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藝術研究所

廣東省藝術研究所

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廣東省、廣州市戲曲改革委員會,1956年該委員會撤消後,1957年成立廣東省戲曲研究會,該會附設於廣東省文化局內,於1961年改名為廣東省文化局戲曲研究室,1963年改名為廣東省文化局戲曲工作室,“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活動,1973年恢復活動。1974年廣東省革命委員會政工組文藝辦公室設立廣東省戲劇改革工作室,1978年改名為廣東省戲劇研究室,1984年改名為廣東省藝術創作研究室,同年改稱廣東省藝術研究所。

簡介

廣東省藝術研究所的主要職能是開展藝術創作和藝術研究工作,承擔國家、省下達的藝術科學課題的研究,指導和參

11

與全省重點劇(節)目藝術創作,研究和開發藝術信息,負責藝術創作研究理論刊物的編輯、出版。

1993年成立廣東省藝術創作中心,與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合署辦公。同年,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主辦的《廣東藝術》雜誌創刊。

廣東省藝術研究所

確立藝術研究的新方向

廣東素有“戲曲大省”之稱,其中粵劇、潮劇、廣東漢劇、雷劇、客家山歌劇、採茶戲、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

22

花鼓戲、花朝戲等地方劇種是廣東本土文化的結晶,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

廣東省藝術研究所的研究者不僅熟知古典戲曲,而且對“大戲劇”也浸淫日久,加之深厚的美學素養以及較強的透析能力,從而使得其研究做到了既能入乎其里,又能超乎其上,論著也表現出較強的理論色彩。對許多人所共知的藝術問題和藝術現象,也能從理論的層面予以科學的分析,從而得出別致而又頗具說服力的結論。”藝研所”負責的藝術學科國家重點研究項目《中國戲曲志·廣東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東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正是研究者們在充分了解從古代到現代戲劇、音樂、舞蹈歷史的基礎之上,從較高的理論層次予以闡發說明的理論成果。對具體的藝術現象的研究,或以“史”帶“論”,或“考”“論”結合,“史”中有“論”,“論”中有“史”,顯示了研究者嚴謹、踏實的學風。此外,廣東省藝術研究所高度重視戲劇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從1980年至今,堅持編撰出版《廣東戲劇年鑑》。目前,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中華舞蹈志·廣東卷》也完成了編纂工作,體現了藝術專業工作者強烈的事業心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以開放的姿態加強與各地的交流,派員赴美國、新加坡、日本和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參加各類研討會,其套用性研究成果直接服務於社會。1993年,《廣東藝術》創刊,為了使理論成果能夠及時得到反映,這本雜誌始終堅持高品位、高質量的辦刊原則,以嚴格的編選態度、較高的藝術品位和質量,贏得了文藝界知名人士和廣大藝術愛好者的讚揚。

為了對浩如煙海的藝術資料和不斷湧現的藝術作品進行電子化處理,廣東省藝術研究所1996年在全國率先提出研製藝術信息資料庫的科研課題,該課題被列入文化部1997年文化科研項目,引起了廣東省文化廳的高度重視並撥下專款。1997年5月,《廣東省藝術信息資料庫》成功上網為社會服務,1998年4月通過了文化部科技司主持的專家鑑定,被認為“是我國藝術研究人員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資料庫等技術和網路技術進行藝術信息開發利用的成功典範,是目前國內建立的第一個實用化藝術信息庫,也是我國藝術領域的一項有開創性的重要成果,達到國際同類系統的先進水平”。同年,榮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廣東省文化系統科技進步一等獎。該資料庫採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TRS全文信息檢索系統作為查詢引擎,用戶可使用自然語言進行檢索,回響速度快,人機界面友好。全所微機不僅能夠查詢主伺服器的資料庫,而且能夠訪問視聆通網路和國際電腦網際網路的浩如煙海的信息,為藝術研究人員查找資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目前,廣東省文化部門的藝術信息經過進一步整合,“藝研所”的信息技術將發揮更大的效力。

