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

詞語概述

清朝初期和時期中期的兩位皇帝年號簡稱。
康指清朝第二位皇帝玄燁,年號為康熙,在位61年,
乾指清朝第四位皇帝弘曆,年號為乾隆,在位60年,
康熙是乾隆之祖父,康乾兩代中間還有一位皇帝胤禛,年號雍正
故康乾時期,也稱康雍乾時期,
他們統治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
所以被稱為康乾盛世
康乾是兩位皇帝的簡稱。
諡號 是古代人死去以後按其生前的事跡來評定他的功過是非,給予的一種稱號.帝王的諡號是由大臣禮官討論後決定的.諸侯,卿大夫,及各級官員的諡號是由朝廷賜予的. 諡號是由有些固定的,有一定內涵的字用來評價死者的功過..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廟號 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供奉特立的名號稱之為廟號.玄燁(康熙)稱聖祖。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清聖祖,名愛新覺羅·玄燁(公元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順治病死後繼位,為清入關後第二個皇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病死(另一說為大臣隆科多害死),終年69歲,葬於景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康熙帝玄燁,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四日。玄燁的即位與其父不盡相同,應該說是一連串巧合的結果。玄燁六歲的時候,一次與其他皇子去給父皇請安,順治皇帝問他們長大要做什嗎,老二福全說要做一個好親王,輔佐皇帝治理天下;老三玄燁則說要做一個好皇帝,為百姓謀福,他的回答得到了順治皇帝的褒獎。但好景不長,順治皇帝深深地愛上了董鄂妃,而且,不久生下了皇四子,順治皇帝為表達對董鄂妃的一片真情,立即決定立皇四子為太子。就在這時,玄燁得了天花,在古代,天花是不治之症,眼看玄燁就要死去,為了避免傳染,玄燁被移到了宮外救治。誰知,天花不知從何途徑傳染給了皇四子,雖經太醫的輪番診治,皇阿瑪,皇額娘的精心照顧,這個還沒來得及取名的小孩還是匆匆離開了人間。而不久,玄燁卻奇蹟般的恢復了健康,失去了競爭對手,又得過天花得他,無疑成了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
順治十八年(1661年),彌留之際的順治皇帝順理成章地將皇位傳給了玄燁,為大清王朝,也為黎民百姓選擇了一位好皇帝。如果說順治皇帝的即位是孝莊文皇后的英明決斷,是人力所為的話;那么康熙皇帝的即位就應該是上天的安排,是老天爺為黎民百姓選擇了一位好皇帝。
康熙繼位時,年僅八歲,由鰲拜等四位大臣輔政。致使鰲拜結黨營私,嚴重危害了皇帝的統治。康熙八年,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成功的翦除了專權鰲拜及其黨羽,隨後康熙作為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開始了其雄才大略的進取,其文治武功都值得稱道,使得康熙由守成之君變成了創業之君,締造了“康乾盛世”的輝煌。
康熙的文治有許多可值得稱述的。他在位期間,重視農業生產,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廢除了原先滿人執行的圈地制度,減少農民的賦稅,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農業的發展。康熙還修治大運河,使其全程暢通,溝通南北經濟的交流。在用人方面,康熙健全科舉取士,開博學鴻詞科,破格薦用人才;籠絡漢族地主階極,團結漢族部分知識分子;又開明史館,組織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等書籍。
唐熙還大力提倡自然科學,進行全國土地測量,完成《皇朝全覽圖》的繪製,在此基礎上進行稅制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頒布法令,規定人丁稅根據戶籍冊上現有的人數為準,以後額外增丁,不再多征。康熙在位期間還多次蠲免賦稅。粗略統計,康熙時期蠲免賦稅達五百多次。這些措施對鞏固和加強多民族的中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一個繁盛、統一的封建強國。
作為一代雄主的康熙,他最大的建樹,還應該說是那赫赫的武功。首先是平定三藩之亂。所謂三藩是明朝的三個降清將領,三藩手握重兵,形成割據勢力。康熙為了加強統一,於康熙十二年(1673)下令撤藩。三藩聯兵,聲勢浩大,舉起反清大旗,數月之間,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失於三藩之手。康熙帝臨危不懼,運籌帷幄,作出果斷的軍事反擊,同時採取政治攻勢,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康熙的這場勝利,也徹底征服了一些明朝遺民的反清之心,從此政治趨於穩固。
其次是降服了控制台灣的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挾平定三藩勝利之勢,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攻台灣。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克爽投降。至此,在清初割據了四十年的台灣重新回到了大陸的懷抱,維護了全國領土的完整。
再次,康熙驅逐了入侵後盤據雅克薩的沙俄軍隊,遏制了沙俄帝國勢力的侵略。沙皇俄國乘清朝內部動盪之機,入侵中國黑龍江省流域,並盤據雅克薩城。康熙派兵驅逐了盤據黑龍江省流域雅克薩的沙俄勢力,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並設立黑龍江將軍,駐守北部邊疆。
隨後康熙進兵新疆和西藏,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中國今日的疆域,這是康熙皇帝對於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最大貢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康熙帝年近七十,他為了表示敬老,曾將65歲以上的滿漢在職官員,以及告老還鄉,得罪被遺送回原籍的舊官員,統統召入乾清宮,飲酒吟詩,直到黃昏才散席。參與盛會的有一千多人,故稱為“千叟會”。
