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自我調節

在生物學中,自動調節是指生物體在內外環境條件的變化中保持形態和生理狀態的穩定以維持生存的現象。 皮亞傑認為,自動調節是介於同化與順應之間的第三者,對同化與順應進行調整以達到兩者的平衡。 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自動調節隨處發揮自己的功能以保證同化和順應正常地進行。

自動調節也是皮亞傑從生物學中引進的概念。在生物學中,自動調節是指生物體在內外環境條件的變化中保持形態和生理狀態的穩定以維持生存的現象。皮亞傑認為,自動調節是介於同化與順應之間的第三者,對同化與順應進行調整以達到兩者的平衡。當同化大於順應時,通過自動調節可以加強順應的作用,同時抑制同化的作用;當順應大於同化時,通過自動調節可以強化同化作用。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自動調節隨處發揮自己的功能以保證同化和順應正常地進行。
皮亞傑認為任何生物都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兒童在與環境相互作用時,不斷“從自身的動作中得到蘊藏著對這些動作的自動調節的信息”,使思維朝著“必經途徑”發展。當外界某因素干擾或影響主體,偏離必經途徑時,主體內部會馬上產生一種流動平衡的反作用,又把機體導還到正常的順序里,如失敗,就把機體導入新的但與原來相似的途徑。同化與順應處於平衡狀態有三種水平,第一種水平的平衡狀態指主體與外界客體之間的關係——客體同化於主體的圖式必須與圖式對客體的順應處於平衡狀態;第二種水平的平衡狀態是比較簡單的主體圖式之間的互反的同化與順應,如“看”與“抓握”兩種圖式之間的互反的同化與順應;第三種水平的平衡狀態是如下平衡化過程實現的:它由分化與隨之而來的整合所組成,順應導致一個圖式或系統分為亞系統,然後這些亞系統又被同化到一個新的整體系統中去,這個系統在性質上不同於前面的亞系統。平衡也是認知發展的動力因素。兒童的思維就是不斷從平衡——不平衡——高一級平衡的發展過程,使兒童不斷增加適應能力的過程,圖式的同化、順應與平衡貫穿人的一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