聚才興藝出精品

20世紀末的最後幾年,廣東省藝術研究所開始嘗試走一條改革之路。一方面,“藝研所”處於改革前沿的廣東,接受了較為先進的改革理念的教育,有著先走一步的思維、思想、觀念與實踐;另一方面,“藝研所”是以藝術創作研究為主的事業單位,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在政治語境淡化和商業語境強化的雙重夾擊下,戲劇面臨著“消解”的空前挑戰,藝壇價值取向的轉換。“藝研所”結合社會需求和自身的實際,在總結和反思的基礎上,對所的工作重點進行了重新定位與整合,提出了藝術研究工作的新思路,把工作重點從基礎理論研究轉向套用研究,從歷史研究轉向研究能指導當前藝術實踐、為當前的藝術生產服務的理論,並且開拓藝術研究電子化的新領域。

經過改革與整合後的“藝研所”,它的運作是藝術研究與藝術創作齊頭並進、互為支持的互動式運作,是以經過內部調整後形成的“三大塊”——藝術創作體系、藝術理論體系、藝術信息體系開展工作。這“三大塊”體系上的創新是“藝研所”目前和未來努力的方向,其中重點放在創作體系上的改革,成立了一批“研究、實驗、製作”三位一體的藝術專業工作室。

一直以來,組織、輔導廣東省的專業戲劇創作是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主要任務之一。1993年,為了改變廣東戲劇創作的被動局面,廣東省文化廳成立了廣東藝術創作中心並將“中心”設在“藝研所”內,與本所的藝術創作研究室合署辦公。“藝研所”明確提出了對今後改革具有關鍵性意義的“三個轉變”,即轉變觀念、轉變作風、轉變抓戲劇創作的方法,並以此帶動整個“藝研所”的改革。具體來說,轉變觀念就是轉變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觀念,轉變過去只抓一度創作不抓二度創作的觀念,轉變抓創作不搞創作的觀念,用改革的精神來看待戲劇創作,並強化精品意識,強調淡泊名利、全心全意為基層服務的觀念。轉變作風就是樹立戲劇理論研究、評論與戲劇創作實踐相聯繫的作風;樹立努力參與藝術實踐,把“實驗室”放在藝術團體,深入基層、深入劇團、深入戲劇創作第一線的作風。轉變抓戲劇創作的方法,一是分清主次,著重抓重點劇目;二是從策劃、劇本一直抓到二度創作;三是抓上演劇目和獲獎劇目的修改、提高。觀念的轉變帶來了作風和方法的轉變,明確了要研究能指導當前藝術實踐的理論,首先必須參與到藝術實踐中。在廣東省宣傳文化部門的直接領導下,“中心”按新的運作機制啟動,配合廣東省文化廳負責具體的運作並實施《廣東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建立健全了八個藝術創作基地,形成覆蓋廣東全省的創作網路,對廣東的藝術創作採取“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優勝劣汰,滾動調整,緊抓不放,確保重點”的做法,狠抓重點劇目不放,大力推動了藝術創作的發展。通過篩選和激勵機制及強化管理、改革評獎等手段,形成出作品、出人才的良好態勢,廣東藝術創作和演出不斷走向繁榮。同時制定了廣東省創作規劃,在為廣東的藝術創作進行指導、輔導、服務的同時亦推動了藝術研究工作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廣東在國際性、全國性各類專業藝術評比中共獲567項獎,這些成績在社會和藝術界引起良好的反響,顯示出廣東舞台藝術創作的繁榮勢頭,展示了廣東省藝術院團的綜合實力,也展現了廣東文化藝術的良好形象。

1993年—1996年,“藝研所”參與重點劇目《警鐘》、《情系中英街》、《火紅木棉花》等劇的策劃、監製、編劇、導演等工作,其中《情系中英街》、均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火紅木棉花》、《警鐘》均獲廣東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廣東省國際藝術節導演一等獎,《警鐘》還獲曹禺新劇目獎;1997年—2002年參與重點劇目《新居》、《綠色的陽台》、《深宮假鳳》、《四毛英雄傳》、《星海·黃河》、《浪淘碧海》、《土緣》、《西關女人》、《走出地獄——邪教警示錄》、《等郎妹》、《風雨紅棉》、《奇情記》、《梁紅玉掛帥》等劇的策劃、監製、編劇、導演工作,其中《新居》、《星海·黃河》均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土緣》、《浪淘碧海》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音樂劇《四毛英雄傳》獲第五屆中國人口文化獎,《西關女人》獲全國小劇場戲劇優秀獎(金芒果杯)。廣東漢劇《深宮假鳳》囊括廣東省藝術節全部優秀劇目獎項,舞劇《風雨紅棉》獲廣東省藝術節優秀劇目一等獎和全國舞劇演出比賽大獎。

