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區

順德區

順德區是佛山市五個行政轄區之一。位於廣東省的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由江河沖積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順德地勢西北略高,海拔約2米,東南稍低,海拔0.7米,分布著一些零散的小山丘;東連廣州市番禺區,北接佛山市禪城區和南海區,西鄰江門市新會區,南界中山市,鄰近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珠江三角洲多個著名城市,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超過40萬人。順德曾獲得“廣東四小虎”、“全面小康十大示範縣市”、“中國家電之都”、“嶺南壯縣”、“南國絲都”、“廣東銀行”、“2013中國百強區第一名”等美譽。順德位於廣佛同城的西南邊界、廣佛肇經濟圈的南部,是佛山市與廣州市聯繫的重要核心區域之一。

基本信息

城區概況

順德區順德區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位於珠三角腹地,北鄰廣州,南近港澳,面積806平方公里,全區現轄4個街道、6個鎮。順德是廣佛都市圈、粵港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以江河沖積平原為主,河涌交錯,土地肥沃,四季常春,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順德建縣於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現為佛山市轄區,常住人口24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22萬人,[1]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50多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

行政區劃

順德區順德區
順德區轄4個街道(大良、容桂、倫教、勒流)、6個鎮(陳村、均安、杏壇、龍江、樂從、北滘)。

大良街道辦事處 轄19個社區居委會(南華、昇平、府又、中區、文秀、北區、金榜、新桂、順峰、雲路、新松、新滘、紅崗、大門、近良、南江、蘇崗、五沙、德和),2個村委會(古鑒、逢沙)。

容桂街道辦事處 轄23個社區居委會(衛紅、朝陽、東風、容新、德勝、振華、容山、桂洲、紅星、細滘、海尾、幸福、紅旗、四基、南區、容里、高黎、扁滘、華口、容邊、上佳市、大福基、小黃圃),3個村委會(穗香、馬岡、龍涌口)。

倫教街道辦事處 轄2個社區居委會(三洲、常教),8個村委會(永豐、雞洲、熹涌、霞石、荔村、新塘、羊額、仕版)。

勒流街道辦事處 轄5個社區居委會(黃連、勒流、光大、新城、大晚),17個村委會(勒北、東風、新明、江義、扶閭、稔海、上涌、江村、南水、眾涌、龍眼、西華、富裕、連杜、新安、裕源、沖鶴)。

北滘鎮 轄8個社區居委會(碧江、北滘、槎涌、廣教、林頭、碧桂園、三洪奇、順江),10個村委會(上僚、三桂、桃村、莘村、西海、水口、馬龍、西滘、高村、黃龍)。

陳村鎮 轄8個社區居委會(舊圩、勒竹、赤花、錦龍、南涌、合成、永興、花城),7個村委會(弼教、石洲、仙涌、莊頭、大都、潭洲、紺現)。

樂從鎮轄4個社區居委會(樂從、平步、騰衝、沙滘),19個村委會(新隆、葛岸、良教、上華、小布、荷村、大墩、小涌、岳步、良村、勞村、道教、大羅、路州、大閘、水藤、沙邊、羅沙、楊滘)。

龍江鎮 轄10個社區居委會(龍江、龍山、蘇溪、西溪、坦西、排沙、陳涌、世埠、東涌、文華),13個村委會(旺崗、仙塘、沙富、集北、東海、官田、麥朗、西慶、萬安、南坑、東頭、左灘、新華西)。

杏壇鎮 轄6個社區居委會(齊杏、杏壇、羅水、呂地、雁園、馬齊),24個村委會(海凌、桑麻、逢簡、龍潭、北水、吉祐、西北、上地、高贊、新聯、昌教、路涌、馬寧、馬東、西登、麥村、光華、古朗、東村、南華、右灘、南朗、光輝、安富)。

均安鎮 轄8個社區居委會(均安、倉門、沙頭、三華、新華、天湖、鶴峰、南沙),5個村委會(星槎、南浦、沙浦、天連、太平)。

地理概況

順德大部分屬於由江河沖積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地勢西北略高,海 拔約2米,東南稍低,海拔0.7米,分布著一些零散的小山丘。順德四周嶺環列, 最高山為西部龍江鎮的錦屏山,其次為東南部舊寨的順峰山 ( 即睡半崗)。
順德境內河流縱橫,水網交織。主要河道有16條、段,總長756公里。 主要河流依地勢從西北流向東南,河面寬度一般為200至300米,水深5至10米。 主要水道有西江幹流、平洲水道、眉焦河、南沙河等。多數河流河床較深, 利於通航、灌溉、養殖及發電。順德水系受洪水和潮汐影響很大,每年 4 至 9月為洪水期,其餘時間屬枯水期間最高水位可達6.32米,大多數時間的水 位在0至1米幅度內波動。
順德境內除少數山丘外,絕大部分為沖積土壤,富含各種有機物質, 適宜農作物生長。耕地類型大致可分以下三種:
基塘區:分布最廣,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和中部,地勢低洼,耕作層厚,粉砂居多,土質疏鬆,酸性較大。歷代農民利用低洼地深挖成塘,把挖出來的泥土堆高成基,塘里養魚,基上種桑,桑葉摘來養蠶的副產品又拿去飼魚,基上和塘邊還可以種薯、豆、麥、粟、瓜菜、蕉、油料作物、果樹等。
沙圍田區:東北和東南部分布較多,是沖積沙田,土層深厚、土質肥活、水分充足,適宜種植雙季水稻,間有種植甘蔗。
低丘陵谷底區:零星散布,總數不多,土壤乾燥,硬砂較多,肥份低,水分不足。山腳和山坑地可種雙季水稻,山坡地適宜種植旱作物,如番薯、木薯、花生、豆類等。

順德名片

順德區順德區
英文名稱:Shuntak(威式拼法)、Shunde(漢語拼音拼法)
別名鳳城
廣東省直轄區、佛山市轄區
電話區號:0757
方言:粵語
車牌代碼:粵X
順德自古就是一個物華天寶、經濟發達的富庶之地,嶺南文化積澱深厚。在明清時代,就以基塘農業、繅絲工業、金融商貿業的興旺發達被譽為“嶺南壯縣”、“南國絲都”和“廣東銀行”。順德是粵曲、粵劇的發源地之一,名伶輩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千里駒、白駒榮、薛覺先、馬師曾等均出自順德。

2007年順德更被全國曲藝協會評為“中國曲藝之鄉”。順德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民間素有“食在廣州,廚出鳳城”之說,今日更享有“中國廚師之鄉”美譽,自2006年以來每年舉辦的“嶺南美食文化節”已逐漸成為本地品牌盛會之一。順德歷來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北宋至清末,出過狀元四名,進士數百,還孕育了明代“後七子”之一的梁有譽、明末“嶺南三傑”之一的陳邦彥、清代詩書畫三絕的黎簡和畫壇怪傑蘇仁山,以及國際武打巨星李小龍等傑出人物。境內的清暉園、碧江金樓、西山廟、逢簡水鄉等風景名勝,是古代嶺南建築文化和南國水鄉風光的傑出代表。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已發展成為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社會和諧、富有嶺南水鄉特色和文化魅力的新興城市,是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2008年以來,順德被列為省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和行政體制改革試點,承擔起開展綜合改革試驗工作的重任,迎來了“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重要發展機遇期。

