢了水上游。1999年,海淀區政府和區文化文物局公布廣源閘橋及龍王廟(紫金觀)為海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水系治理過程中,文物保護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如長河於金代開挖,元代擴建完善,是供應京城用水的重要水源,明清時代是城區通往西北風景區的唯一水道。古代有“天壇看松,長河看柳”的說法,沿線文物古蹟眾多。河上的廣源閘橋在元代就被稱為“運河第一閘”。這些文物隨歲月的推移而湮沒,在水系治理前,長河不被人們所重視,河道最窄處可以一跳而過。

廣源閘橋是目前長河上保存最完好的橋閘,但閘寬與北京市總體規劃的長河寬度相去甚遠,也難以滿足泄洪和通航的要求。水系治理開工前,有關部門就邀請專家、學者對長河進行考察,並採納了專家的建議,經過文物部門與水利部門共同研究、反覆協商後,最終確定在南部擴建一個閘孔,而使廣源閘橋北部得以全部保留。

記載考證

廣源閘橋俗稱豆腐閘,《日下舊聞考》的記載:“出真覺寺循河五里,玉虹偃臥,界以朱欄,為廣源閘,俗稱豆腐閘即此”;“廣源閘在西直門西七里,至元二十六年建”;乾隆三十六年御製過廣源閘橋換舟遂入昆明湖時有一首《沿緣即景雜詠》中還有這樣的句子:“廣源設閘界長堤,河水遂分高與低。過閘陸行才數武,換舟因復溯洄西。萬壽寺無二里遙,牆頭高見繡幡飄”。據說廣源閘橋原來居住的人家都是好幾代的守閘人。

《析津志輯存》:“自西(高梁)水經護國仁王寺西、右始;廣源閘二,在寺之西。”《日下舊聞考》卷八十九引《元一統志》:“通惠河之源,自昌平縣白浮村開導神山泉,……東過通州至高麗莊入白河,上下二百里,凡置閘二十有四,護國仁王寺西,廣源閘二。”其所載“右始”就是一例,若和《一統志》有關記載相互印證,自可得出定論。也就可以理解“右始”是自護國仁王寺西開始置廣源閘橋二座。也即自右開始向左置閘橋二十四,護國仁王寺右的廣源閘橋是第一座閘橋。廣源閘二,即廣源上閘和下閘。上閘位於萬壽寺(北京藝術博物館)稍東,是眾所周知的廣源閘橋,橋兩側雁翅浮雕戲水獸,一直保存完好。

廣源閘下閘另有名稱。即“白石閘”。 《日下舊聞考》卷九十八引《水部備考》:“白石閘,至元二十九年建”。《析津志輯存》:“西寺白玉石橋,在護國仁王寺南,有三頹,金所建也。”由上述,護國仁王寺南河道上有白玉石橋,寺之西又有廣源閘二,其下閘當與白玉石橋為鄰,白玉石橋之建早於廣源閘橋,白甲閘的名稱或即由此而來。

據文獻記載,元代通惠河上每處閘橋分上下兩閘,兩者相距約0.5公里。廣源閘橋也不例外,但廣源下閘在何處
學術界一直存有爭議,一些學者認為今白石橋附近的白石閘即廣源下閘。考古人員在廣源閘下游約300米處的長河舊河道中央新發現一處閘橋遺蹟,其僅存基礎的石板部分,兩側護岸早已無存。據考證,這一長期不為人知的
閘橋就是廣源下閘,從而澄清了一個歷史謎團。

相關傳說

據記載廣源閘橋是官閘,設專職兵卒看管,閘板上鑲有鐵活龍頭,造型十分氣派。每年臘月二十三日,四周百姓都雲集到廣源閘橋龍王廟祭祀龍王爺灶王爺,讓二位爺“上天言好事”,保佑來年風調雨順。清朝時廣源閘邊建有碼頭和行宮,每逢皇帝出遊頤和園,都要來行宮休息,換乘龍舟。每年龍王爺過生日,全北京最熱鬧的地方,就是廣源閘的龍王廟。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