除此,“藝研所”對廣東的藝術創作工作做了大量規劃和指導輔導工作,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連續4年受省文化廳委託送10至15名編劇到北京或上海進修,1998-1999年分別在“藝研所”內成功承辦了廣東省舞台美術進修班和戲曲音樂進修班,得到專家、專業人員和各市文化局、劇團的高度評價,反響十分強烈。 

探索麵向未來的改革之路

面對體制改革,廣東省藝術研究所為加大改革力度,在2000年嘗試建立創新體系,以藝術專業學科帶頭人命名的佳納戲劇工作室、季喬舞美工作室、錦龍音樂工作室、大為影視工作室,按“研究、實驗、製作”三位一體的模式,運用專才簽約管理和個性化情景管理手段,賦予藝術學科帶頭人在藝術創作和藝術研究工作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權,並明確責、權、利,以全新的運作機制和最佳化的結構,進行藝術研究和藝術實踐,積極主動地面向社會服務社會,樹立品牌。所里對各個藝術工作室,除以協定的管理形式明確責、權、利外,也從項目的策劃、組織、製作上給予全力支持,為他們提供創造品牌的環境,使之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在藝術專業方面的潛能,尋找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專家當上“管家”,極大地盤活了藝術人才資源,發揮了“藝研所”專業人才集中的優勢,並促進藝術研究成果轉化為藝術生產力。四個專業工作室以藝術專業學科帶頭人領銜開展藝術研究,重點研究對當前藝術實踐有指導意義的藝術理論;開展對該藝術專業研究成果進行轉化的實驗,對藝術研究和藝術創作探索新的運行機制,對藝術生產和精品製作進行有益的嘗試,是“藝研所”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生產改革實踐的“特區”。

四個藝術專業工作室成立三年以來,在“藝研所”領導和各部門的支持下,初步樹立了自己的品牌,不僅為廣東的藝術繁榮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而且應邀赴北京、上海、湖北、江西、山東、貴州、海南等省市參與精品創作,並開展了與日本、韓國、模里西斯、留尼旺等國家與港澳台地區的文化交流。

工作室成立以後,佳納戲劇工作室已製作了《走出地獄——邪教警示錄》、《西關女人》等小劇場話劇和幾台綜藝晚會,另外,她本人還在省內外執導了一批劇目。這位20世紀90年代中國劇壇湧現出的女性導演,以導演《泥巴人》一戲的成功在全國嶄露頭角。1994年,她導演的《同船過渡》大獲全勝,相繼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大獎”、“文華導演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和“導演一等獎”。調入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以後,又導演了《警鐘》、《火紅木棉花》、《土緣》、《浪淘碧海》、《春夏秋冬》等優秀舞台作品,作為“藝研所”戲劇導演學科帶頭人,王佳納在5年間執導的作品有7部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兩次獲文化部“文華導演”獎及中國話劇金獅獎、全國小劇場會演優秀導演獎。

作為“藝研所”舞美學科的帶頭人,著名舞美設計師季喬從2000年4月26日掛牌成立季喬舞美工作室至今,在短短的三年多時間內,憑著勤懇與努力,使季喬舞美工作室已經以不菲的業績蜚聲省內外。從《物理學家》、《仲夏夜之夢》,到《綠色的陽台》、《土緣》(粵劇第二版),從《走出地獄》(行為戲劇)、《鞦韆架》(黃梅戲)到《西關女人》(小劇場)、《等郎妹》(山歌劇),從《跨越》、《陽光地帶》(話劇)到《夢白》(舞劇)、《白門柳色》(廣東漢劇),所有的作品,無不得心應手,應付自如,並以創新的設計獲得了上至文化部的優秀設計獎,下至廣東省藝術節舞台美術設計一等獎。