氣候簡述

順德區順德區
順德位於廣州市的南方,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常年溫暖濕潤,四季如春,景色怡人。夏季自4月中旬至10月下旬,長達半年多。年平均氣溫21.9度,極端最低氣溫為1.1度,極端最高氣溫37.7度。日最高氣溫≥30度的日數有120天,而≥35度的日數僅有5.5天。

年總降雨量為1639mm,降雨日數為147.6天。4~9月是雨季,各月降雨量都在170mm以上,其間的降雨量占總降雨量的83%。5、6月和8月份的降雨量都超過260mm,3個月的降雨量占年總雨量的49%。全年有暴雨日數6.6天,雨季各月平均每月約有1天。

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11、12月相對濕度最小,為75%;2~9月相對濕度均在81%以上,其中6月相對濕度最大,達到86%。 全年多北風,頻率為13%。10月至次年3月以北風為主,4~8月南風或東南風較多。

年平均風速為2.5m/s,1~7月平均風速為2.5~2.7m/s,8~12月為2.3~2.5m/s。年平均大風日數為3天。夏秋受颱風影響,大風暴雨較多。 全年雷暴日數為80天,各月均有雷暴出現,5~8月各月有10天以上,占全年雷暴日數的70%,其中8月最多,達到15天。12月至次年2月,在強寒潮侵襲時,亦有霜凍發生,主要出現於1月份。

文化

歷史文化

順德區順德區
順德建縣以前,是南海、新會兩縣的地方。順德早在宋朝就已有人定居。南宋末年,民眾隨同朝廷逃難,使順德人口快速增長。明朝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南海縣沖鶴堡番村發生由僱農黃蕭養領導的農民暴動,很快遭到鎮壓。為了強化統治,明王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將南海的東涌、馬寧、鼎安、西淋四都和新會的白藤一堡劃出,設定順德縣,取“順天之德”之意,以其中的太艮堡為縣治,並改名大良。

順德建縣以後,明、清均屬廣州府,辛亥革命隸屬粵海道,1920年廢道,順德先後隸屬國民黨政權廣東省政府和中區綏靖委員公署、第一行政督察教導員公署。
1949年10月28日,順德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順德,10月30日,容(奇)艮(大良)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
1950年3月20日,順德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珠江行署。
1955年,順德縣人民委員會成立,隸屬粵中行署。
1958年,順德和番禺兩縣合併,改名番順縣,隸屬佛山專區。
1959年6月,順德、番禺兩縣建制恢復,順德仍隸屬佛山專區。
1968年,順德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佛山專區。
1980年,恢復順德縣人民政府,隸屬佛山地區。
1983年6月,撤銷佛山地區後,隸屬佛山市。
1992年3月26日,民政部批准順德撤縣建市,4月30日,順德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順德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2003年1月8日,併入佛山市,成為佛山的一個區,關於合併是否正確,是否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一直爭論不休。

民俗風情

龍舟競渡
順德的龍舟競渡自古有名。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舟語》載:“順德龍江,歲五六月鬥龍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灣環者為龍船場。……斗得全勝還埠,則廣召親朋宴飲,其埠必年豐人樂、貿易以饒雲。”實則全縣各鄉堡都興行劃龍船,現今市博物館尚存康熙年間杏壇北水村“壓盡群龍”石匾。龍舟分“游龍”和“賽龍”兩種:“游龍”體積大,裝飾美觀,稱“龍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飾旗鼓助興;“賽龍”體積小,稱“龍艇”,從三橈至十五橈不等,重在競劃速。
龍舟說唱
“龍舟”說唱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起源於清代,20世紀50年代前流行於縣境及廣州方言地區,以順德腔為正宗。藝人多在茶樓,鄉渡和分村大榕樹下賣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龍船作道具,胸前持小鑼小鼓。邊唱邊敲,內容多為諧趣故事及平安祝頌語。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龍舟”被套用於社會宣傳,藝人所編寫的反清、抗日及控訴“三害”等長篇唱詞,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
觀音開庫
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六日子夜,民間的“觀音開庫”日,容桂白蓮池觀音堂、龍江鎮錦屏山的紫雲閣和龍江鎮龍峰山的觀音閣前都會舉行一年一度的拜祭廟會。
鑼鼓櫃
鑼鼓櫃,其實是用花縷木做成的亭轎式可抬動的木櫃,上面雕刻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裡面裝有用作吹、拉、彈、奏、擊的各類樂器,以“櫃”為單位組成一個演奏班底。
唱粵曲
順德的鄉間曲藝社(俗稱“私伙局”)名聞遐邇,其中尤以均安、容桂、大良為盛。據聞幾年前中國曲協的專家來順德考評“中國曲藝之鄉”時,更引用了“萬家燈火萬家弦”來形容順德的私伙局之盛況。
魚燈

順德有“元宵春燈”的習俗,在大良元宵節還舉辦魚燈賽會。“大良魚燈”是富於水鄉特色的扎作工藝,以竹紮成魚形骨架,蒙上明紗,繪染鱗鰭,點燃蠟燭,栩栩如生。

武術文化

順德民間武術歷史悠久,明清兩代出過武狀元和武探花.民國初年,順德更有武館數十家,各流派均享有成名.祖籍順德的國際武術巨星李小龍更將順德武術文化發揚光大。

舞獅舞龍

舞龍、舞獅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逢年過節常見的一種文娛活動。

桑基魚塘

桑基魚塘,過去蠶桑旺盛時,順德容奇鎮每日有“絲船”運生絲出廣州,回程運回白銀。故有“一船生絲出,一船白銀歸”說法。1905—1906年廣東生絲輸出約值4000多萬元,順德一縣占3/4。當時廣州、佛山、順德等地設有匯兌錢莊六十六間,順德一縣占有四十四間,占總數65%,可知當時順德人的富裕。

自梳女

自梳女產生於清朝後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獨有的特殊群體。據《順德縣誌》記載:當時,順德蠶絲業發達,許多女工收入可觀,經濟獨立。她們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後,在婆家受氣,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縛,情願終身不嫁,於是產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區的自梳女情況與順德相仿。1950年落成的冰玉堂原本是順德均安鎮沙頭村自梳女的住所,被稱為珠三角地區自梳女歷史的重要見證,記錄著自梳女這一獨特群體的歷史和文化。

