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又華

康又華

康又華(1898—1951) 男,揚州人。原名文荃,藝名亦作“幼華”。揚州評話名演員。“康派《三國》”創始人康國華之子。向師兄陳九華和吳少良學藝,得以全盤繼承其父所創的“康派書藝”,並在發音吐字、傳神會意方面有所發展。康又華重友尚義,熱心公益。民國二十一年(1932)“一·二八”淞滬抗日戰事爆發,在鎮江的揚州說書藝人自發組織“公檔”義演,集資捐獻。康派評話的特色是清晰、輕鬆、風雅、雋秀,特別注意刻劃人物的性格,說起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深受聽眾的歡迎。

基本信息

簡介

揚州評話名演員。“康派《三國》”創始人康國華之子。

人物經歷

少年時在錢莊學徒,後從父學藝,19時父卒,書藝未成。錢莊管事江子瑜熟知其父書藝,為他排演中《三國》。後又向師兄陳九華和吳少良學藝,得以全盤繼承其父所創的康派書藝,並在發音吐字、傳神會意方面有所發展。他愛好京劇,在評話表演中,善於借鑑京劇唱、念、表的藝術手法豐富自己。他還打破評話界“坐說不站”的傳統習規,有時站起來說演。同行公認他學“戲派”不是硬搬,而是化用,化戲為書,用得恰到好處。他非常注意書台上的形象美,穿著講究,風度儒雅,書卷氣十足。康又華重友尚義,熱心公益。民國二十一年(1932)“一·二八”淞滬抗日戰事爆發,在鎮江的揚州說書藝人自發組織“公檔”義演,集資捐獻,支援十九路軍抗日。有人提議各說書名家輪流當茶房,康又華主動全部承攬,為聽客沏茶和送手巾。聽客敬他為了抗日不惜當茶房,給的小賬超過了書金。他分文不收,悉數捐獻。義演七天,他做了七天茶房,成為當時鎮江民眾抗日宣傳中的新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