和康熙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康熙共有三十五個兒子,諸子為了搶奪儲位,各自拉幫結派,明爭暗鬥。他為挑選繼承人問題而費盡心血。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剛滿周歲的嫡長子允釢為皇太子,三年後感到不適當他廢掉。兩個月後,又重新立允釢為皇太子,二十四年後他感到太子權力過重,直接威脅到自己的皇權,同時生前過早地公開立儲君的弊端過多,所以他再次廢掉其長子,準備在臨終前留下傳位遺詔,暗立繼位人。他晚年最中意的是十四子允題,他特地任命允題為撫邊大將軍,派往邊陲去扭轉關係重大的西北戰局,以讓他建立功績,提高威望,為繼承皇位創造條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八日,康熙得了感冒,渾身發燒,經太醫醫治後好轉,就在暢春園靜養。據說,此時康熙親手寫了立允題為繼承人的遺詔。當時唯一能接近康熙的大臣,是負責京師警衛的步軍統領隆科多。此人是皇四子胤禎的舅舅和親信,一心想讓胤禎繼位。然而康熙卻不中意於胤禎。隆科多趁機將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傳成“傳位於四子”。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突然死去,很可能為隆科多所害。
有些學者認為,康熙在病危之際曾將諸子至面前,公開宣讀遺詔,除遠在西北的允題和被拘禁的允釢外,眾皇子大多在場,遺詔不可能被改纂改。並且遺詔用滿文寫就,纂改之事是子虛烏有。還有學者認為,康熙是突然死去,不可能留下遺詔。
另有一說認為,皇四子胤禎素為康熙鍾愛,8歲時隨康熙出關北巡,10歲時出獵封為貝子,32歲時又晉封為親王,曾奉命掌管朝廷軍政、錢糧大權。當諸皇子露骨地為搶奪儲君而爭鬥時,胤禎雖暗中培植勢力,表面上卻置於事外,博得了康熙的歡心,使康熙決意在皇十四子和皇四子之中選擇一個繼承人,最後選中了皇四子胤禎。
康熙死後的廟號為聖祖仁皇帝,史稱康熙皇帝。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

清世宗,名愛新覺羅· 胤禛(公元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後繼位,為清代入關第3帝。在位13年,傳說為俠女呂四娘報家仇所暗殺,終年58歲;一說為正常死亡,葬於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雍正帝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8歲時隨康熙出關北巡,10歲時出獵封為貝子,32歲時又晉封為雍親王。康熙死後,45歲的胤禛繼承帝位。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得即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傳位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一邊是滿文,另一邊是漢文,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二,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傳位詔書上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那么就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這樣寫,那么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
那么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雍正皇帝呢?一些學者認為康熙選擇雍正主要有兩點。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政績卓著,掌管戶部任勞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聖主,但在晚年有些過於仁慈,使得官場中出現了腐敗的現象,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徹底整頓吏制的皇子來即位,這樣以鐵面無私而著稱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視線。另外,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並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康熙選擇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也可以說雍正的即位還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謠言,應該是他的政敵刻意製造的,並沒有歷史依據。
雍正繼位後,嚴厲鎮壓了曾與他爭奪皇位的兄弟,將允題長期幽禁,將兄弟允祀.允禟害死,貶斥了康熙的親信,並且藉故禁錮殺害了隆科多和年羹堯,為了對付政敵和仇人,他實行特務統治,還與綠林俠客創造出一種暗殺利器,稱為血滴子。暗殺時,把血滴子往被害者頭上一罩,撥動機關,頭顱就被割落於囊中,再用化骨藥水化成血水。
雍正在位期間,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等措施,平定了青海和碩特部貴族的叛亂,反擊了準葛爾部貴族的騷擾,與沙俄訂立了《中俄布連斯奇界約》《中俄恰克圖界約》,劃定了中俄中段邊界。同時雍正大興文字獄,嚴厲鎮壓知識分子中的反清思想,竭力強化君主專制。
雍正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複雜的社會矛盾,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幹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紮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儘管他為人冷峻,猜忌多疑,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雍正以前,滿族統治者沒有確定的傳位定例,所以在努爾哈赤和康熙死後,兩次引起皇位之爭,雍正吸取這一教訓,認為立皇子是國家大計,與一般的政治不同,不能由大臣議定,應由皇帝獨斷,但如公開立一皇子,又將引起兄弟的明爭暗鬥,惹出禍來,所以,他決定將自己選定皇太子的詔書,在生前寫好,密封藏在錦匣里,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皇帝死後,由總管太監取出,當眾宣讀。