飲食文化

順德乃粵菜主要發源地,善於博取眾長,推陳出新,烹飪河鮮和蒸炒各種菜餚以風味清淡香脆馳譽海內外;早在清代,遊宦廣東的省外人士即稱道“順德乳蜜之鄉,言飲食,廣州遜其精美”;及至近世,“食在廣州,廚出鳳城(大良)”的說法,更獲得外界普遍公認,廣州、香港、澳門和海外粵人聚居地的酒樓餐館,多喜聘用順德廚師,以“鳳城名廚”以廣招徠。烹飪的特色,折射出特定的飲食文化,順德的烹飪特色強烈地表達了順德飲食文化豐富的內涵。其核心是享受生活的文化,享受生活中的真善美。順德地處珠三角,優越的自然條件,加上順德人的勤勞,轉變成物阜民豐的社會環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認真品嘗食物,不浪費食物,也是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表現,是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體現,一種極其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順德人在飲食上的求真求美,與他們求真務實,追求完美的文化精神也是一脈相承的。2004年10月1日,順德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廚師之鄉”稱號,同獲該榮譽的還有安徽績溪、河南長垣、陝西藍田,評選專家組皆認為順德在四個“中國廚師之鄉”中餐飲規模、水平最高,名牌最多。

歷史名人

文武四狀元
張鎮孫
張鎮孫(1235-1278),字鼎卿,號越溪,熹涌(今倫教鎮熹涌村)人。宋鹹淳七年(1271)狀元。歷官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婺州通判。宋亡後,回粵舉兵抗元,詔封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經略安撫使。兵敗被俘自盡殉國。
黃士俊
黃士俊,字亮垣,號玉侖,甘竹右灘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狀元。由國史館修撰選、太子洗馬累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一度入參機務,擔任宰輔(宰相)。
梁耀樞
梁耀樞(1832-1888),字冠祺,號斗南,杏壇光華村人。清同治十年(1871)狀元,授翰林編修。累官至侍讀學士、參事府詹事。
朱可貞
朱可貞,字占遇,號子庵,順德龍江人。明崇禎元年(1628)武狀元。累官中都副留守,因觸忤上官,貶廣西廣坐營都司。
政治人物
呂嘉
呂嘉 漢武帝時南越國相。老家在今大良西南的金斗、石涌一帶,為越族人首領。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殺掉主張歸漢的南越王趙興,與中央朝廷抗衡。同年,被漢軍擊敗擒殺。
羅惇衍
羅惇衍(1814-1874年)字星齋,又字兆蕃,號椒生。大良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進士,點庶吉士,授編修。由學官累升至戶部尚書、工部尚書兼武英殿總裁。卒謚“文恪”。
尢列
尢列(1865-1936年)字少紈,號小園。北水鄉新基坊人,同盟會元老。青年時代與孫中山、陳少白、楊鶴齡並稱“反清四大寇”,協助孫中山創立興中會總部。後奔走日本和南洋各國,聯絡華僑支持民主革命。民國成立後,隱居香港教書行醫為生。
馮菊坡
馮菊坡(1899-1954年)倫教人。早年就讀於廣州育才英文書院。1921年8月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為廣東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第二年赴莫斯科出席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回國後,歷任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團章審查委員、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廣東分部主任、中共廣東區執委會代理委員長等。1930年受黨派遣到北方工作,自行脫黨。抗日戰爭時期,任教於西南聯合大學。建國後,任教於重慶南開學校和廣東華南聯合大學附中。
梁起
梁起 字起莘,號定山。逢簡人。宋鹹淳三年(1267年)中舉。累官武經大夫、中順大夫兼嶺南招討使。時稱“有古良將風”,與名臣謝枋得交誼甚深。宋亡後,回粵與馬南寶舉兵抗元,任副帥。失敗後,浪跡江湖終老。
鄧華熙
鄧華熙(1826-1916年)字筱赤,又字小石,卒謚“和簡“。龍山鄉人。清鹹豐元年(1851年)中舉。官至安徽、山西、貴州巡撫,雲貴漕運總督。
龍建章
龍建章(1872-?年)字伯揚。大良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出國考察憲政大臣參贊等職。民國初年任北洋政府郵傳局局長、交通部總長。
李民智
李民智(?-1926年)大門北村人。順德縣早期中共黨組織領導人。1924年春當選中共順德支部書記。後參加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期講習班學習,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身份,回順德建立農會和農軍。1926年5月,奉命轉往曲江、增城兩縣活動。8月,在增城被土豪襲擊犧牲。
黃蕭養
黃蕭養(?-1450年)原名懋松。沖鶴堡人。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縣境龍眼村率眾起義,攻佛山,圍廣州,自立為“順民天王”,建元“東陽”,策封文武官員,隊伍發展至十餘萬人。次年,被朝廷調集精兵圍殲,起義失敗,蕭養陣亡。
黎兆棠
黎兆棠(1827-1894年)字召民。昌教鄉人。清鹹豐三年(1853年)進士。歷任禮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江西糧台,台灣道台,天津海關道台,直隸按察使、布政使,福建船政大臣,光祿寺卿。以愛國禦侮著稱於時。
麥孟華
麥孟華(1874-1915年)字孺博,號蛻庵。吉祐鄉人。康有為弟子,參與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長期在海內外主持維新立憲派報刊筆政。政論文頗得康、梁神髓。詩詞風格綿麗沉鬱,詩人陳三立認為,康門弟子以詩鳴者,首推潘若海和麥孟華二人,著有《蛻庵集》。
郭竹朋
郭竹朋(?-1928年)大良雲路村人。大革命時期順德縣農民協會委員長,獲國民黨中央農民部部長廖仲愷和組織部部長譚平山好評。1928年被捕犧牲。
梁儲
梁儲(1453-1527年)字叔厚,又字藏用,號厚齋,晚號郁洲,石肯(1952年劃歸南海縣)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選庶吉士。由翰林編修累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師銜,入參機務,一度出任台閣首輔(丞相)。