作為“藝研所”音樂學科的帶頭人,方錦龍兩條腿走路,一條腿紮根在傳統中,另一條腿走的是現代的路。他既能用敦煌古樂器演奏唐代古樂,也能演奏流行音樂;他出過原汁原味的傳統音樂唱片,也出過流行音樂的音樂唱片;他主張造兩種琵琶,一種就是傳統的琵琶,奏古曲,另一種是改良的MIDI琵琶,可以突破琵琶的局限奏出新效果,甚至可以演奏搖滾樂。近年來他根據敦煌壁畫及史料,並改良成功復原了在唐朝與四弦琵琶並存的五弦琵琶。他主張藝術家應該有開放的心態,古琴、箜篌、琵琶、柳琴、古箏等樂器代表了輝煌的中國文化,是迷人的東方之聲,但古琴應該奏新曲,藝術應該創新才有生命力。他追求的一個大目標是將中國四大古樂挖掘、整理、展示出來,用現代藝術手段包裝它們,再用現代的演出形式將之推向市場。

尹大為曾在電影方面做出了顯著的成績。近年他的工作室在廣東高州拍攝的8集電視連續劇——《冼夫人》,在螢屏上向觀眾展現了“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光輝形象。他集編、導、演、攝於一身,曾擔任電視劇《喋血山城》的編劇和《情牽沂蒙》的攝像,在電視劇《人逢亂世》中飾演東北軍少校營長李加齊,獲全國電視飛天獎提名並獲東三省電視劇評獎最佳配角獎,他導演和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北京女人》獲電視劇金鷹獎。他導演和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影后胡蝶》也大受觀眾好評。3年來,他執導了《飛越》、《蘭花兒》等幾部長篇連續劇,被稱為電視界的“全才”。此外,尹大為擔任藝術總監及首席主持人的國內最大的影視網站——中廣視訊網站和與人合作的《星秀雜誌》有力地培養了影視新人。

歷任領導班子

1953—1956年 廣東省、廣州市戲曲改革委員會
主任:丁波
歷任副主任:李門、曾三多、羅品超、黃寧嬰

1957—1959年廣東省戲曲研究會
主席:白駒榮
歷任副主席:馬師曾、薛覺先、丁波等

1960—1966年 廣東省文化局戲曲研究會
歷任副主任:郭秉箴(主持工作)

1967—1972年“文革”停止活動
1973—1976年 廣東省戲劇改革工作室
主任:林瀾 
歷任副主任:郭秉箴、蘇明
1977—1984年 廣東省戲劇研究室
主任:蘇明 
歷任副主任:郭秉箴、賴伯疆 謝彬籌鄭炳堅
1985—1987年廣東省藝術研究所
所 長:倪路
歷任副所長:賴伯疆、鄭炳堅謝彬籌、吳世楓
1988—1990年廣東省藝術研究所
所長:吳世楓 
歷任副所長:謝彬籌、馬明曉、謝成功
1991—1995年 廣東省藝術研究所
所長:謝彬籌 
歷任副所長:謝成功、馬明曉、熊文波、譚永年
1995年—2008年廣東省藝術研究所
所長:吳惟慶
歷任副所長:熊文波(1992—1996年)
謝成功(1988—1996年)
譚永年(1992—2000年)
楊明敬(1996—2001年)
余漢東(1997年)
胡玲玲(2001—2009年)
2008年—現今廣東省藝術研究所
所長:梅小萍
歷任副所長:
胡玲玲(2001年—2009年)
文禎亞(2008年—現今)

成果概覽(1983—2003)

