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浮泉

白浮泉

白浮泉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北昌平縣化莊村東龍山東麓,又名龍泉。白浮引水工程的源頭。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為引水濟漕,解決大都城的漕運,上奏元世祖引白浮泉水作大運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白浮堰建成。白浮泉又名龍泉,當年建有水池,將水圍起,流水出處有青石雕刻的九個龍頭,取名九龍池。水自龍口噴出,有"九龍戲水"“九龍噴玉”之稱。

簡介

白浮泉白浮泉

白浮泉又名龍泉,建有水池,將水圍起,流水出處有青石雕刻的九個龍頭,取名九龍池。水自龍口噴出,有“九龍戲水”之稱。都龍王廟位於龍山之巔,明洪武年間建,明清時是著名的祈雨之所,香火鼎盛。廟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門、鐘鼓樓、正殿及配殿等建築組成。院內明、清碑刻5通,是研究當時民俗風情的重要實物資料。

歷史

白浮泉位於昌平龍泉山,是歷史名泉。北大學者侯仁之認為:“與歷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關者,首推白浮泉。”足以見其歷史地位。

白浮泉歷史上曾為元代大都城水系提供了豐沛的水資源,是通惠河實現漕運的重要水源,現代的昆明湖積水潭在元代均具有調蓄白浮泉泉水的功能。

歷史上北京城是一座水資源十分豐沛的古都,地下水很淺,平地湧泉。不僅泉水眾多,而且匯流成河,成為城市用水的重要水源。白浮泉引水濟漕工程,是由元代著名科學家、水利專家郭守敬規劃建設,源頭白浮堰建有九龍戲水景觀,龍泉山之巔建有都龍王廟,是明清時期著名的祈雨之所,目前依然保存良好。白浮泉遺址是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元代忽必烈定都北京後,遇到了兩大難題。一是缺少生活用水,二是大運河的漕運缺水,南方來的船只能在通州停泊卸貨,再通過車載人背把貨物轉運進城,元代的都水監郭守敬於是北上尋找水源,找到了白浮泉。郭守敬就上奏元世祖,親自勘測選線,開鑿了一條引水渠道,引水渠沿北京山區邊沿繞了一大圈,接納了無數山泉,最終把水引入城內,進入積水潭。其勘測準確科學,直到今天距離其一公里外的京密引水渠還基本沿襲了郭守敬設計的路線。

20世紀50年代,水慢慢減少,到了70年代水就基本沒有了,已成為一潭死水

因念其歷史價值,有關單位集資興工,由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規劃設計,修繕都龍王廟一如舊制,並整修九龍池,再現龍口噴水景觀。既恢復其園林景色,更有利於遺址保護。

提案恢復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彤建議,借2014年南水北調進京契機,恢復有著北京“母親泉”之稱的白浮泉。2014年南水北調的水源保障,給白浮泉的恢復帶來了“機遇”,為此她提案建議“恢復白浮泉”。“白浮泉是北京水文化的標誌,如果景觀恢復再現,可以讓後人更多地了解人類行為對自然生態產生的影響,教育意義重大。”

周邊景觀

白浮泉遺址

九龍池:現狀九龍池兩個池塘及池壁及其上的石雕。池岸新建碑廳及碑亦為需保護建築。

都龍王廟:以都龍王廟圍牆為界(廟牆與廟山門前的照壁為文物保護建築)。

龍山東南山坡的四合院:東南及東北、西南的前段均以現狀平台為界(含平台向下的台階踏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