李文田
李文田(1833-1895年)字若農,又字仲約。均安上村人。鹹豐九年(1859年)中進士,殿試點為一甲第三名(探花)。累官至禮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入值南書房。對元史、金石有精深研究,著有《元秘史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錄》、《四庫提要進書表注》等。書法方面,北碑功力甚深,對碑帖賞鑒也每多精當之見。
陳友仁
陳友仁(1878-1944)原籍順德,生於英屬西印度群島特立尼達。1912年回國,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法律顧問。嗣任《京報》總編輯,反對袁世凱圖謀帝制。1917年出席法國巴黎和會,任南方政府代表團顧問。次年回國。奉孫中山命在上海創辦英文《上海時報》。1932年提出對日絕交、堅決抗戰主張,未被採納,憤而辭職。翌年參加福建事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外交部部長,失敗後流亡海外。
潘兆鑾
潘兆鑾(1902-1923年)沖鶴鄉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後任粵漢鐵路總工會執行委員兼秘書長。國共合作時期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和中央組織部幹事。“四·一二”反共政變發生後,擔任南方局軍事委員會和肅反委員會秘書。廣州起義失敗後,東渡日本,組建中共橫濱支部,任書記。翌年回國,秘密開展革命活動。1932年被捕就義。
陳邦彥
陳邦彥(1603-1647年)字會份,號岩野。與南海陳子壯、東莞張家玉並稱“明末嶺南三忠”。世居龍山鄉(順德龍江),移家縣城教館為業。明亡後舉兵抗清,南明永曆帝授官兵科給事中,轉戰廣州府各縣,屢挫敵軍。後在清遠縣城兵敗被俘,拒降被殺。謚“忠愍”。平生工詩,與番禺黎遂球、南海鄺露並稱“嶺南前三家”,作品意氣豪邁,筆力老健。著有《雪聲堂集》十卷。
梁鐵君
梁鐵君(1857-1906年)名爾煦。麥村人,少時好擊劍遊俠,後折節讀書,研習佛學和王陽明學說。長期在梧州經營鹽業,傾力接濟維新黨人。戊戌變法失敗後,棄家追隨康有為,流亡國外多年。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奉康密令回國行刺慈禧太后,事泄殉難。時稱“近世列俠”。
伍憲子
伍憲子(188l-1959年)名莊,字憲子,號夢蝶。古朗鄉人。早年隨康有為受業,加入保皇會,歷任《香港商報》、《南洋總匯報》、《國事報》主筆,鼓吹君主立憲。民國初年,任廣東、湖北內務司司長及馮國璋總統府參議,並與徐佛蘇合辦《國民公報》。1918年後,相繼在京、港主辦《唯一日報》、《共和日報》、《平民周刊》和《丙寅》雜誌。1927年,與梁啓超、徐勤等創立中國民主憲政黨,並赴美國舊金山主辦該黨機關報《世界日報》,一度出任該黨主席。1947年任國民政府中央委員,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主席。其後,定居香港著書講學。著有《夢蝶文存》等。
吳耀宗
吳耀宗(1893-1979年)登洲鄉人。早年赴美國留學,獲神學博士學位,加入和平主義組織唯愛社(FOR)。歸國後,在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任職。1950年,發起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1954年當選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兼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溫汝適
溫汝適(1757-1808年)字步容,號篔坡,龍山鄉(順德龍江)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成進士,選庶吉士,任尚書房行走,累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博學工詩文,著有《攜雪齋詩鈔》、《攜雪齋文鈔》、《曲江集考證》、《張曲江年譜》等。
梁敦彥
梁敦彥(1857-1924年)字崧生。龍眼鄉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官費保送美國留學。光緒七年(1881年)在耶魯大學畢業歸國,分發福建船政學堂任英文教習。累升漢陽、天津海關道員,外務部侍郎、尚書,袁世凱內閣外務部大臣,北洋政府交通總長。
連聲海
連聲海(1885-1947年)勒流沙富村人。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時加入同盟會。1913年起在孫中山身邊供職,歷任辦公室、大元帥府、總統府秘書,軍政府大理院書記長,總檢察院書記長及鑄印局局長。1925年以後,歷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國民黨中央黨部政治會議秘書長、國民政府秘書長、海外部部長、鐵道部部長,兼行政院秘書長。
鄭彥棻
鄭彥棻(1902-1990年)北滘槎涌村人,鄭軍凱侄。早年留學法國。畢業後,受聘於日內瓦國際聯盟秘書處。1935年回國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兼法學院院長。1939年進入政界,歷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國民黨中央委員副秘書長、秘書長等職。1949年去台灣,任“行政院司法行政部部長”、“總統府秘書長”、“國策顧問”等職。
何祿
何祿(?-1856年)又稱何六,原名金殿,字賢相,潭村人。早年在東莞石龍經商,喜習武,為廣東天地會四大堂口之一的洪義堂首領,清鹹豐四年(1854年)在東莞發動武裝起義,隨後與佛山天地會首領陳開、李文茂會師攻廣州。事敗後,率部北上,戰死於湖南郴州毛栗圩。
曹嘉祥
曹嘉祥(1864-?年)字希麟。順德人,里籍未詳。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官費保送美國留學。光緒七年(1881年)歸國,在北洋海軍供職,參加甲午海戰。1915年出任北洋政府海軍次長。
盧信
盧信(1885-1933年)字信公。大晚鄉人。同盟會員。歷任檀香山《民生日報》、《自由新報》、《大聲報》、《中國日報》主筆。民國成立後,任廣東省臨時議會副議長,兼財政委員。“二次革命”失敗後,與唐紹儀集資辦保險公司。1917年隨孫中山南下護法。1922年,出任農商總長,鏇去職。1924年,任浦信鐵路督辦。1926年春晉升司法總長,不久辭職。
經濟人物
溫子紹
