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客家博物館

廣東客家博物館

廣東客家博物館位於廣東梅州市區客家公園內,是收藏、研究、展示客家人文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總投資1.7億多元,由五個展廳的主館及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將軍館等分館組成。其中主館總占地面積163.2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現有文物194件,文獻史料近100件。由主館和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將軍館3個分館組成。主館分《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和《客家騰飛》五大部分,突出五大主題,多維度詮釋了“大客家”精神,生動敘述了歷史上客家人幾次大遷徙的艱難歷程,彰顯了客家人不畏艱辛、開拓進取、崇文重教、愛國愛鄉的精神品格。

基本信息

創辦歷史

2008年4月8日,廣東客家博物館經過三年的精心籌建,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

2009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批覆同意廣東省人民政府申報事項,將“廣東客家博物館”冠名為“中國客家博物館”。

簡介

(圖)廣東客家博物館廣東客家博物館——文物

廣東客家博物館總投資1.3億元,占地163.2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由主館和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將軍館3個分館組成。主館分《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和《客家騰飛》五大部分,突出五大主題,多維度詮釋了“大客家”精神,生動敘述了歷史上客家人幾次大遷徙的艱難歷程,彰顯了客家人不畏艱辛、開拓進取、崇文重教、愛國愛鄉的精神品格。值得一提的是,大學校長館共展陳了228位梅州籍大學校長的生平事跡、學術成就及主要貢獻;將軍館展陳的從1911年到2007年的梅州籍將軍達473位。據悉,開放後的廣東客家博物館將力求在三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是傳承和弘揚客家文化,成為客家文化的保存、展示、傳播與研究中心。二是凝聚海內外客屬鄉賢,成為海內外客屬暢敘鄉誼的“親情基地”。三是激活文化旅遊經濟,成為梅州文化旅遊的新亮點、對外開放的新視窗。

更名

(圖)廣東客家博物館廣東客家博物館——收藏

以收藏、展示、研究和傳播客家文化為重任,彰顯全球客家文化精神魅力的廣東客家博物館,喜傳捷報、身披“國”字號。國務院辦公廳批覆同意廣東省人民政府申報事項,將“廣東客家博物館”冠名為“中國客家博物館”。

梅州是客家民系最終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是全國唯一的純客家地級市。在世界客屬第十二屆懇親大會上,梅州被尊為“世界客都”,成為維繫全球客家人情感認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園。廣東客家博物館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歷史文化,構建了全球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台。經國家文博專家們考證,其是國內唯一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代表客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場所,是中華漢民族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專題博物館。館刊《客家文博》是國內唯一的專題性挖掘、整理、研究客家歷史文物及客家民俗文物的學術刊物

博物館主館

(圖)廣東客家博物館廣東客家博物館

廣東客家博物館由主館廣東客家博物館和分館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將軍館組成。主館占地面積5984.7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館內設有固定陳列《客家人》主題展覽,以“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客家騰飛”五部分展陳客家淵源、客家風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內容,向世人傳播、展示客家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分館將軍館

將軍館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是一座建於1946年的磚木結構二進二層槓樓式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築。該館主要介紹和展示從辛亥革命以來至今(1911—2007)的梅州籍將軍的風采和歷史功績,分革命先驅、長征英傑、抗日名將、開國功臣、當代驕子、將軍譜六大部分13個展室。共展陳545位將軍,其中上將13人,中將116人,少將416人。

大學校長館

(圖)廣東客家博物館廣東客家博物館——外景

大學校長館,占地525平方米,建築面積1050平方米,是一座建於20世紀40年代的磚混結構二進二層兩橫四合院式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築。該館主要介紹和展示晚清以來梅州籍海內外大學校長、書記的生平事跡、學術成就及主要貢獻,分為葉劍英元帥與教育、院士校長、知名高校校長、普通院校校長、黨校及幹部培訓類院校校長、成人高校類院校校長、港澳台及海外院校校長、梅州教育發展簡史共八大部分24個展室。共展陳228位大學校長,其中正職103人,副職83人,院士校長10人,黨校及幹部培訓類院校校長12人,成人高校類院校校長19人。