雍正十三年(1735年)8月23日,太監見雍正到黃昏還沒有起床,也不見帳內有什麼響動,便起疑惑,忙去稟告皇后。據說,皇后趕來揭開龍帳一看,雍正已經暴死於床上。其中真相,宮內一直諱莫如深,不敢聲張,後來才漸漸透露出來。原來,雍正在位時,浙江有一個隱居不肯做官的文人叫呂留良,著有許多著作。他死後,有人告發他的著作有反清思想,雍正下令將其剖棺戮屍;著作焚毀,子孫和族人有的被殺,有的被流放到黑龍江;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學有一身武藝,她事先得知朝廷滅她家族,便奉著老母逃離家鄉,隱姓埋名,浪跡江湖。立志要報此家仇。七年後的一天晚上,她翻進圓明園宮內,潛入皇帝臥室,將雍正刺殺於龍床之上。
有人依據《起居手冊》雍正、乾隆兩朝《實錄》和《清史稿》,認為雍正遇刺純屬傳說,實際上雍正是積勞成疾而病死,屬於正常死亡。
雍正死後廟號為世宗憲皇帝,史稱雍正皇帝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

清高宗,名愛新覺羅· 弘曆(公元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後繼位,為清代入關第四帝。在位60年,病死,終年89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乾隆帝弘曆,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正在位時被封被寶親王雍正死後,群臣和總管太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取出錦匣,開讀密詔,上面寫著“皇四子弘曆為皇太子,繼聯即皇帝位。”弘曆於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乾隆”。
相傳乾隆不是雍正的親生兒子。而是海寧陳閣老之子。在雍親王(雍正)妃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陳閣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個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後者則是個男孩。此時的雍正聽說後,密令家人將陳閣老請來,並強調一定要帶著小孩。然後藉口福晉要看孩子,將小孩帶入內室,將自己的女孩換給陳家。陳家後來發現不對,但不敢聲張。沒想到,男孩天資聰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愛,最後竟成為一代君王。傳說乾隆在六下江南時,曾暗去海寧省親。
不過有學者認為,乾隆並不是雍正的長子,也就是說,雍正並不擔心無人繼承他的王位。而且,當時的皇位之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雍正怎么敢與他人交換孩子,而給政敵留下話柄。因此,乾隆身世之謎是子虛烏有。
乾隆在位期間,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使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間達到了頂峰。同時乾隆平定了準噶爾部,消滅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勢力,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開展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中國固有版圖;嚴厲拒絕了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在平定天山南路時,清軍俘虜了小和卓木的一個妃子,她是一位絕色佳人,身上又散發出一種天然的奇香,人稱香妃。乾隆便將她收為妃子送入宮中,還特地招來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宮中西苑造了回族的住房、禮拜堂,以博取她的歡心。香妃卻毫不動心,堅決不從。一天,宮女奉乾隆之命來勸說,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嚇得宮女四散躲避。太后怕乾隆遭到不測,趁乾隆去郊祭時,把香妃召來,令其自殺。乾隆知道後還生了一場病,事後下令將香妃遺體用軟轎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近年來,專家經過大量考證。認為香妃實為乾隆的容妃,在宮中生活了28年,55歲時病歿,葬於東陵,棺上書有阿拉伯文的《可蘭經》。
乾隆帝嚮慕風雅,精於騎射,曾先後六次下江南,遍游名城,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乾隆還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但乾隆所興起的文學獄,在清朝歷代中為數最多。如有個文人胡中藻寫了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的詩句,乾隆認為這是誹謗清朝,將胡中藻滅族。不過這並不有損於乾隆的功績。
但乾隆好大喜功,為人重奢靡,鋪張浪費,並自稱為“十全老人”。他在位後期任用和珅二十年。和珅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致使這二十年間貪污成風,政治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頻繁。清王朝開始從強盛走向衰敗。
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他下詔說:“我25歲時繼位,當時曾經對天起誓,如果能夠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傳位給皇太子,不敢與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數一樣。現在我在位已經滿60年,不敢食言,決定禪位與皇十五子顒琰。他如一時難以處理朝政,由我訓政。”和珅等大臣極力勸阻,乾隆不聽,於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極殿舉行禪位大典,自稱太上皇,但仍掌握著朝廷實權。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雖經過不少名醫醫治,都不見起色,初三死於養心殿。
乾隆死後的廟號為高宗純皇帝,史稱乾隆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