溫子紹(1833-1907年)字瓞園。龍山鄉(順德龍江)人。為清嘉慶兵部侍郎溫汝適曾孫。自幼喜歡鑽研西方機械技術。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任兩廣軍裝機器局總辦,精於設計和製造,開廣東近代培訓產業工人技術風氣之先。所帶大批徒弟成為清末民初廣東工業的骨幹技術力量。
薛廣森
薛廣森(1865-1943年)字湛禧,號公奮。順德龍江美里坊人。民國時期廣東著名民族工業家。清末經營繅絲機械維修業,民國初年創辦廣州協同和機器廠,首制國產柴油機,並興辦粵海航運、十多家機器碾米廠、繅絲廠和接辦華南地區最大型的造紙企業綿遠紙廠。抗日戰爭爆發後,因拒絕日偽商會的籠絡,所辦企業迭遭打擊,終至破產。
何華生
何華生(187l-1945年)霞石鄉人。香港著名工商業家,以經營鸚鵡牌成藥致富,藥行分號遍及兩廣及南洋各埠。致力公益事業甚多。
陳占梅
陳占梅(1875-1944)年名攀龍,以字行。桂洲人。早年赴吉隆坡經營錫礦。後成為南洋礦業巨子,歷任馬來亞礦務總董事、中華總商會董事。曾參與組建中國同盟會吉隆坡分部。20年代歸國任大元帥府參議。其後復回南洋。“七七”事變後,受聘為廣東省政府參議及籌賑會委員,發動全馬來亞華僑捐款抗日。
梁培基
梁培基(1875-1947年)字慎余。大都鄉人。民國時間廣東著名民族工商家,早年畢業於博濟醫科學校,將奎寧摻合中藥製成“梁培基發冷丸”,風行華南各省,逐漸致富。先後興辦製藥廠、捲菸廠、煉奶廠、熱水瓶廠、廣州二沙島珠江頤養園。並投資開發從化溫泉療養院和風景區。
老焱若
老焱若(1883-1966年)名景璜。北海村人。少時入京深造機械技術。民國時期,歷任農商部度量衡研究所技正、總工程師,北京藝術學院實用美術系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工藝系金工學教授。1951年退休後,受北京市工業局邀聘,擔任20多家工廠技術顧問。一生創造發明甚多,主要有蜂窩煤自動壓製機、摺疊傘、三用真空抽水機、自動電話回輪齒及各種自動生產線等。
岑國華
岑國華(1886-1942年)名汝鎏,以字行。葛岸西村人。民國時期廣東蠶絲工業巨子。1919年在全省率先採用日本新式繅機,變四角車絲為六角絲,產量、質量均顯著提高,及時集股擴大生產,屬下絲廠發展至18家,股份總額200多萬銀元,年產生絲4萬擔。同時,在廣州創辦永泰隆絲莊和永泰隆洋行,直接與各國絲商交易,常年營業額在1000萬銀元以上,居全市同行之冠。20年代末當選廣州商會會長。抗日戰爭爆發後破產。
簡東浦
簡東浦(1888-1963年)連村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後受僱於該國正金、萬國銀行,業績卓著。1918年集資200萬港元在香港創辦東亞銀行。後在海內外增設多家分行,地位躍居全港華人銀行之首。抗日戰爭爆發後,傾力發動全港華資銀行捐款抗戰。歷為香港太平紳士及香港大學董事。
梁墨緣
梁墨緣(1893-1976年)羅沙村人。1915年集股創辦西南聯商航運公司。後與廣州協同和廠董事薛廣森等合作,籌建粵海航運公司,任經理,銳意改革,以新問世的柴油機取代老式蒸汽機作航船動力,推動華南內河航運業發展。50年代中期,當選廣州市政協委員。
文樹聲
文樹聲(1898-1941年)馬岡人。早年赴美國深造,獲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電學碩士銜。北伐戰爭期間歸國,為中校電務教官。其後歷為廣西省建設廳交通處處長、中山大學理學院教授、廣東省建設廳技正、省電報線路委員會委員,長途電話管理處主任,滃江水電站勘測團主任、廣州市工務局局長,勷勤大學工學院院長。在陳濟棠“廣東三年施政建設”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文化人物
梁銶琚
梁銶琚(1903-1994年)杏壇鎮北頭村人。早年赴香港,致力金融和貿易業,成為兩大行業的巨子。他熱心公益事業,為香港十大慈善家之一。改革開放後,鼎力支持祖國、家鄉發展文教衛生事業,獲國務院的表彰,被順德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蘇珥
蘇珥字瑞一,號古儕,晚號睡逸居士。碧江人。清乾隆年間嶺南著名學者與書畫家。“惠門八子”之一,時稱“南海明珠”。乾隆三年(1738年)中舉,上京赴考落第,不再涉足科場,潛心教書治學。著有《宏簡錄辨定》、《筆山堂類書》等。
吳梯
吳梯字秋航,黎村堡(今荔村一帶)人。清嘉慶六年(1801年)廣東鄉試解元。由大挑出仕,為政廉能。博通經史,能文善詩,與張維屏、黃玉衡等七人並稱粵東“道光七子”。著有《岱雲初編》、《岱雲續編》。
區仕衡
區仕衡(1217-1277年)字邦銓。陳村人。宋景祐間以鄉貢入太學,為上捨生。景定初率諸生伏闕上疏,指斥賈似道專權誤國,不報。歸築九峰書院講學,人稱九峰先生。詩文沉鬱婉雅而氣格勁健。著有《九峰集》。
胡亦常
胡亦常(1743-1773年)字同謙,號豸浦。均安豸浦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中舉。負詩名,以五言最為出色。與同縣張錦芳、欽州馮敏昌並稱“嶺南三子”。著有《賜書樓詩集》。錢大昕稱其詩“妙悟天成,能於南園五子外自成一家”,《粵東詩海》亦稱其“敏悟高妙”。
簡朝亮
簡朝亮(1852-1933年)字季紀,號竹居。簡岸村人。清末民初廣東著名學者和教育家,廩生出身。早年與康有為同在名儒朱九江(次琦)門下求學。中年後在鄉設讀書草堂講學。時人評價朱門兩高徒,認為康有為“思借治術使孔道昌明”,簡朝亮“思借著述使孔道燦著”。著有《讀書堂集》、《讀書草堂明詩》等。
區適子
區適子字正叔。宋末縣境鮀洲(今登洲村)人。以博學多才聞名郡邑,人稱“登洲先生”。據史料記載,童蒙課本《三字經》為其所撰(一說為浙江學者王應麟撰,前人多持異議)。
張錦芳
張錦芳(1747-1793年)字粲夫,又字花田,號藥房。龍江鄉(順德龍江)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廣東鄉試解元,五十四年(1789年)成進士,點庶吉士,授翰林編修。以詩、書、畫名世。與同縣胡亦常、欽州馮敏昌合稱詩界“嶺南三子”,後來又與同縣黎簡、黃丹書與番禺呂堅並稱“嶺南四家”。著有《逃虛閣詩鈔》《南雪軒文鈔》《南雪軒詩餘》。
何藻翔
何藻翔(1865-1930年)字翽高。馬寧鄉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授兵部主事,為官剛正。甲午之戰中,清朝海陸軍慘敗,藻翔聯同禮部主事羅鳳華(順德大良人)上疏彈劾兵部尚書孫毓汶,歷數六大罪狀,為倒孫先聲。平生工詩學,著有《鄒崖集》。所編《嶺南詩存》以精審見稱於世。
胡漢輝
胡漢輝(1922-1985年) 桂洲人。40年代後期在香港從事金融業。1955年,加入香港金銀業貿易場,1970年當選理事長,以後迭屆蟬聯,直至逝世。其間經常出國進行研究考察及專題演講,直接或間接促成國際重要金商到香港開業,為建立和鞏固香港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作出卓越的貢獻,贏得“香港金王”的稱譽。在香港地產業和金銀證券交易業方面,亦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羅天尺