黃遵憲紀念館

黃遵憲紀念館,由黃遵憲書齋人境廬以及故居榮祿第和民居恩元第三處相連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組成,占地面積23畝。黃遵憲紀念館是收藏、陳列、研究近代中國卓越的外交家、啟蒙思想家、變法先驅、愛國詩人黃遵憲的專題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梅州對外文化交流的視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民居古建築恩元第內設有《黃遵憲生平事跡陳列》及《黃遵憲藏書陳列》,展陳黃遵憲“明於識、練於事、忠於國”的崇高品質。古建築文化積澱深厚的人境廬、榮祿第、恩元第各具特色,展現了晚清客家人生活的歷史風貌。

建館意義

(圖)廣東客家博物館廣東客家博物館——意義

千百年來,客家人從中原越黃河,跨長江,沿贛江上溯至贛州,越過武夷山長汀,最後來到粵東深山——梅州,然後又從這裡走向全國,走向海外,走向世界,展現了一幅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尤其是濃章重彩寫下了光榮的革命歷史:中國近現代史上三次革命運動——太平天國運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土地革命和二萬五千里長征,都與客家人有著莫大的關係。從洪秀全到孫中山,從羅芳伯到丁日昌,從“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黃遵憲到“總在關鍵時刻起關鍵作用”的開國元帥葉劍英,一代又一代的客家英傑,引領了民族解放和歷史發展的潮流,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客家民俗亦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以中原古漢語為基礎的客家話,是中國漢語八大方言之一;梅州山區百姓的家傳服飾仍有漢唐遺風:優美雋永的客家山歌蜚聲海內外;獨具魅力、古樸典雅的客家圍樓、圍龍屋等特色民居,堪稱中國民宅建築之瑰寶。

梅州客家公園的建成,為挖掘、傳承客家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它還將地處梅城東山片的梅州歷史人文古蹟周溪河上的狀元橋、東山書院、兩院院士廣場、千佛塔等古今建築物連結成一條文化長廊,成為閩粵贛千里旅遊長廊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十大癥結

(圖)廣東客家博物館廣東客家博物館

由於一批經濟犯罪,且未滿刑的罪犯在被廢標後仍照樣篡奪了布展權,把個廣東客家博物館搞得烏煙瘴氣。

4月8日,著名客家將帥、抗日民族英雄、新四軍軍長葉挺的忌日,客家博物館卻選擇這一天開館,自然無視這個日子,亦可見布展者的狹隘,綜合觀眾意見列出十大癥結:

淺薄無知,從根本上缺乏對客家全面了解與整體把握,充其量只是一個縣城性的展覽館,根本沒有像樣的文物;

無根無底,預展中已有人在報紙上指出其缺乏文化底蘊,這一要害問題未能解決,沒能表現出客家人在文化教育上的深厚根底;

數典忘祖,竟敢把上億客家人公認的“客家搖籃”贛州,貶斥為“客家錨地”;

有眼無珠,已被公祭數十年並且被世所公認的“客家祖地”——石壁,也被矮化成了小小的“驛亭”;

目空一切,旁若無人,把近鄰的,擁有2222年歷史的“客家古邑”,排斥在客家展示之外;

惟我獨尊,無視鄰省及其它省份客家的存在,如湖南第一大客家縣——炎陵,居然連客家縣名都沒出現;

無視歷史,把客家自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土地革命等歷史上的豐功偉績打得七零八落,幾乎不予展示;

魚目混珠,把非客家文化元素的東西用來冒充客家,中國自古以來的斗拱結構,硬說成是客家獨有,占了一大片展區;

缺乏品位,亂擺地攤,無邏輯、無系統,連地方民俗館的檔次都不如,一如眾多博物館專家所評;

欲蓋彌彰,耗資2000多萬,明眼人一看就不過只用三幾百萬,卻搬兵請人夸每平方米只用2000元很節省,此地無銀三百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