戲劇類

1.話劇《欲望大廈》獲廣東省1990-1991年度專業戲劇創作劇本評獎三等獎、第四屆廣東省藝術節編劇三等獎。(王煒參與編劇)
2.話劇《泥巴人》獲’93中國小劇場戲劇展演暨國際研討會優秀導演獎(王佳納導演)
3.話劇《警鐘》獲'94曹禺戲劇文學劇本獎、廣東省國際藝術節優秀演出獎、導演一等獎。廣東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吳惟慶策劃、陳京松文學顧問、王佳納導演)
4.話劇《火紅木棉花》1995年獲廣東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廣東省國際藝術節導演一等獎。(王佳納導演)
5.粵劇《情系中英街》獲'95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第六屆文華新劇目獎。(吳惟慶監製、陳京松藝術指導、余漢東導演)
6.話劇《新居》獲'96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第七屆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吳惟慶策劃、陳京松文學顧問、王佳納導演)
7.兒童劇《闖入天才星球》獲'96全國兒童劇新劇目會演評比一等獎。(王佳納導演)
8.話劇《小雨》獲'97中國劇協有獎徵文小劇場戲劇優秀劇本二等獎。發表於《南粵劇作》。(胡玲玲編劇)
9.話劇《浪淘碧海》獲'98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第七屆廣東省藝術節特別獎。(王佳納導演)
10.舞劇《星海·黃河》獲'98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第九屆文華獎、第七屆廣東省藝術節編劇獎、第六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楊明敬編劇)
11.音樂劇《四毛英雄傳》1998年獲第五屆中國人口文化獎“賽立特爾杯”二等獎、第七屆廣東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吳惟慶策劃)
12.廣東漢劇《深宮假鳳》1998年獲第七屆廣東省藝術節優秀編劇獎。(陳京松、吳惟慶編劇)
13.話劇《綠色的陽台》1998年獲第七屆廣東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獎;2000年獲紀念中國話劇90周年新劇目交流演出優秀編劇獎、舞美設計獎,文化部第九屆文華新劇目獎。(譚永年文學顧問、季喬舞美設計)
14.話劇《生仔夢》2000年獲第八屆人口文化獎等獎。(王佳納導演)
15.粵劇《土緣》2001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王佳納導演,季喬舞美設計)
16.話劇《西關女人》2001年獲廣東省第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導演獎,優秀劇目獎、演員獎。(吳惟慶文學顧問、王佳納導演、季喬舞美設計)
17.小品《夢幻卡拉OK》2001年獲全國群星獎金獎。(王佳納導演,季喬舞美設計)
18.歌劇小品《辣椒嫂戲郎》,2001年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一等獎。(陳京松編劇之一)
19.粵劇《奇情記》,2001年獲第八屆廣東省藝術節編劇二等獎。(陳京松第一編劇)
20.雷劇《梁紅玉掛帥》,2001年獲第八屆廣東省
藝術節編劇三等獎。(陳京松第一編劇)
21.話劇《陽光地帶》2002年獲第八屆廣東省藝術節舞美設計一等獎,中國舞台美術學會學會獎。(季喬舞美設計)。
22.音樂詩《青春禮讚》2002年獲團中央“五個
一工程”獎(王佳納導演、季喬舞美設計)
23.山歌劇《等郎妹》2002年獲第八屆廣東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導演一等獎,舞美設計一等獎。2003年獲第八屆中國戲劇節曹禺戲劇獎劇目獎,導演獎、優秀舞美獎(吳惟慶總監製,王佳納導演,季喬舞美設計)。
24.現代舞劇《夢白》2002年獲第八屆廣東省藝
術節優秀劇目獎(季喬藝術指導、舞美設計)
25.大型舞劇《風雨紅棉》2002年獲廣東省第八屆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第三屆全國舞劇比賽大獎。(吳惟慶藝術總監、吳惟慶、胡小雲編劇)
26.音樂劇故事《總統·富翁·美男子》2002年獲深圳全國戲劇故事徵集二等獎。(胡玲玲、陳京松編劇)
27.音樂劇故事《逝水年華》2002年獲深圳全國戲劇故事徵集二等獎。(胡玲玲、陳京松編劇)

其它類

1.《中國戲曲志·廣東卷》獲文藝集成志書編纂成果集體獎。(1988年)
2.《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東卷》獲文藝集成志書 編纂成果集體獎。1997年11月
3.《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獲文藝集成 志書編纂成果集體獎。1997年11月
4.《廣東省藝術信息資料庫系統》獲1998年文化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文化廳科技一等獎
5.《廣東藝術》編輯部1998年、2000年分別獲中國劇協第一、二屆曹禺劇戲劇文學評論獎編輯獎
6.方錦龍2001年獲首屆中國青少年藝術新人選拔大賽“園丁獎”。
7、季喬2003年獲第二屆全國舞美展優秀創作獎