羅天尺(1686-1766年)字履先,號石湖,大良人。乾隆年間廣東著名詩人和文獻學家。著有《癭暈山房詩鈔》和《五山志林》,詩風力矯清初以來競尚神韻的流習,骨力特重。
梁廷枏
梁廷枏(1796-1861年)字章冉,號藤花亭主人。倫教鄉人。精研史學,兼擅詩文戲曲,著有《海國四說》、《粵海關志》、《夷氛聞記》、《廣東海防匯覽》、《南漢書》、《南漢書考異》、《南越五主傳》和曲本《斷緣夢》、《江梅夢》、《縣花夢》、《圓香夢》及《藤花亭曲話》等。曾任澄海縣教渝,學海堂學長,越華、粵秀書院監院及兩廣總督林則徐幕僚,以獻策抵禦外侮獲內閣中書銜。
孫蕡
孫蕡(1338-1394年)字仲衍,號西庵。平步堡人。青年時與好友王佐、趙介、黃哲、李德相聚於廣州南園抗風軒,共組詩社,人稱“南園五先生”。後為江西行中書省首席長官何真幕僚。明初考取舉人(一說進士),授工部染織局使,繼調安徽鳳陽府虹縣主簿。其後,入京任翰林典籍官,參與編修大型韻書《洪武正韻》洪武二十七年受涼國公藍玉案誅連被處死。有《西庵集》傳世。詩作氣勢雄渾兼見清圓流利。
黎簡
黎簡(1747-1799年)原名桂錦,字簡民,又字未裁,號二樵,弼教村人。清代著名詩人兼書畫家。在藝術上富於創新精神,詩歌的成就尤為突出,喜用新奇語彙和筆法,創造曲折幽深的意境。作品風格峻拔清峭,文學家洪亮吉稱讚其詩“如怒猊飲澗,激電搜林”,“造境造意”,“拔戟自成一隊”。繪畫擅長山水竹石,書法擅長行草。著有《五百四峰堂詩鈔》、《五百四峰堂文鈔》、《藥煙閣詞鈔》、《英蓉亭樂府》等。
羅癭公
羅癭公(1872-1924年)名惇曧,字孝遹,號癭公,以號行。大良人。以國子監生,應考經濟特科,授郵傳部司官。辛亥革命後,歷任民國總統府秘書、參議、顧問。袁世凱稱帝後辭職。擅長詩詞書法,為嶺南近代四詩家之一。兼通京劇,善於度曲編劇。著有《鞠部叢談》和有關近世掌故的專著《庚子國變記》、《德宗承統私紀》、《中日兵事本末》、《割台記》、《拳變餘聞》、《太平天國戰紀》、《中俄伊犁交涉始末》。
黃丹書
黃丹書(1757-1808年)字廷授,號虛舟。大良人。以詩書畫名世。時人譽為“三絕”。詩詞與黎簡、張錦芳、呂堅齊名,並稱“嶺南四家”著有《鴻雪齋詩鈔》,《胡桃齋詩餘》,《鴻雪齋文鈔》。
羅復堪
羅復堪(1872-1955年)名惇。大良人。早年與堂兄羅癭公從康有為受業,後肄業於京師譯學館。民國初年在財政部泉幣司供職,鑄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幣“壹圓”二字即出其手筆。後長期在北京藝專和北京大學文學院講授書法。新中國成立後為中央文史館館員。擅長章草。著有《三山簃詩存》、《三山簃學詩淺說》、《書法論略》等。
歐大任
歐大任(1516-1596年)字楨伯,號侖山,陳村人。以優貢出仕,歷任江都訓導、光州學正、國子監助教、大理寺評事、南京工部員外郎、郎中。以詩歌名世,與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並稱“南園後五子”。著有《歐虞部全集》
溫汝能
溫汝能 字希禹,號謙山。龍山(順德龍江)人。清乾、嘉年間廣東著名學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曾應薦入京任內閣中書,未幾告歸,專心治學,著有《謙山詩鈔》、《謙山文鈔》。所編《粵東詩海》、《粵東文海》及《龍山鄉志》,均取材洽博,體例精當,向為學界重視。
黃節
黃節(1873-1935年)原名晦聞,字玉昆,號純熙。甘竹右灘人。清末在上海與章太炎、馬敘倫等創立國學保存會,刊印《風雨樓叢書》,創辦《國粹學報》。民國成立後加入南社,長居北京,任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一度出任廣東教育廳廳長。以詩名世,與梁鼎芬、羅癭公、曾習經合稱嶺南近代四家。著有《蒹葭樓集》。作品兼見唐詩的文採風華與宋詩的峭健骨格,人稱“唐面宋骨”。對先秦、漢魏六朝詩文頗多精當見解,著有《詩旨纂辭》、《變雅》、《漢魏樂府風箋》、《魏文帝魏武帝詩注》、《曹子建詩注》、《阮步兵詩注》、《鮑參軍詩注集說》、《謝康樂詩注》、《謝宣城詩注》、《顧亭林詩說》等。
梁有譽
梁有譽(152l-1556年)字公實,號蘭汀居士,乾滘(今北滘鎮廣教村)人。青年時代,與歐大任、黎民表等五人重結南園詩社,世稱“南園後五子”。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在京與詩人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徐中行、吳國倫締交,共結詩社,風靡一時,人稱“後七子”。著省《蘭汀存稿》(又名《比部集》)。
仇巨川
仇巨川(?-1800年)字彙洲,又字竹嶼,號池石。勒竹人,清乾、嘉年間廣東文獻學家。所撰《羊城古鈔》對了解珠江三角洲風土沿革甚有價值。
鄧實
鄧實(1876-1951年)字秋枚。水藤人,鄧方胞兄。清末民初報界名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創辦”《政藝通報》,宣傳民主科學思想,探討救國途徑。後與黃節、章太炎、馬敘倫、劉師培等創立國學保存會、神州國光社,出版《風雨樓叢書》和《古學會刊),主編《國粹學報》,在知識界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釋道丘
釋道丘 俗姓柯,字離際,號棲壑。龍山(順德龍江)人。早年受戒於憨山禪師,後到江南深造,得授淨土宗衣缽。南歸後曾任廣州白雲蒲澗寺住持法師。崇禎末年創建鼎湖山慶雲寺。康熙年間圓寂。
何惠群
何惠群字和先,號介峰。羊額人。清嘉慶九年(1804年)廣東鄉試解元。十四年成進士,授浙江新昌知縣,不忍催科逼糧,託病辭歸,長居廣州講學。著有《飲虹閣詩鈔》。並作粵謳俚詞,風靡閭巷。兼擅象棋,時稱“國手”。
羅普
羅普(1876-1949年)原名文梯,字熙明,號孝高,別署披髮生、羽衣女士。上佳市人。早年受業於康有為,後赴日本留學,撰文鼓吹維新變法。所著長篇小說《東歐女豪傑》及翻譯小說《佳人奇遇記》為時人注目。
薛始亨
薛始亨(1617-1686年)字剛生,號劍公,別署甘蔗生、劍道人、二樵山人。順德龍江人。工詩書畫,兼精琴棋劍藝。明亡後,隱居西樵山,後入羅浮山為道士。著有《南枝堂集》。
黎應南
黎應南字見山,號斗一。昌教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中舉。道光年間任浙江麗水、平陽知縣。精研算學,是著名天文歷算學專家李銳的入室弟子。李銳《開方說》未完稿由他續成。自創“求勾股率捷法”。中年以貧病卒於杭州。
蔡哲夫
蔡哲夫(1879-1941年)名守,號寒瓊,別署寒翁、成城子、寒道人、茶丘居士等。順德龍江人。工詩詞書畫及文物鑑賞。早年加入南社,襄助黃節和鄧實主辦《國粹學報》,刊輯《風雨樓叢書),與潘達微合編《天荒畫報》。著有《寒瓊碑目》、《寒瓊金石跋續)、《說文古籀補》、《漆人傳》、《瓷人傳》、《畫璽錄》、《印雅》等。
陳恭尹