論文類

1.《刻畫人物靈魂的舞台藝術》2000年獲中國劇協第二屆曹禺劇評論獎優秀論文獎(王煒)
2.《戲曲的商品形態與粵劇市場》2000年獲中國劇協第三屆羊城國際粵劇節優秀論文獎。
2002年獲《人民日報·市場報》漠河杯優秀論文一等獎。(胡玲玲、陳京松)
3.《魯迅與戲劇的文化糾纏》2001年獲第二屆廣東魯迅研究論著獎優秀獎(胡小雲)

理論研究成果

1.《廣東戲曲史料彙編》(二輯 內部發行)
2.《廣東戲曲和曲藝》(內部發行1980年4月)
3.《1949-1979廣東戲曲選》(1982年12月)
4.《1949-1979廣東話劇選》(1979年)
5.《粵劇研究資料選》(內部發行1983年1月)
6.《擺布心靈的奧秘》(郭秉箴1983年,獲第二屆廣東魯迅文藝獎)。
7.《粵劇唱腔音樂概論》(本所戲曲研究室1984年)
8.《潮劇研究資料選》(內部發行 1984年5月)
9.《粵劇南拳》(馬明曉、譚勛蘇家駒1985年)
10.《粵劇“花旦王”千里駒》(賴伯疆1986年)
11.《戲劇手法例話》(謝成功、梁志勇1987年)
12.《論潮劇藝術》(林瀾 1987年)
13.《粵劇藝術論》(郭秉箴1988年)
14.《粵劇史》(賴伯疆、黃鏡明1988年)
15.《粵劇唱腔音樂規律初探》(譚建、李時成內部發行)
16.《廣東戲曲七十年敘略》(謝彬籌 內部發行)
17.《中國戲曲志·廣東卷》(1993年11月)
18.《當代廣東戲劇史》(1994年)
19.《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東卷》(1996年11月)
20.《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1996年12月)
21.《嶺南戲劇思辨錄》(謝彬籌 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5月)
22.《藝術欣賞·影視戲劇》(吳惟慶、陳京松、胡玲玲、丁丹等 廣東省普通高中教材,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
23.《展望文化大廈中的世紀新人——從廣東現代化進程看社會主義文化與人的全面發展》(胡玲玲、陳京松廣東省“五普”科研課題“人口與文化”,2002年)
24.《流金舞台》(陳京松、胡玲玲 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11月)
25.《廣東戲劇創作透視》(吳惟慶,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12月)
26.《戲劇絕招賞析》(謝成功、蘇家駒,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12月)

編輯出版刊物

1.《南粵劇作》(季刊)全國發行,1981年創刊,1998年併入《廣東藝術》。共出版65期,
發表大型劇本174個、小戲小品184個、理論文章及劇評約200篇。
2.《戲劇藝術資料》(不定期)內部發行 1979年創刊,至今已出版13期。
3.《廣東戲劇年鑑》1981年創刊。
4.《戲劇音樂研究》(1984年)
5.《廣東藝術》(雙月刊)國內外發行,1993年12月創刊。

藝術作品創作演出情況

戲劇類

1.喜劇小品《上帝的苦惱》廣州話劇團演出。(陳京松編劇 1993年)
2.喜劇小品《武大郎命案》廣州市話劇團、廣東漢劇院演出。(胡玲玲編劇 1993年—1999年)
3.話劇《世紀之戀》廣東話劇院製作。(王佳納導演 1997年)
4.行為戲劇《走出地獄——邪教警示錄》(吳惟慶編劇之一、王佳納導演,季喬舞美設計 2000年)
5.話劇《過氣明星下崗官》廣東省藝術研究所製作(陳京松、胡玲玲編劇,王佳納導演 2000年)
6.音樂劇《風從八面來》發表於《廣東藝術》。(陳京松、胡玲玲編劇 2000年)
7.話劇小品《幸福一線牽》廣東省春節晚會演出(陳京松編劇 2001年)
8.話劇小品《微笑》2001年廣東省藝術展演,廣東話劇院演出(陳京松編劇 2001年)
9.話劇《跨越》(王佳納導演,季喬舞美設計)
10.歌舞劇《龍鳳舞中華》(季喬舞美設計 2002年)
11.話劇《祖國知道我》廣州市話劇團演出(胡玲玲、陳京松編劇 2002年)
12.大型舞蹈詩《老師,您好》(吳惟慶總策劃、胡玲玲文本創作 2002年)
13.話劇小品《水火無情人有情》廣東省工商聯晚會演出(陳京松編劇 2002年)
14.話劇《村官》(王佳納導演 2003年)
15.廣東漢劇《白門柳色》(原名《白門悲柳》)(吳惟慶藝術總監、王佳納導演,季喬舞美設 2003年)
16.音樂舞蹈詩《生命之光》(吳惟慶文本創作、王佳納總導演 2003年)
17.粵劇《君子橋傳奇》(季喬舞美設計 2003年)