陳恭尹(1631-1700年)字元孝,號獨漉,又號半峰,晚號羅浮布衣。陳邦彥長子,順德龍江人。與番禺屈大均、南海梁佩蘭合稱清初嶺南三大詩家。作品風格鬱勃沉酣,著有《獨漉堂集》。詩人朱彝尊、王士禎、趙執信、納蘭成德等均與締交。
梁九圖
梁九圖字福草。麥村人,世居佛山。清道光年間廣東名士。著有《十二石齋詩集》、《嶺表詩傳》、《紫藤館文存》等。其私家園林十二石齋為粵中四名園之一。
岑仲勉
岑仲勉(1885-1961年)原名汝懋。桂洲里村人。歷史學家。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重要著作有《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補厥及考證》、《隋書求是》、《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唐史余審》、《中外史地考證》、《通鑑隋唐紀比事質疑》、《郎官石柱題名新校補》、《金石論叢》、《漢書西域傳地理校釋》、《岑仲勉學術論文集)等。
藝術人物
李子長
李子長(1436-1526年)名孔修,號抱真子,大良人。明代中葉嶺南著名畫家。善寫禽畜、蟲魚、花鳥。與新會陳白沙交厚,時人譽為“書畫兩絕,陳李二仙”。
溫其球
溫其球(1862-1941年)字幼菊,號菊叟,別署語石山人。龍山(順德龍江)人,民初嶺南著名國畫家。山水學石濤,水墨淋漓而富有新意;花卉設色敷粉亦有獨到之處。20年代在廣州六榕寺與李鳳廷、潘景吾等組織國畫研究會,名重於時。
趙善鳴
趙善鳴 號丹山。順德龍江人。陳白沙門生。明弘治舉人,歷官南戶部員外郎、雲南曲靖知府。工書法,行草天機自然,時人譽為“神品”,著有《朱鳥洞集》。
劉佐朝
劉佐朝(約1893-1936年),名社同。騰衝村東坊人。石灣陶塑名藝人。陶藝泥、釉、火全能,作品以半尺許人物為主,題材擅長漁樵耕讀、詩酒琴棋、仕女仙佛,兼喜塑造社會下層人物。施釉善用乳綠、乳藍、乳黃、灰黑琺瑯釉顯現紋理,並首創高溫胎中溫釉冰裂紋的製作方法,作品表層質感明顯,豐富耐觀。
梁元柱
梁元柱(1581-1628年)字仲玉,又字森琅,倫教人。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選庶吉士,由監察御史,官至雲南按察使。工書法,善畫山水、人物、松竹。
黎葛民
黎葛民(1894-1978年)號逸齋。昌教人。早年留學日本,從高劍父、陳樹人學畫。40年代任南國畫院教務長。新中國成立後為廣州市文史館館員。擅畫山水花烏、蟲魚獸畜,筆墨清雋雅淡,風格新穎而不失古法。
彭睿壦
彭睿壦 字公吹,號竹本,別號龍江村獠、江村餘子。順德龍江人。清初嶺南著名書畫家,草書以懷素為體,以柳公權為骨,拗折剛勁,勢態靈動,兼擅蘭竹樹石,以書法入畫,時稱“竹本派”。平生隱姓埋名,蟄居鄉里,罕為世知,致使埋沒300多年。其藝術成就漸為海內外關注,論者認為造詣在張瑞圖、傅山之上。
千里駒
千里駒(1886-1936年)原名區家駒。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創立“駒派”表演藝術。迭獲“花旦王”、“悲劇聖手”、“滾花王”、“中板王”“廣東梅蘭芳”的美稱。為人正直,被同行尊為“伶聖”。梅蘭芳在30年代曾稱讚在眾多的粵劇藝員中,千里駒是他“最祟拜的一個人”。
郭適
郭適(?-1794年)字樂郊,號郊民。順德龍江人。清乾、嘉年間廣東著名花鳥畫家。與黎簡、張錦芳、黃丹書等為藝友。長居廣州賣畫為生。作品以水墨牡丹和木棉鷓鴣最擅勝長,格調近似陳道復和石濤。
白駒榮
白駒榮(1892~1974年)原名陳榮。大良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是現代粵劇五大流派之一“白派”的始創人,以真嗓(平喉)代替假嗓演唱,音色優美清潤,嘹亮悅耳,吐字玲瓏,叮板結實,感情細膩;善於通過聲樂表現角色的性格。後發展為現代粵劇的一種主要唱法,被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譽為粵劇藝術的“一個最大的改革”。40年代末雙目失明。新中國成立後,克服困難重登舞台,以耳代目,聽聲辨位,演技更為精湛。歷任廣州粵劇團團長、廣東粵劇院藝術總指導,廣東粵劇學校校長。
張如芝
張如芝(?-1824年)字墨池、默遲,別署默道人、荷村漁隱。順德龍江人。張錦芳侄。清乾、嘉年間廣東著名畫家。擅長山水,兼工花卉翎毛。作品筆墨秀潤,風格高雅,為正宗南派文人畫。
馬師曾
馬師曾(1900-1964年)字伯魯。桂洲馬地橋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喜演醜生,演技詼諧通俗,靈活機變,唱腔起伏跌,善於表達激情。新中國成立後,任廣東省粵劇團團長,當選省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
蘇六朋
蘇六朋(約1798-1862年)字枕琴,號怎道人,別署羅浮布衣、南水村佬、南溪漁隱等。南水村人。早年隨德堃和尚學習書畫。學成後,長居廣州授徒賣畫為業。以人物最擅勝場,兼工山水、花烏、蟲魚。喜用粗獷遒勁的意筆作盈丈巨幅,筆勢雄勁,氣魄宏大。巨幅人物畫多為歷史題材,小幅作品則喜描繪市井平民,從各個側面指揭社會弊病。
薛覺先
薛覺先(1904-1956年)順德龍江鎮十三坊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有“粵劇伶王”、“萬能老倌”、“萬能泰斗”的美譽。能編善演,戲路寬廣,兼工醜生、小武、旦、淨、末諸行。銳意“融南北戲成一家,合中西樂為一體”,創立“薛派”表演藝術。解放後,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廣州市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
蘇仁山
蘇仁山(1814-1849年)字長春,別署靜甫、夤珊、壽莊、七祖、棲霞、菩提、再生尊者、順德硯農等。馬齊鄉人。清代嶺南名畫家,畫人物、山水、花卉俱佳。構圖、筆法恣肆古樸。畫人物喜用線條,不多作渲染。畫山水幾乎不用皴、擦和點苔,充分運用線條的粗細和運筆的輕重,鉤勒出淡遠奇拙的意境。書法篆、隸、草、楷、行均所擅長,行、楷尤勝。平生憤世嫉俗,觸忤權貴,人稱“畫怪”。因抨擊禮法而被拘捕,病死獄中。
李小龍
李小龍(1940-1973年)原名李振藩,英文名Bruce.Lee(布魯斯.李),均安上村人。生於美國舊金山,長於香港。幼年習武,先後在20部影片中飾演童角。19歲重到美國半工半讀,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哲學。課餘創造性地發展了詠春拳的技擊,動作簡捷,輔以迅疾的腿功,常在數秒之內決勝負,他把這門獨創的武功命名為“截拳道”(Jeet.Kum.Do)。1971年起,接連主演了《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四部體現中華民族抗爭精神的武打巨片,風靡東南亞、歐
洲、美國和日本,打破各大城市的電影票房紀錄。其卓越的技擊和出色的表演,為中國武術贏得崇高的國際聲譽。1973年7月20日,在香港拍攝影片期間猝然逝世。