電影、電視類

1.電視系列劇《陳醫生診所》廣州市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播出(陳京松劇本統籌及部分編劇1994—2000年)
2.電視系列劇《陳醫生診所》廣州市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播出(胡玲玲部分編劇1994—2000年)
3.38集電視劇《英雄無悔》(陳京松劇情籌劃),1995年獲第十六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
4.20集電視連續劇《飛躍滄桑》全國多家電視台播出(陳京松編劇 1997年)
5.電視劇《影后胡蝶》(尹大為導演)
6.電視劇《北京女人》(尹大為導演)
7.立體電影《HYTCH實驗室》(尹大為導演、拍攝2000年)
8.電視專題片《今日廣東文化啟示錄》(尹大為導演、拍攝 2000年)
9.50集卡通片腳本《新三字經》廣東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播出(陳京松編劇2000年)
10.電視專題片《世界在這裡歌唱》(尹大為導演、拍攝 2000年?)
11.8集電視劇《冼夫人》中央電視台播出。(廣東省藝術研究所製作,尹大為導演、拍攝 2001年)
12.電視政論片《新世紀宣言》廣東電視台播出(陳京松撰稿之一 2001年)
13.180集電視劇《開心廿四味》(王佳納導演,陳京松部分編劇 2002年)
14.電視劇《邊防衛士》(尹大為導演2003年)

音樂類

1.《龍騰盛世新春音樂會》(方錦龍音樂工作室製作2000年)
2.《春之韻-高校民族音樂會》(方錦龍音樂工作室製作、 2000年)
3.民樂《竹.土.木》(方錦龍創作 2001年)
4.《唐人樂韻繞羊城——唐人室內樂團音樂會》(錦龍音樂工作室策劃2001年)
5.《廣東音樂古與今》(錦龍音樂工作室策劃、製作2001年)
6.《南箏北曲訴衷情》(錦龍音樂工作室策劃、製作2001年)
7.《國樂名家迎“六一”》(錦龍音樂工作室策劃、製作2001年)
8.《“龍眼”看廣東--方錦龍廣東音樂演奏會》(錦龍音樂工作室2002年)
9.《“國樂”民族音樂會》(錦龍音樂工作室策劃、製作2003年)
10.《<妙語珠連>--方錦龍琵琶音樂會》(方錦龍音樂工作室 2003年)

其他

1.《玫瑰色的夢--情人節詩歌朗誦晚會》(王佳納導演,陳京松所撰稿 2000年)
2.《人與人生--語言藝術欣賞晚會》(王佳納導演 2000年)
3.聖誕舞會《銀色平安夜》(王佳納導演 2000年)
4.大型文體表演《超越夢想》(季喬舞美設計2001年)(九運會閉幕式)
5.《粵劇交響音樂會》(季喬舞美設計 2002年)

主辦及承辦的重要研討會

1.廣東劇作家林驥作品研討會 1990年8月主辦
2.廣東劇作家羅銳曾作品研討會 1990年9月主辦
3.廣東劇作家陳自強作品研討會 1991年9月主辦
4.廣東劇作家許雁作品研討會 1992年3月主辦
5.廣東稀有劇種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聲腔源流研討會
6.廣東省戲曲唱腔音樂座談會1994年5月主辦
7.廣東省戲曲表演藝術研討會 1994年7月主辦
8.李志浦劇作研討會 1995年2月主辦
9.戲劇與市場經濟研討會 1998年4月與中國劇協辦、珠海市文化局合辦
10.王佳納導演藝術研討會 1999年11月與廣東省文化廳合辦
11.馬師曾藝術研討會 2000年4月主辦
12.珠江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峰會 2003年12月承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