經濟發展

經濟簡介

由於擁有優越的地理和人文條件,順德歷來就是一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和外貿出口基地,這裡出產的甘蔗蠶繭、塘魚曾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享有盛譽。經過十幾年的改革開放,順德社會經濟更有了巨大飛躍。如今,順德是珠江三角洲中部崛起的新城市,成為全國重要的家電家具燃氣具日用品生產基地,其中家用電器和燃氣具兩類產品產銷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銷量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素有廣東“四小虎”之一的美譽。據統計,1995年,順德市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達120億元,工農業總產值為374.28億元,全市外貿出口總額達12.2億美元,全市財政收入達18.1億元,全市職工人均收入9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38元,城鄉居民年未儲蓄餘額高達173.7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順德實現農業總產值83.1億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種植業18.6億元,增長4%;水產養殖業48.3億元,增長1.4%;畜牧業12.5億元,增長0.2%。
2012年農作物及水果種植面積226926畝;其中,花卉種植面積43991畝,盆栽植物數量3520萬盆,比上年增長35.8%;觀賞苗木數量4701.4萬株,比上年增長-3.3%。全2012年菜產量100383噸,比上年增長-16.4%。全2012年類總產量52061噸;其中,禽肉產量16500噸,比上年增長-4%。全2012年產品產量229739噸;其中,優質魚產量158609噸,比上年增長4%。

第二產業

2012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1252.50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027.96億元,增長9.8%。
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國有企業增加值0.67億元,下降11.1%;集體企業增加值0.48億元,下降2.9%;股份制企業增加值610.09億元,增長11.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395.78億元,增長9.8%。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604.64億元,增長7.8%;重工業423.32億
元,增長15.3%。輕重工比例由上年的60.6:39.4轉變為58.8:41.2。
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民營企業增加值651.98億元,增長11.0%,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4.8%。
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八大支柱產業增加值822.25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家用電器製造業384.97億元,增長8.2%;機械裝備製造業268.61億元,增長21.8%;電子通信製造業42.71億元,下降1.9%;紡織服裝製造業56.79億元,增長1.1%;精細化工製造業35.54億元,增長14.9%;家具製造業19.13億元,增長3.8%;印刷包裝業9.98億元,下降5.9%;醫藥保健製造業4.52億元,增長4.7%。
順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6.84%。資產貢獻率11.94%,資本保值增值率107.35%,資產負債率63.03%,流動資產周轉次數2.13次,成本費用利潤率5.45%,全員勞動生產率15.57萬元/人年,產品銷售率97.1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87.64億元,比上年增長3.1%。實現利潤總額232.3億元,比上年增長5.0%。實現利稅總額339.58億元,比上年增長4.1%。

第三產業

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3.2%。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3%。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574.3億元,增長13.7%;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77.7億元,增長9.6%。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2.8%,肉禽蛋類增長46.2%,服裝類增長29.5%,汽車類增長15.2%,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8.4%,日用品類下降6.7%,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9.0%,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8.7%,通訊器材類下降3.0%,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0.6%,家具類增長17.1%,化妝品類下降3.2%,金銀珠寶類下降28.5%。

社會

社會保障

順德是國內最早一批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地區,截至2009年,已建立起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救濟互相銜接、覆蓋城鄉、保障全面、服務領先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低保標準為家庭人均月收入350元。低保和低保臨界家庭子女享受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全程助學。包含門診和住院保險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順德城鄉居民和30萬外來務工人員,參保人數已達140萬人。全省首創完全被征土地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近3萬人。試點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參保人數達31萬。居家養老服務覆蓋順德十個鎮街,日間托養服務、社區義工組織等社區服務蓬勃發展。公益慈善事業蓬勃發展,區級慈善機構近3年來共募集資金超過3.5億元用於賑災、助殘、助學等社會公益事業,130多個村居建成村級福利會。

教育事業

順德於2009年通過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督導評估,已構建起包括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在內的種類齊全、協調發展、優質均衡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及終身教育體系,教育綜合實力位於全國縣級區域前列,十個鎮街均是廣東省教育強鎮。職業教育享譽全國,有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7所,全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1個,全國緊缺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基地2個。基礎教育實力雄厚,有國家級示範性高中6所。擁有高等院校2所。近年來,幼兒入學率、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國中入學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都達到100%。2009年起全面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就近入學,並專項支出16億元重點對13所學校進行新建或改建,推動教育資源優質均衡化發展。
醫療事業
順德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健全。截至2009年,順德有二甲醫院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70間,網點分布比較均勻,民眾出門15分鐘基本都能到達醫療站點。2009年融資16億元易地重建新順德第一人民醫院。順德十個鎮街都是國家級衛生鎮,順德200個村(社區)中有155個被評為省級衛生村。

風景名勝

順德主要旅遊點有清暉園、西山廟、寶林寺、逢簡水鄉、陳村花卉世界、廣東狀元博物館、順德展覽中心、樂從國際家具城、龍江國際家具城、李小龍樂園、奎福古寺、新世紀農業園、甘竹灘、長鹿農莊、南國絲都、容桂樹生橋、容山書院等。
逢簡水鄉
地處杏壇鎮北端,錦鯉江畔,水資源以及水環境極優。繞村居水道達十公里之餘,轄區水道達28公里之多。
碧江金樓
碧江金樓座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北滘碧江,屬明清時期建築,已有幾百年歷史。金樓古建築群由泥樓、職方第、金樓、南山祠、見龍門、亦漁遺塾、慕堂祠、磚雕大照壁和三興大宅等等多座建築物組成。集中了宅第、祠堂、書塾、書齋、園林等功能,保留著乾打壘、蚝殼牆、水磨牆、水磨磚、“鑊耳山牆”等等嶺南特色的古建築實物。珠江水鄉的古建藝術和官宦儒商的文化積澱,在這組緊湊的古建築群中體現無遺。遊客登臨,可親身領略昔日珠三角富庶人家的生活,認識嶺南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建樹。
陳村花卉世界
陳村花卉世界是集花卉生產、銷售、科研、展覽、現代農業觀光旅遊於一體的大型花卉交易中心和花卉文化主題公園。它憑藉龐大而堅實的產業基礎和完善的展覽配套設施每年舉辦各種大型的花事活動。花卉世界是現代農業觀光的“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佛山新八景花海奇觀”、“順德新十景花海奇觀”。

城市榮譽

中國燃氣具之都 中國家電之都 中國塗料之鄉 廣東四小虎
全面小康十大示範縣市 中國家電之都 南國絲都 廣東銀行
國曲藝之鄉 中國廚師之鄉 國際美食之都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廣州市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深圳市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珠海市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汕頭市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韶關市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佛山市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江門市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湛江市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茂名市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肇慶市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市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梅州市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汕尾市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河源市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陽江市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清遠市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揭陽市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雲浮市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